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考一些古籍記載還有文獻記載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為人,和禽獸不同,就在於人懂得禮義道德,而禮義的開始,就是形體要端正,態度要恭謹,說話要和順。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報效國家。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衣服要整潔得體。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體,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話。所以《禮記》的《冠義》中說:“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就是說,只有衣冠得體規範之後,才能做到形體端正、態度恭謹、說話和順。
那麼,古代的衣冠服飾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先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說起。周朝有個“冠禮”,就是所謂的成年禮。男子到了二十歲,就要舉行這個“冠禮”的儀式,也稱為“加冠”。加冠之後,就表示此人已經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義務。這種儀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貫穿整個皇權時代。加冠儀式主要就是給男子換上成人的衣服。我們就從加冠儀式來看看古代的服飾制度:
冠禮有三個主要環節,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賓客為即將成年的男子戴上“緇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點像現在的草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裝飾。所謂“玄端”,是上衣下裳分開的,上衣前面開口相連的部分稱為“衽”,右邊的衽掩上左邊的衽,就是“右衽”,中華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領子稱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類似現在的裙子,不過分為前後兩片,這樣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賓客為男子帶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現在的瓜皮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再換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賓客為男子戴上“爵弁”,模樣和皮弁相似,只不過是用紅裡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後男子起身回房,換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紅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
還考一些古籍記載還有文獻記載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衣冠也非常重要。人之為人,和禽獸不同,就在於人懂得禮義道德,而禮義的開始,就是形體要端正,態度要恭謹,說話要和順。在此基礎上,才能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報效國家。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衣服要整潔得體。如果不能做到穿衣得體,剩下的就都成了空話。所以《禮記》的《冠義》中說:“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就是說,只有衣冠得體規範之後,才能做到形體端正、態度恭謹、說話和順。
那麼,古代的衣冠服飾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先從兩千多年前的周朝說起。周朝有個“冠禮”,就是所謂的成年禮。男子到了二十歲,就要舉行這個“冠禮”的儀式,也稱為“加冠”。加冠之後,就表示此人已經成年,要有成人的德行,履行成人的義務。這種儀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貫穿整個皇權時代。加冠儀式主要就是給男子換上成人的衣服。我們就從加冠儀式來看看古代的服飾制度:
冠禮有三個主要環節,第一就是“初加”,即第一次加冠。賓客為即將成年的男子戴上“緇布冠”,也就是黑布做成的帽子,外形有點像現在的草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穿上“玄端”、“爵韠”,也就是黑色的衣服和系在腰上、障在膝前的裝飾。所謂“玄端”,是上衣下裳分開的,上衣前面開口相連的部分稱為“衽”,右邊的衽掩上左邊的衽,就是“右衽”,中華的衣服一般都是右衽的。領子稱為“襟”,袖子是“袂”,袖口是“祛”。下裳類似現在的裙子,不過分為前後兩片,這樣方便行走。
第二是“再加”,即第二次加冠。賓客為男子帶上“皮弁”,是鹿皮做成的帽子,有些像現在的瓜皮帽。然後男子起身回房,再換一套新的玄端、爵韠。第三是“三加”,即第三次加冠。賓客為男子戴上“爵弁”,模樣和皮弁相似,只不過是用紅裡泛黑的皮革做成的。然後男子起身回房,換上一套“纁裳”、“靺鞈”,就是有些泛紅的下裳和皮革做成的障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