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暮春時節,過完穀雨,鶯飛燕舞的春,就要走了。
每至暮春,讀詩詞,總少不了傷春悲春的詞句。無限殘紅著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楊花獨得東風意,相逐晴空去不歸。王安石這首《暮春》開言就是殘紅,似乎春的臨終,是惆悵。但我更愛他後兩句,獨得東風意,有幾分自在,又有幾分歡悅。
人生當如此,即使行至殘紅著地飛,也要有楊花獨得東風意的心情。沒有永恆的春天,沒有永遠的美好與明朗,但是,如果換一種角度去欣賞,黑暗裡有星光,挫敗處有成長。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鄭板橋筆下的暮春,就多了幾分悠然。翠竹亭亭,日暮黃昏,晚風微涼,泡新茗。後四句更妙。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茶香縈繞間,雅興至,寥寥幾筆,山水竹枝,好一番自在風雅。
穀雨節氣的茶,叫穀雨茶。穀雨茶三個字也妙,谷,是對大地的敬畏,雨,是對上天的虔誠,穀雨茶則是得天地靈氣,化作尋常日子。那些所謂的茶道不適合穀雨茶,喝穀雨茶應當簡簡單單。
依天地為生,穀雨時節,播種移苗,埯瓜點豆,在自然的迴圈裡,應季,知季,懂季,故而穀雨是以耕田為信仰的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這句民間諺語足以說明穀雨節氣對農作物的影響。
楊花落儘子規啼,穀雨二侯鳴鳩拂其羽。布穀布穀,快快播谷。猶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是第一個知道布穀鳥的到來,那一聲聲布穀布穀,是農事的象徵,更是尋常日子。
其實,何止布穀鳥叫,那個時候,沒有時間概念,跟著二十四節氣,跟著草木植物,春來了,夏至了,秋深了,冬寒了,清晨的第一縷Sunny,東方露出的魚肚白,落霞餘暉,都有自然做告知。
春天的新燕,樑上築巢;夏天的蟬鳴,知了知了;秋天小院兒裡的菊花,霜露點綴;冬天呢,雪落了一片白茫茫,枯桐樹上,三兩黑褐色的鳥巢在寒風中林立。母親亦會開春播種,立夏在老屋門前的大樹下搖著蒲扇給我講遙遠的故事,金秋大豐收,母親質樸的臉上堆滿笑容,寒冬則會燃了煤,圍爐話家常。
這是自然贈予人類的富足,當下我們所追求的慢生活,應該亦如是吧。早在二十多年前,這不過是再簡單不過的日常。
穀雨一侯萍始生。曾經不識浮萍,後來卻如浮萍,聚聚散散。
我的童年,在河南中部的一座小村莊裡度過。雖然地處中原,無縱橫阡陌的河流,但也有幾條零散的小河溝,河溝裡水清澈,至暮春,浮萍滋生,母親總會拿了小盆,去河溝裡撈取浮萍,餵養家裡的大白鵝。
母親去撈浮萍時,我亦跟在身後,當時只覺得水面上浮著密密的綠,真是好看,後來讀了書,識得“漂泊浮萍是我身”之人生,便對那淺淺的綠,有了情懷寄託。萍水始相逢,漂泊不定,若懂浮萍,大約,就會少了許多執著與不悔。
穀雨還有一侯,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戴勝鳥落於桑樹上,蠶將生之侯。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穀雨時節,洛陽城就是牡丹的天下。作為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花信一侯牡丹。
一生必去的地方,一為江南,二為洛陽,江南的蓮,洛陽的牡丹,一個高潔清雅,一個富貴雍容,這截然不同的兩種花,兩個地域,卻都是今生難捨的牽念。
穀雨二侯荼蘼。荼蘼二字有暮春的落寞氣息,然而,荼蘼花卻非常清幽,白色小花,花心為淡黃色,薔薇科植物。故鄉植有兩棵荼蘼,母親不喜歡此花,說白色不喜慶。母親那代人,喜的是花紅柳綠纏枝蓮,熱情又朝氣,對於素色,總覺得太靜。這就是時代的烙印吧,熱鬧、繁華,是他們那代的追求,清淨、無塵卻是我追尋的境界。
