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達人穩妥君

    陶淵明從二十歲開始遊宦生涯,一生四次出仕,四次退隱。第一次入仕是29歲時,任江州祭酒,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職”而回家;第二次入仕是在36歲時,加入了桓玄幕,兩年後,便以生母孟氏辭世為藉口辭官回家;第三次出仕時,劉裕憑藉北府兵打敗桓玄取得了東晉政權,一改從前的腐化奢侈的風氣,這勾起了陶淵明的入世之心,便在劉裕幕做了參軍,但沒過多久就又辭官;第四次入仕為任彭澤縣令,僅僅80多天後就因大幾歲熟知的“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當時他41歲,這也是最後一次出仕。

    陶淵明每一次任官時間都不長,就辭職歸隱田園。其中,“不為五斗米折腰”也許只是一個導火索,深究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上的。

    首先,從客觀上來說,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複雜,北方是所謂的“五胡十六國”,西北少數民族貴族在中原一帶割據混戰,並不斷對南方進行騷擾。而南方的東晉政權極其黑暗,對人民進行殘酷壓榨,農民起義頻繁,直接威脅當權者的利益。同時,東晉王朝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不停地發生奪權鬥爭,起初是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專政,接著是恆玄起兵反晉奪取政權,後來劉裕消滅恆玄代晉。這一系列殘酷的政治鬥爭,陶淵明耳聞目睹的同時又身受其害。

    在《停雲並序》一詩中,陶淵明明寫天氣,實則暗喻世事的混亂。“靄靄停雲,漾漾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停雲靄靄,時雨瀠漾。八表同昏,平陸成江。”激烈動盪的社會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為此,陶淵明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感士不遇賦》,猛烈地抨擊了當時政治的腐朽與道德的敗壞,控訴了正直之士不是被埋沒,就是遭到小人讒害,表達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的思想,決心保持高尚的道德與純樸的節操,遠離汙濁的官場。

    從主觀上說,陶淵明有著熱愛自由的天性。一方面,他有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也向往著古代的隱逸高士,如傳說中的許山、務光,殷周之際的伯夷、叔齊,秦漢之間的商山四皓,都成為了他的榜樣。《歸園田居》一詩中,他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陶淵明原本喜愛大自然,所要官場生涯對他來說就是誤入歧途。因此,在該詩中,他又接著說:“ 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才是他內心真正向往的。徹底歸隱之後,陶淵明像一隻快樂的小鳥,恢復了他熱愛自由的天性,飛出了陰暗狹小的鳥籠,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中。

    在《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說:“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承認自己率真的性格是無法改變的,在陶淵明的字典裡,沒有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這樣的詞,當他的耿直天性與齷齪官場無法調和時,他寧願去過貧困潦倒的農耕生活。

    綜上所述,陶淵明並非天生就是隱士,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從主觀上說,是他“性本愛山丘”的無拘無束的個性,以及他忠厚耿直的品格決定的。而在客觀上,腐朽沒落的政治環境,讓一身遠大抱負的陶淵明無處可去,最後的歸宿惟有山林和田園。

  • 2 # 葉飄刀

    因為他有錢啊,所以才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才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

    要是沒錢,無法還房貸,那是不得不折腰的。

    他要是真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的糧食就直接餓死,我就佩服他。那才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

  • 3 # 喜歡書和慢生活的人

    1、那時候是亂世,是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那紛爭肯定很多,而南朝的宋又岌岌可危,他又是小官,自然看到更多的黑暗現實

    2、陶淵明家裡本來比較貧窮,在那個時間段窮人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3、陶淵明曾遭大的挫折,首先他看不慣那些風氣的話應該站出來批判的,但是官官相衛,沒有他說話的地方,欲報國卻多阻撓,所以最終選擇放棄,造成了他的隱居

    4、既然現實中沒有也不可能實現他心中所想,那麼他只能選擇退出,到一個從頭開始的地方,遠離這些汙濁之氣了

    個人認為僅供參考

  • 4 # 魚小糖吖

    陶淵明歸隱的原因,當然不只是“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一生三仕三辭,最後掛印歸隱,終老田園間。陶淵明是魏晉名士陶侃曾孫,祖父、父親都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也做過桓溫的長史。陶淵明受祖上影響,自幼便萌發了建功立業為民謀利的宏願,因此三次入仕。

    陶淵明生活在“五胡亂華”的魏晉時期,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身為名士之後,陶淵明有為天下蒼生之心,出仕於江州刺史王凝之帳下,獲江州祭酒一職。身為名門士族的王凝之骨子裡看不起家族沒落的陶淵明,經常羞辱於他。而陶淵明更是瞧不起這個身披名門之譽卻只知道煉丹吞毒求長生的宗教狂。於是不久就辭官還鄉了。

    第二次出仕則是為桓溫之子桓玄幕僚,這次為官最長,三年多。這段時間裡,他看著桓玄一步步壯大起來,野心膨脹有圖謀篡晉之意。陶淵明自幼受儒家思想影響,看著各軍閥混戰,只為私利不為蒼生,心灰意冷之下,藉著為母守喪,歸隱潯陽。

    第三次出仕則是在劉裕幕中,因桓玄篡位而遭劉裕討伐,陶淵明先前供職於桓玄,念及妻兒,怕禍及家人,也憤恨桓玄的篡權,遂加入討伐桓玄的行列,任劉裕參軍。陶淵明在幾次出仕中,漸漸發現各名門士族軍閥互相攻伐,吞併利益,絲毫不顧及百姓生存,他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權利。

    看透了這一切的陶淵明心灰意冷,在仕和隱之間做了抉擇,辭彭澤令,掛印歸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私募基金怎麼買比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