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馬和傻鴨子
-
2 # 海藍藍zh
因為現實生活中讓人喪的事情太多,例如當我們翻著朋友圈看著朋友圈裡面的人曬美食、曬旅行、曬吃的、曬女朋友而自己卻在家吃著泡麵,喪嗎? 明明說好要減肥,但是還是要吃很多油膩的東西,就覺得自己是個油膩的胖子,就覺得自己很喪。 跟客戶聊完以後,和同事等客戶吃飯,然後被客戶誆了就會覺得自己很喪。 現在的年輕人樂於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別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認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併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個這樣的人,與自己和解。 所有當我們把喪的這種負面情緒發洩完之後,回到現實的工作與生活中任然是努力的的工作和認真的生活。就像大陸當年不準聽鄧麗君的歌,覺得是靡靡之音,會使人墮落,多年以後再回頭看,其實並非如當年所想象那樣。最後,喪它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溫柔的反抗。 存在即合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色與潮流,喪的這種特質與現代的年輕人的特質完全融合,所以感覺很多年輕人喪。
村上春樹說:“你要做個不動神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回頭看。如果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現在的年輕人,心裡面有很多很多不能說的苦,一方面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不能向長輩說困難,說畏懼,怕他們擔憂;也不能向朋友抱怨,不然會被人認為矯情,傳播負能量。久而久之,苦中作樂的“喪文化”便成為一種選擇,既可以幽默表達出自己對現狀的不滿,又可以展現出對生活的不妥協。
朋友A,某一線城市讀的重點本科,上大學時選了一個不喜歡的專業,混了四年。畢業後,在補習機構做老師,工作不愉快,一年後,見到同學考研成功,決定辭職考研,結果用了一年時間複習,沒有考上。這時他感覺很迷茫,繼續考研耗不起,回去工作又不甘心,高不成低不就,只能怪自己當初的選擇和不夠努力。見到他,一副“喪”臉,叫他振作,卻說“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我就是個笑話”,可以看出他的不甘心。
朋友B,25歲,某一線城市的醫院護士,月入過萬,卻和我抱怨說“每天清晨,我總被自己窮醒。真希望有個富婆包養我”,喊窮成為他的口號。月入過萬,對於很大部分人來說不算低,然而他選擇了在大城市買房。確實,這工資要在一線城市買房是不容易的,每月工資的一大半要還房貸,出去吃飯、旅遊還要看看自己的銀行卡還剩多少錢,月入過萬活成月入過千的生活,大半輩子都要為房貸而活。
網友C:“如果你想學畫畫,就會有人和你說,學這些沒有前途的,放棄吧!如果你不想學習,就會有人和你說,不讀書,將來憑什麼在社會立足。”現在的年輕人,走著連自己都不知道想不想走的路,但無法一昧走下去,這叫鹹魚。走著自己不想走,卻無力改變現狀的人,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難受,無力感。那麼喪就來了。
活在講效率,求進步的高壓社會中,誰都不容易。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不能改變現狀,為什麼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 “喪文化”是年輕人在社會中的真實寫照,面對壓力的無力感,在“喪文化”中,至少能找到一個展示真實自我的狀態,至少能用娛樂的態度,娛樂他人,娛樂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