幼年時,小屋後有一棵野生的楝樹,河南土話叫楝子,可能是因為樹結的果子,所以直接喚了楝子。
楝子可以治療手上的凍瘡。楝樹果子未成熟的時候為青色,硬邦邦的小圓果子,熟透後,就慢慢變黃、變軟。母親會在楝樹果子成熟後,去屋後拾回家許多楝子收藏好。終日泡在柴米油鹽生活裡的母親,入秋後雙手總會被風吹的發乾、裂口,楝子的果肉就可以拿來洗手、擦手,改善手上的面板。到了冬季,由於畫畫和玩雪,我的手常常生凍瘡,楝子就成了日常護膚品,天然、有效,洗手後擦上一點點,生凍瘡的地方就會好許多。
楝樹會開花,這是後來我才知道的事情。許是當年只知楝子的實用,便忽略了楝花的美吧。楝花花期在穀雨期間,花期較長,花朵很小,遠看似丁香,花瓣白中透著紫。
第一次注意到這小花,我以為是紫丁香。那日,走在平江路上,忽見一簇簇白紫相間的小花,臨水清清雅雅地開著,遂拍了張照片。過了很長時間,楝花早已凋零,楝樹結果,果漸漸變黃,哦,楝子,再相遇的時候想起它的名字,原來,那時拍的竟是楝花。
好久不曾見楝子。對身邊的朋友說。
是呀,小時候很常見。朋友迴應。
現在家裡多種植楊樹,可能是楝樹不值錢吧。朋友又補充說。
… …
楝樹,記憶被開啟,童年時光,真是清白美好。
又見楝樹花開,四月風,吹來初夏的氣息。這時候,母親大概會念叨幾句,布穀布穀,昨夜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歷歷塵世,傾聽自然的聲音,花開花落,春去夏至,每一寸光陰,都因為有那些無聲勝有聲的風物,更加值得珍惜。
/
相見恨晚 不負此生
End
小隱,河南姑娘,棲居江南。豆瓣專欄作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蘇州作協會員,善古箏,習畫多年,自由寫作數十年,喜花草、刺繡和攝影,被讀者稱為丁香姑娘。出版散文集《夏天的風吹來草的葉子》、《走著走著,就遇見一樹花開》。
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暮春時節,過完穀雨,鶯飛燕舞的春,就要走了。
每至暮春,讀詩詞,總少不了傷春悲春的詞句。無限殘紅著地飛,溪頭煙樹翠相圍。楊花獨得東風意,相逐晴空去不歸。王安石這首《暮春》開言就是殘紅,似乎春的臨終,是惆悵。但我更愛他後兩句,獨得東風意,有幾分自在,又有幾分歡悅。
人生當如此,即使行至殘紅著地飛,也要有楊花獨得東風意的心情。沒有永恆的春天,沒有永遠的美好與明朗,但是,如果換一種角度去欣賞,黑暗裡有星光,挫敗處有成長。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鄭板橋筆下的暮春,就多了幾分悠然。翠竹亭亭,日暮黃昏,晚風微涼,泡新茗。後四句更妙。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茶香縈繞間,雅興至,寥寥幾筆,山水竹枝,好一番自在風雅。
穀雨節氣的茶,叫穀雨茶。穀雨茶三個字也妙,谷,是對大地的敬畏,雨,是對上天的虔誠,穀雨茶則是得天地靈氣,化作尋常日子。那些所謂的茶道不適合穀雨茶,喝穀雨茶應當簡簡單單。
依天地為生,穀雨時節,播種移苗,埯瓜點豆,在自然的迴圈裡,應季,知季,懂季,故而穀雨是以耕田為信仰的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這句民間諺語足以說明穀雨節氣對農作物的影響。
楊花落儘子規啼,穀雨二侯鳴鳩拂其羽。布穀布穀,快快播谷。猶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是第一個知道布穀鳥的到來,那一聲聲布穀布穀,是農事的象徵,更是尋常日子。
其實,何止布穀鳥叫,那個時候,沒有時間概念,跟著二十四節氣,跟著草木植物,春來了,夏至了,秋深了,冬寒了,清晨的第一縷Sunny,東方露出的魚肚白,落霞餘暉,都有自然做告知。
