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
2 # 蒜君雜談
你這問題題目都是複製貼上的,我服。這個題目2017年在網路上就有了,一字不差,你來這個平臺提問,有何深意嗎
但不論如何,我暫且作簡要回答。
狐偃是公元前627年去世,因為他妹妹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皆是名氣超高者,史書記載很多,而對他自己的後人傳聞都不多。據推測,狐偃之子名叫狐射姑,當過軍隊中的長官,與趙衰兒子趙盾視為政敵,死於潞國。
歷史上對狐偃的評價比較統一,他是為輔佐晉國霸業昌盛之功臣,是當時五賢士之一。在其侄兒重耳(即後來的晉文公)少兒時期就對他悉心教導,傳授道理。在長達十九年的逃亡路上曾多次提出辦法解救重耳於危難,一直抱有對君主的忠心,最終幫其成功繼位。
-
3 # 秋風拂檻
狐偃(約公元前715年—公元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是晉文公的舅舅,晉國重臣,又稱舅犯、咎犯、臼犯。狐偃在晉文公成為春秋霸主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重耳當上國君後拜狐偃為上軍將,是他的首席謀士。狐偃的兒子是狐射姑,後來繼承了他的爵位,遺物有“子犯和鍾”,現收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狐偃同其父狐突,其兄狐毛還受到後人深切的懷念。原因是,狐偃具有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和忍辱負重的傳統美德。在隨晉文公流亡途中,歷盡磨難。所經各國,有禮遇,更多的則是冷遇和輕慢,甚至難免乞食,或有殺身之虞。其次,狐氏父子之人忠公體國,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驪姬之亂後,狐突派其二子夾輔重耳,逃出晉國。狐偃為了返國大局,忍辱負重,唯力是視,受到時人的嘉許和後人的尊敬。
作為功績卓著的政治家、軍事家,狐偃在春秋發展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晉之卒成霸業,偃之力居多,”而晉文公稱霸,遏止了秦楚等生產力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的擴張,動搖了西周宗法統治秩序,有利於中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那麼.狐偃的歷史貢獻則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凡成大事者,身邊定有幾個不惜肝腦塗地的幫手。就像成就春秋霸業的晉文公重耳,離不開狐偃、介子推等一干死黨不棄追隨。
重耳和申生、夷吾還有奚齊,都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夫人死後,又立奚齊的母親驪姬為夫人。驪姬是個狠毒的女人,為了讓兒子奚齊當上太子,不惜逼死原太子申生,還陰謀把晉獻公其他兒子一併趕盡殺絕。為了活命,重耳和夷吾被迫遠逃他國。
公元前650年,晉獻公死後,夷吾在秦穆公幫助下繼位,是為晉惠公。又過十來年,晉惠公得重病快要死了,因擔心久逃在外的兄弟重耳回國與自己兒子搶班奪權,遂派刺客前往以絕後患,幸虧狐偃及時得到情報,藏身狄國長達十二年之久的重耳才僥倖逃過一劫。
狐偃雖說是重耳的舅舅和老師,但他素來擺位很正很講政治,在重耳面前從不以長輩自居,更不擺老資格,而是像趙衰、介子推等一幫鐵桿跟班一樣,忠心追隨重耳左右。說句公道話,重耳要是沒有狐偃這個好幫手,甭說成為名垂青史的春秋霸主,恐怕連他姓甚名誰都鮮有人知。
真功臣,無須假靠吹牛逼——
首先,狐偃是個打氣高手。獲悉晉惠公派人追殺自己,重耳猶如驚弓之鳥,嚇得連行李都顧不上收拾,連夜就逃離狄國奔齊國去。一路上,他們缺吃少喝,只能靠乞討為生。有一天,他們走了好幾十裡地不見人煙,個個餓的頭昏腦脹、眼冒金星,忽然看見幾個衣不蔽體的農夫在前面大樹底下啃菜糰子。重耳高興壞了,趕緊命人前去討點兒吃來。
儘管一路疲於奔命,風塵僕僕,但農夫們還是從重耳身上的裝扮,猜出他貴族公子哥的身份來,非但不均給他吃的,反而還扔過來一大塊泥巴讓他“吃土”去。
