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叔談教育

    每個學校的教學進度和難度會根據他所在的學校的大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來制定,每個學校都會有優秀的學生、中等的學生和差一點的學生,但中等學生佔絕大多數。

    小學階段的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發現孩子的特長為目的,學習的內容學習比較簡單,所以差距也不會很大。在學業上高分的學生多,低分的學生很少。針對低分的孩子,學校一般會和家長及時溝通,要求家長來配合,針對各個學生的問題,區別對待,只要孩子肯努力,小學階段在學業上也很容易提高。

    初中和高中階段相對來說,孩子們的學習有了很大的差別,學校也有了差別,才會有了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重點班和平行班的分別。孩子們透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已經從兒童變成了少年,有些孩子個興趣、特長方面都不一樣,有些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自己的學習目標,也各自養成了不同的學習習慣。小升初、初升高在選擇學校上就有了差別(這也是為什麼課外輔導機構能生存的原因之一,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所以想上最好的學校和或分到最好的班),各個學校的教育水平也不一樣,不同學校的教育特點適合各個層次的孩子。透過升學考試,決定了同學校之間的學生,單從學業上說,差別不是很大。根據升學考試成績或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形成了重點班和平行班的分別。重點班可能進度講得快一點,或深度更深一點,平行班的孩子可能在難度上稍微低一點,或以掌握基礎知識為主,從而形成因才施教。這個階段老師主要教孩們學習方法,獨立思考的能力。各個班的班主任和代課老師也跟會根據各班之間存在的共性問題統一解決(比如老師根據大多數同學錯的題來講例題),針對每個學生個性問題,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比如老師會用課間、課後單獨來輔導個別同學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根據孩子存在的個性問題,也會要求家長來配合,從家庭教育方面予以彌補來跟上學校的教學)。特別是高中以後,決定孩子高度的是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和老師已經從主要因素變成了次要因素。

    家長在孩子的學校選擇上,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孩子的特點和學習基礎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孩子的學校,不一定最好的學校就是孩子的最好的選擇(有可能孩子跟不上學校的教學)。同時,根據孩子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家校聯手,共同來解決。所以,一個學生成才需要學生、學校、家庭共同來努力!

  • 2 # 義哥說教育

    首先我認為,這樣對學生進行1/3的劃分,我覺得是有問題的,不是說每一個學校,每個班級裡面的學生都是1/3懂1/3剛懂1/3根本不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種教學質量是非常堪憂的。如果一個班級或者一個學校有1/3,也就是33.33%的學生,根本就不懂。這樣的教學是如何進行的下去呢,如果是考試的話,那這一幫學生是不是考試幾乎就為0分呢?我想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第一,學生具有不同型別這一點是肯定的

    不管在什麼地方,學生水平都是參差不齊的,既是北大清華的學生,他們也大部分都應該是有差異的,但是這種差異並沒有題主所說的那麼大。因為大家能夠進入到同一個層次學習,畢竟說明大家在智力上都不會有很大的問題,所以說如果說有1/3的根本不懂的學生,我覺得這是很難理解的,只能說是他們似懂非懂,或者說理解不透。

    第二,不同層次的學校,這種比例也是不一樣的

    這種比例對於不同型別的學校來講,層次不同比例也有很大的差異,對於很多高水平學校來講這種比例就會非常的低。我們舉個例子,以華師一附中這樣一種高水平的高中來看,他們考取大學的比例幾乎是90%以上都能夠上一本,那麼怎麼去理解,有1/3的學生是根本不懂的?所以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所有的學生都是聽懂了的。

    第三,要在教學中採取因材施教。

    當然總體來講,我還是承認在班級裡面有部分的學生對於所上課的內容難以理解,但是這個比例絕對達不到1/3。我認為學生的成績的普遍一般要遵循一個常態分佈,所謂常態分佈就是能夠成績非常好的學生是少數,成績非常差的學生也是少數,大部分的學生應該是成績中等的,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大概有10%的學生成績是非常優秀的,大概10%的學生成績相對來講是比較差的,但是中間應該有80%左右的學生應該是還可以的,這個可以的意思就是他起碼都能夠聽得懂。當然這個比例在不同的學校也是不一樣的。

    只不過在不同層次的學校,這種所謂常態的比例,它的標準是不同的,你比如說華師一附中也許它的10%優秀可能是平時考試滿分的學生,而它的所謂的10%的比較差的學生,可能也是最少是一本錄取的這種水平,所以它的總體水平比較高,只是說相對來講成績差一些。

    對於這不同型別的學生,很多學校還是會採用不同的方式,但是也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對於那些成績非常優秀的學校,可能也有一些鼓勵的政策,讓他們更加的拔尖。而對於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我想學校也一般都會制定一定的幫扶政策。比如說給他們單獨的進行輔導,對他們佈置不同的作業等等,或者說與家裡進行溝通,希望家長能夠多多支援等等這種具體的方式。每個老師可能做法可能就不一樣了,但是我想每個學校都不會放棄這一部分成績相對比較差的學生。

  • 3 # 弘道

    從理論上講,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自然是要地全體受教育者負責。但是,由於教育者的能力有限,這也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理想了。

    實際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本質上是相互教育者,學生在某種意義上是老師,是老師的老師,老師和學生是教學相長的關係。但是,很多老師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也不願意懂。

  • 4 # 順15481

    單一的文化知識學習,加上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教學流程,幻想整個班50多個人都能跟著計劃教學的步伐走,那是不現實的,每個班都始終會有三種狀況存在:即,1/3的人聽懂了,還在陪著,被計劃綁住了手腳前進不得,有能力卻發揮不出自已的內在潛力;1/3的人剛好能跟上教學步伐,這部分人容易滿足現狀,很難會有所創新,有所發明;1/3的人,勉強跟上步伐,或者跟不上,甚至有些學生出現厭學的情緒,拖住整個班的後腿,教育必須要重視學生這些差異性的存在,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已的內在潛力,讓學得快學得更快更多、更好,必須要開出一條通向外面世界的渠道,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條渠道就是“必須要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教育必須要突破單一的文化知識教育學習的模式,以學習的辦法管理學習、促進學習,讓學生“動”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活躍學習的氣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好的教育要表現在陪養勞動者的素質以及科學技術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而不僅僅只是“分數”!教育既要著眼於為上一級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還要著眼於學生將來畢業後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這樣才能體現出教育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教育必須要打破大班制教學,分小組教學,組與組之間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相互監督,有競爭,有壓力,學習才會有活力,有效率;好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標能夠喚起學生們責任和利益的自我認識,加上有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讓學生形成你追我趕,學先進趕先進的良好風氣,重視學生差異性的存在,教育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 5 # 闊步嬰童

    很多人說,要因材施教。可是,一個班那麼多人,還要面臨升學壓力,老師只能保證大多數人都差不多懂了,顧及不到能力超強的,也顧及不到學不懂的。

    總得來說,學校很重要,但是學校也很普通,如果想要不一樣的,那就只能靠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培訓行業如何像公立學校一樣增強教師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