春天的新燕,樑上築巢;夏天的蟬鳴,知了知了;秋天小院兒裡的菊花,霜露點綴;冬天呢,雪落了一片白茫茫,枯桐樹上,三兩黑褐色的鳥巢在寒風中林立。母親亦會開春播種,立夏在老屋門前的大樹下搖著蒲扇給我講遙遠的故事,金秋大豐收,母親質樸的臉上堆滿笑容,寒冬則會燃了煤,圍爐話家常。
這是自然贈予人類的富足,當下我們所追求的慢生活,應該亦如是吧。早在二十多年前,這不過是再簡單不過的日常。
穀雨一侯萍始生。曾經不識浮萍,後來卻如浮萍,聚聚散散。
我的童年,在河南中部的一座小村莊裡度過。雖然地處中原,無縱橫阡陌的河流,但也有幾條零散的小河溝,河溝裡水清澈,至暮春,浮萍滋生,母親總會拿了小盆,去河溝裡撈取浮萍,餵養家裡的大白鵝。
母親去撈浮萍時,我亦跟在身後,當時只覺得水面上浮著密密的綠,真是好看,後來讀了書,識得“漂泊浮萍是我身”之人生,便對那淺淺的綠,有了情懷寄託。萍水始相逢,漂泊不定,若懂浮萍,大約,就會少了許多執著與不悔。
穀雨還有一侯,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戴勝鳥落於桑樹上,蠶將生之侯。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穀雨時節,洛陽城就是牡丹的天下。作為二十四番花信風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花信一侯牡丹。
一生必去的地方,一為江南,二為洛陽,江南的蓮,洛陽的牡丹,一個高潔清雅,一個富貴雍容,這截然不同的兩種花,兩個地域,卻都是今生難捨的牽念。
穀雨二侯荼蘼。荼蘼二字有暮春的落寞氣息,然而,荼蘼花卻非常清幽,白色小花,花心為淡黃色,薔薇科植物。故鄉植有兩棵荼蘼,母親不喜歡此花,說白色不喜慶。母親那代人,喜的是花紅柳綠纏枝蓮,熱情又朝氣,對於素色,總覺得太靜。這就是時代的烙印吧,熱鬧、繁華,是他們那代的追求,清淨、無塵卻是我追尋的境界。
幼年時,小屋後有一棵野生的楝樹,河南土話叫楝子,可能是因為樹結的果子,所以直接喚了楝子。
楝子可以治療手上的凍瘡。楝樹果子未成熟的時候為青色,硬邦邦的小圓果子,熟透後,就慢慢變黃、變軟。母親會在楝樹果子成熟後,去屋後拾回家許多楝子收藏好。終日泡在柴米油鹽生活裡的母親,入秋後雙手總會被風吹的發乾、裂口,楝子的果肉就可以拿來洗手、擦手,改善手上的面板。到了冬季,由於畫畫和玩雪,我的手常常生凍瘡,楝子就成了日常護膚品,天然、有效,洗手後擦上一點點,生凍瘡的地方就會好許多。
楝樹會開花,這是後來我才知道的事情。許是當年只知楝子的實用,便忽略了楝花的美吧。楝花花期在穀雨期間,花期較長,花朵很小,遠看似丁香,花瓣白中透著紫。
第一次注意到這小花,我以為是紫丁香。那日,走在平江路上,忽見一簇簇白紫相間的小花,臨水清清雅雅地開著,遂拍了張照片。過了很長時間,楝花早已凋零,楝樹結果,果漸漸變黃,哦,楝子,再相遇的時候想起它的名字,原來,那時拍的竟是楝花。
好久不曾見楝子。對身邊的朋友說。
是呀,小時候很常見。朋友迴應。
現在家裡多種植楊樹,可能是楝樹不值錢吧。朋友又補充說。
… …
楝樹,記憶被開啟,童年時光,真是清白美好。
又見楝樹花開,四月風,吹來初夏的氣息。這時候,母親大概會念叨幾句,布穀布穀,昨夜聽到了布穀鳥的叫聲。歷歷塵世,傾聽自然的聲音,花開花落,春去夏至,每一寸光陰,都因為有那些無聲勝有聲的風物,更加值得珍惜。
/
相見恨晚 不負此生
End
小隱,河南姑娘,棲居江南。豆瓣專欄作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蘇州作協會員,善古箏,習畫多年,自由寫作數十年,喜花草、刺繡和攝影,被讀者稱為丁香姑娘。出版散文集《夏天的風吹來草的葉子》、《走著走著,就遇見一樹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