愛新覺羅(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但實際上滿語中「姓氏」一詞原文為hala(漢語哈喇、哈拉)。 輩分與起名 愛新覺羅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複雜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近支宗室。至於遠支宗室和覺羅,相對較少受到束縛。 在《愛新覺羅宗譜》中,乳名和小名隨處可見。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貝、筱鶴;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數字,多數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鎖、二喜、二秀;二慶、二肥、二胖、二鐵、三鎖、三福、三秀、三寶、三泰、三德、三壽、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齡阿、八寶、九齡。希望生女兒,就乾脆給男孩起名叫二鳳、芯蓮、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長輩對子女夭折的憂慮,如釘鑄、鐵鎖、所林、拴柱、留住、保住。還有如漢人叫“狗剩”的,是想過往的妖精對這條小命不屑一顧。希望孩子長大結實、勇猛、有福氣,就叫石頭、石柱、鐵山、鐵柱、虎哥、順哥、遠福。 在遠支宗室和覺羅中,使用數字取名也是一個特點。多以孩子出生之時家中老人的年歲來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的願望。同時,這種方法無需高深的文化,簡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譜》中這類名字在300個以上,從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較少。這些人也多數是無爵無職的,即使有爵職,爵不過奉恩將軍,職不過參領、佐領。 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入關以後,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採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輩分字,還規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弘”。字輩,曾孫為“永”字輩。 1722年,雍正按照避諱的規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於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後來怡親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王容)畫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孝聖皇后,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後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後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頤、曼,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道光帝欽定了“溥毓恆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咸豐帝又續擬了“燾閭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後計有14字: 胤弘頤曼奕載溥毓恆啟燾閭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麼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後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字輩是第7代,綿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恆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閭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後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恆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4字。 在宗室中,皇帝親兄弟的子孫出生後,要奏請皇帝來取名。還有奉旨改名的,至於對廢宗室的改名,則具有懲罰的意味。雍正下旨八弟允祺改為“阿其那”(意味狗),九弟允糖改為塞思黑(意為豬),允祺的兒子弘旺改為菩薩保。對原廢太子允礻乃的兒子弘皙,乾隆帝把他開除宗籍,還改名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族失去了統治民族的地位,愛新覺羅家族的特殊地位動搖了。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形勢下,民國初年出現了滿人更改姓名的現象。
愛新覺羅(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但實際上滿語中「姓氏」一詞原文為hala(漢語哈喇、哈拉)。 輩分與起名 愛新覺羅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複雜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近支宗室。至於遠支宗室和覺羅,相對較少受到束縛。 在《愛新覺羅宗譜》中,乳名和小名隨處可見。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貝、筱鶴;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數字,多數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鎖、二喜、二秀;二慶、二肥、二胖、二鐵、三鎖、三福、三秀、三寶、三泰、三德、三壽、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齡阿、八寶、九齡。希望生女兒,就乾脆給男孩起名叫二鳳、芯蓮、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長輩對子女夭折的憂慮,如釘鑄、鐵鎖、所林、拴柱、留住、保住。還有如漢人叫“狗剩”的,是想過往的妖精對這條小命不屑一顧。希望孩子長大結實、勇猛、有福氣,就叫石頭、石柱、鐵山、鐵柱、虎哥、順哥、遠福。 在遠支宗室和覺羅中,使用數字取名也是一個特點。多以孩子出生之時家中老人的年歲來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的願望。同時,這種方法無需高深的文化,簡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譜》中這類名字在300個以上,從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較少。這些人也多數是無爵無職的,即使有爵職,爵不過奉恩將軍,職不過參領、佐領。 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入關以後,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採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輩分字,還規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弘”。字輩,曾孫為“永”字輩。 1722年,雍正按照避諱的規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於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後來怡親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王容)畫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孝聖皇后,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後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後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頤、曼,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道光帝欽定了“溥毓恆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咸豐帝又續擬了“燾閭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後計有14字: 胤弘頤曼奕載溥毓恆啟燾閭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麼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後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字輩是第7代,綿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恆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閭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後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恆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4字。 在宗室中,皇帝親兄弟的子孫出生後,要奏請皇帝來取名。還有奉旨改名的,至於對廢宗室的改名,則具有懲罰的意味。雍正下旨八弟允祺改為“阿其那”(意味狗),九弟允糖改為塞思黑(意為豬),允祺的兒子弘旺改為菩薩保。對原廢太子允礻乃的兒子弘皙,乾隆帝把他開除宗籍,還改名為四十六。 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族失去了統治民族的地位,愛新覺羅家族的特殊地位動搖了。在特定的社會政治形勢下,民國初年出現了滿人更改姓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