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見華姐了
-
2 # 使用者278170506
一個人的修養高低,是可以透過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衣著打扮、愛好品位、文化素養等等各個方面判斷的,現在閒來無事,給你一一道來言談舉止:所謂言由心聲,一個人素質如何,最直觀的表現是就是看平常說話,或沉默不語,或滔滔不絕、或謙虛謹慎,或大言不慚、或成熟穩重,或輕佻浮躁、或自負張揚,或低調內斂,當然,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兩個動作或言行,可能改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但是,要拿這個判定其素質如何,還有些草率,長期的觀察還是很重要的,不過有一點還是很重要的,他/她是否誠實守信,一個有修養的人,大多都會“言出必諾”,反之,言行不一的人,素養絕不會高到哪裡去。待人接物:有修養的人對待他人,應該是一視同仁的,哪怕是他的對手敵人,他也會在行為上保持一個最起碼的禮貌,如果一個人在上司面前卑躬屈膝,在下屬面前趾高氣昂,對待有錢人笑逐顏開,對待乞丐嗤之以鼻,對現在能幫助他的人,千恩萬謝,對過去幫助過他的人,卻過河拆橋,那麼這樣的人,或許會因為他世故的處事方法令他在某個領域成功,但骨子裡,他絕對不是個有素養的人!衣著打扮:一個有修養的人衣著不一定華麗,況且還有很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但絕對要乾淨!比如,很多人外表衣冠楚楚,可是把鞋一脫就原形畢露了,襪子髒的一塌糊塗,也許你會問,衣服都能穿的那麼好,為什麼襪子不乾淨呢?因為襪子是在裡面的,一般時候是看不到呀!為人潦草的就得過且過了,呵呵。網路上流傳這樣一句話“看一個男人的品位,就看他的襪子”很有道理!再者,所謂“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一個人挑選衣服,也能看的出他的水平來,從風格到剪裁,再到顏色搭配等等,這點就不贅述了!但也不能“只認衣冠不認人”,也有很多人在穿著方面是不拘小節的。人和人不同,自然不能一概而論。愛好品位:開百萬名車的,可能是個極有素質且有錢的紳士,但也有可能是個剛剛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暴發戶,那句話怎麼說來著?“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有可能是唐僧”,先說愛好,一個有修養的人愛好取決於他知道什麼適合自己,而不是取決於價位高低。他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昂貴的,但絕對是最“襯”他的,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如果,即便把“龍袍”穿在身上他也不像“太子”,那還不如做套合身的“馬褂”然後做最瀟灑的“布衣”。再說品位,從“消費態度”上就可見一斑,把相同的一筆錢給不同的兩個人用,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譬如,五千塊,有些人拿到錢,可能首選獨自去他鐘愛的酒吧迪廳,醉生夢死的消費一回(還不能高消費),而有些人,則會去買幾兩好茶香茗或口感不錯的咖啡,或邀三五志同道合的知交好友分甘同味,或一人安靜的自斟自飲,細細品味,再譬如,幾萬塊,給一個黑社會“小弟”,他可能去買條拇指般粗細的“金鍊子”,然後迫不及待的掛在脖子上四處“彰顯”他的財力,而給一個有品位的人,他可能去買塊心儀已久,做工上乘且適合自己風格的名錶,不一定戴在手上,也有可能放在家裡鑑賞和珍藏。刨除愛好不同,二者之間修養孰優孰劣,自不需我多少了。文化素養:一個有修養的人,首先要是一個有學識的人,不一定要才高八斗,但也不會目不識丁,不可否認,知識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會直接影響到其談吐、見識、社交能力等,這些都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準繩,再者,有知識的人會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不斷的提高自己素質,“知書達理”就是這個意思了!但,也不是說,有文化的人絕對就是有修養的人,一個人,如果道德觀觀念不強,是很頭疼的一件事,因為看似的令人肅然起敬知識掩蓋了他的本來面目,所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呵呵,有點跑題了,簡單的說,透過一個人的表現出來的知識,可以看出這人的很多,比如:人的性格,多數時候透過他的“字”就可以看的出來,或潦草,或工整、或簡約,或大氣、或中規中矩,或不拘一格、或筆力不足,或遒勁有力,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人如其字了!當然,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判斷一個人的修養,上述幾點只是我的心得。
-
3 # 走靳你的心
就這麼說吧,各位不喜勿噴啊,我說的只針對平民,不包含有錢人。主要看氣質,如果這個人特別有氣場,氣質,八成文化不會差。其次是談吐。如果滿口粗話。那麼他的文化程度也高不到哪裡去,然後就是看行為處事,如果特別有眼色,細心,那文化程度應該還不錯,(有的學歷低情商高的除外)。
-
4 # 使用者8108804039310
有一句話叫,有知識,沒文化。
可見現在文化概念不是僅僅靠知識的儲備量來定義了。
要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簡單的只能看外表了。穿著是否得體。外貌是否整潔。說話是否得當。舉止是否風度。
文化可以表現的很廣,也可以很狹隘。但一個人連基本的東西都不能從容做到,恐怕有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水中月。
回覆列表
文化程度應當這樣理解。
一是,這個人瞭解到多少文化內容,有沒有深度。而他本人,又認為哪些文化內容比較可取,哪些應報批判態度。對他的這種文化內容,他是盲目地學來,還是獨立思考,能說出什麼道理來。
二是,這個人怎樣對待文化內容。是人云亦云,還是象毛主席說的,“批判地接受。”
三是,這個人對文化內容有哪些改革,有沒有創新。這些改變和創新是否豐富和益化了以前的文化內容。
說到底,文化程度是研究文化的程度,獨立思考的程度。而人云亦云者的文化,都少有深度。這類人對文化內容的接受,主要是從眾心理作怪。而對文化本身的好壞,他們沒有分辨的意識也沒有分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