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明發動“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其黨羽齊王李元吉,這一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激變,並非偶然,這其中的一切要追溯到九年以前。

    公元前617年,隋王朝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面對大隋王朝的日落西山,在李世明、劉文鏡等的建議下,決定起兵反隋。因其家眷尚在河東老家,李淵先派長子李建成帶家眷入晉陽。在家眷安全轉移以後,李淵在晉陽起兵。

    隨後,李淵便開始了征伐的道路,而李世明和李建成作為李淵的左膀右臂,關係還是很融洽的,無論是政治見解,還是軍事配合,二人都展現了親兄弟之間的默契。但李建成畢竟為長兄,因此在戰場上,李建成是絕對的核心主帥,而李世明卻只能給李建成做幫手。

    公元618年,李淵於長安登基稱帝,國號為唐,李建成也立即被策為太子。公元619年,劉文鏡因嫉妒宰相裴寂倍受重用,在家喝醉酒後破口大罵裴寂,拔刀擊柱,大喊要殺掉裴寂,此時被其小妾隔牆聽見,告發至李淵處,李淵面對這位起兵功臣一時沒了處理意見,於是分別徵求各方處理意見,李世明與劉文鏡關係密切,當然求情,但李建成的態度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從劉文鏡被處決的結果看,李建成應該是建議殺之的。這也許是二人關係的一個轉折點。

    自唐建國以後,天下仍然沒有統一,各路反王割據勢力尚未平叛,李世明便長年在外征戰,而李建成作為太子,則留守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政務,兄弟二人的發展路線有了變化。

    公元624年,李淵得到訊息稱太子李建成往慶州都督楊文幹處私運甲冑,有謀反之意,因為唐法規定的軍需物資調配需要皇帝批示,但此時李建成受命監國,行皇帝權力,並不能認定其謀反。於是李淵派使者宇文穎前往楊文幹出查實情況,但楊文幹見來使查他,便真的起兵造反了。這也就坐實了李建成的謀反罪名。

    李淵面對反叛,令李世明帶兵平叛,並許諾平定了叛亂,就改封李世明為太子,貶李建成為蜀王。李世民用了四天時間便平定了叛亂,但凱旋之後,李淵並未兌現承諾,而且還流放了李世民的謀臣杜淹。

    這件事雖然在《新唐書》與《資治通鑑》裡記載衝突較大,但也是歷史上指責李淵昏聵的一個主要事件,但李淵做法背後的原因也成了未解之謎。主流說法是李世民導演了此事件,其被流放的謀士杜淹一手策劃此事遭到了流放,流放之際,李世明重賞其300兩黃金。如果此推理成立,那麼李世民就是向李建成發動了奪儲挑戰。

    “太子建成,資簡馳,不治常檢,荒色嗜酒,略獵無度”——《新唐書.高祖諸子傳》

    到了公元626年,《新唐書》講李世明因征戰之功,在朝中的威望已經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但就安撫河北竇建德殘餘作亂的事件看,李建成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儲君。因此兩人應該一文一武平分秋色,不至於相差太多。所以李淵一直以李建成為國本應該來說還是公正的,畢竟武可定乾坤,文才可治天下。

    在李淵年邁之時,可能也意識到了李世明對國本的的威脅,於是同意李建成對李世明的謀士進行削弱解散。而在征伐突厥的問題上,李淵定奪李元吉為帥,這時候李世明身為最會打仗的兒子,兵權被奪,身邊的嫡子武將也被分裂開。就此還不夠,李元吉私下向李建成建議,趁李世民兵權被奪,在出徵突厥送別之日殺之以絕後患,在於戰場上處死秦王府所有將軍。這個計劃被李世民安插在李元吉身邊的眼線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心裡的火焰也應該爆發了。

    隨後“東宮毒酒”案爆發,李建成吃了一個啞巴虧,這就激發了李建成的殺心,甚至沒有聽取一直很信任的謀士魏徵的建議,準備在李世明交出兵權後動手。而李世民在受封李元吉出征的前一天,做好了謀劃,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玄武門之變”。

    可以說二人的爭鬥始於“劉文鏡案”的排除異己,激化於“楊文幹事件”的挑明爭鬥,定性於“東宮毒酒案”的非死即活。而最根本的原因是李世民的優異成績稱托起的政治野心。

  • 2 # 喝粥吃油條的法老

    權利鬥爭白熱化的具體表現而已。利弊唐史已經告訴我們了。類似事件古往今來不曾少,現今往後不會少!最多因為社會進步,失敗者不用付出生命的代價罷了。

  • 3 # 太陽雨160948839

    李世民要想活命就必須這麼做。他手下聚集著那麼多能臣武將,他又有空前的胸懷,舍他取誰呀。古往今來一個九五之尊,能當朝認錯的就李世民一人。真是生不在貞觀朝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寧澤濤那麼年輕就退役,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