雖說虎落平陽,但好歹也是堂堂晉國公子,重耳哪裡能嚥下這口氣。他氣極敗壞,一把從車伕手中奪過馬鞭就要抽打農夫,卻被狐偃一把攔住了。
狐偃對重耳說,想要填飽肚皮不是難事,但想要一塊能夠安身立命的土地太難了,農夫不給吃食卻送泥巴,這其實是上蒼向您預示“得土即得國”的好兆頭啊!重耳聞言,頓時怒氣全消,還真誠向農夫們道了歉,懇請他們原諒。
其實,眾所周知,現實中很多所謂的政治鼓動,無非都是些望梅止渴、畫餅充飢的意會之舉。但人處困境之中,有時即便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也不失為一劑上好的自我麻醉藥。試想,若非狐偃適時勸慰,重耳馬鞭落下去,保不準就會激起民憤來,幾個農夫一怒之下當場將他這個落魄公子打死,然後割下他腦袋去晉國邀功領賞也說不定。當然,歷史不容假設。
其次,狐偃胸有鴻鵠之志。話說重耳逃到齊國後,時任春秋霸主齊桓公對他十分器重,還特意把本嫁一個叫齊姜的美女嫁給他做夫人。重耳四十三歲逃離晉國,十幾年來一直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如今在齊國終於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他感覺十分安逸和滿足,之前所有雄心壯志也逐漸勢諸腦後,都快消失殆盡了。這讓狐偃他們幾個一路生死追隨的鐵桿粉絲深感失望。
重耳的老婆齊姜是個有遠見卓識的女人,得知狐偃他們幾個矢志幫助丈夫完成復國大業的忠心後,在多次說服未果的情況下,主動配合狐偃他們把重耳灌得爛醉,爾後抬上車連夜送出了城。等到天亮時分,重耳醒來,發現自己已被強行帶離了齊國,頓時勃然大怒,順手操起一柄長戈就朝狐偃刺去,幸虧狐偃跳車及時,才沒被刺中。
重耳見事已至此,亦無可奈何,只好聽天由命,但還是氣極敗壞警告狐偃,說如果此次逃亡失敗,定要剝其皮食其肉。狐偃毫不畏懼,見重耳重新上路,立馬一個翻滾從地上爬起來,緊緊跟在重耳馬車後面,直奔生死未卜的前程而去。狐偃的忠心,由此可見一斑。
危難之際見真心。試想想,現實中有幾個在酒桌應酬或是有求於你的時候,拍著胸脯跟你稱兄道弟的人,在你落魄之時不是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有的甚至還落井下石。真正肯伸手拉你一把的兄弟,其實也只有那為數不多的幾個。
再次,狐偃是個確有本事的人。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六十二歲的重耳終於重回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磨難是最好的經書。在外逃亡了十九年,嚐遍人間冷暖的重耳深知百姓疾苦,在狐偃等一干死黨的幫助下,他勵精圖治,整頓政治,發展生產,安定人心,晉國很快就強大起來。
公元前632年,楚晉交戰。就在雙方擺開陣勢準備一決雌雄的時候,狐偃突然提醒晉文公千萬別忘了當初流亡楚國時,曾經向楚王許下過的諾言。
原來,狐偃他們當年強行把晉文公帶離齊國,輾轉曹、宋兩國後逃亡到楚國,楚成王按照國君的禮節對他進行隆重款待。有一天,楚成王宴請重耳,雙方喝的高興就隨口問了一句:“公子如果有朝一日回到晉國成了國君,打算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聞言當即回答說:“楚國民富國強,應有盡有,就算我送給大王奇珍異寶,恐怕您也瞧不上。這樣吧,如果我真能成為晉國國君的話,萬一兩軍交戰,我一定命令我的軍隊退避三舍,以報答您的恩情。”
晉文公覺得狐偃說的對,作為堂堂國君,失信於人便是失信於天下。於是,他當即下令將士們後撤九十里至城濮。這就是歷史典故“退避三舍”的由來。
不過,話說到這裡,筆者還是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上幾句。在筆者看來,與其說“退避三舍”是晉文公信義使然的結果,倒不如說是狐偃“一箭雙鵰”的妙計更為確切。表面看,晉文公言出必行,一諾千金,譽滿春秋、名垂青史實至名歸;但從實際上看,這更像是狐偃誘敵深入的亂兵之計,晉軍節節後“退”,使得驕縱的楚軍更加輕敵冒進,結果兵敗城濮幾近全軍覆沒,而晉國則因此一戰而成霸業。狐偃這招,可謂是名利雙收。
交朋友,就要多交狐偃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