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知先生
-
2 # 魏青衣
自問自答,“山中宰相”是南朝的陶弘景,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朝野之外,卻能決斷朝中事物的牛人。
《南史·陶弘景傳》中記載:“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在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然他對當官不感冒,但梁武帝有很多關於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他雖然不當官,但是當時人們都叫他“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當時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人,博覽群書,對醫學的貢獻很大。
陶家在當時是世代習醫和習武,陶弘景是中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他把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又進而把兩者合二為一,著成《本草經集註》,書中共收藥物730中,是中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陶弘景是中醫史上,特別有影響力的一個人,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3 # 西風濁酒
“山中宰相”比喻那些隱居的有才能的賢士,即隱居的高賢。
而在歷史上,“山中宰相”則指南朝梁時的陶弘景。
紀念陶弘景的石像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居士,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書法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陶弘景這個人小時候就是個神通,四五歲時便開始讀一些經典之作,未滿十歲,就讀了《禮記》《周易》《春秋》這些難懂的經書,後來擔任了王爺的侍讀。
當時陶弘景所撰的各類官方檔案,同行中奉為定式,足見此人的才華與能力。然而他儘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卻都是沒有實權的,於是才華得不到展現的陶弘景開始了隱居生活。
因為羨慕年少讀書時,書中遇見的那些隱士,於是陶弘景辭了官職,跑到了茅山(現在江蘇句容)開始了修道,茅山是洞天福地之一,陶弘景以茅山為“華陽之天”,自號“華陽居士”。
茅山景區和陶弘景塑像
隱居之後的陶弘景恰逢梁武帝立國,蕭衍初奪得大權預備立國,但取什麼朝代名稱,一時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據當時流傳的童謠和預卜吉凶的書籍,說其國號應當是“水刃木處”,拼起來是“梁”字,蕭衍採納了他的建議,定國號為梁。
後來每逢朝中有大事,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梁武帝總會派使者,持著書信,詢問陶弘景。有記載說,使者有時經常來,甚至來的使車和回去的使車能遠遠的望見。
頻繁來往次數,使得陶弘景雖不為官,不在朝,仍能處理解決國家大事,唐.李延壽《南史·陶弘景傳》:“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這便是陶弘景“山中宰相”的由來
陶弘景的才能不止在政治中有體現,在其他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
陶弘景自己勤於撰述,寫有道教教理、歷史、養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種。其中像《神農本草集註》是中國藥物學的重要著作,《養性延命錄》是養生學方面的著作,《效驗方》、《肘後百一方》是中醫學方面的著作,在歷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
4 # 秉燭讀春秋
歷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南北朝時南朝梁時的陶弘景。據說梁武帝很欣賞陶弘景的才情和能力,屢次邀他出仕做官,逼急了,有一次陶弘景就畫了兩頭牛讓人帶去呈給梁武帝。畫中一牛悠閒散放在水草間,一牛則被加上了金籠頭,有人執著鞭子在驅趕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著說道:“這人沒有什麼榮華富貴的慾念,看來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著尾巴自由爬行的烏龜。陶弘景想遊戲于山水之間,忘情於煙波浩渺之中。
對於這種視金錢如糞土,視仕途為畏途的世外高人,梁武帝還真拿他沒辦法。據說陶弘景出身醫學世家,對本草綱目頗有研究,古代醫學家和練丹學家一脈相承。由此陶弘景也是練丹高手。
陶弘景從小熟讀諸子百家之書,及長,遍歷祖國的山山水水,由於受葛洪的《神仙傳》的影響,陶弘景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與常州市金壇區交界處,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 它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陶弘景醉心於山水之間,想避居世外桃源,想不染指滾滾紅塵不可得,雖然他對梁武帝的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要向他求教,他都樂意解疑答惑,據說梁武帝派人把諮詢的問題寫好後,等把陶弘景的答案還沒快遞到京城,第二個問題就到了,如此絡繹不絕,來來往往好不熱鬧。這就是山中宰相繁忙辦公的真實寫照。
-
5 # 南歸燕漫談美學
一、《資治通鑑》中的“山中宰相”
《資治通鑑》第157章記載了一段關於“山中宰相”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陶弘景。他身處南朝時期,博學多藝。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任用他當王爺們的侍讀,為皇子們授書講學。
因此,身為王爺的蕭衍自幼得以聆聽他的教導,早年即與陶弘景交好。等到蕭衍即位時,陶弘景早已看破功名利祿,棄官隱居茅山。
蕭衍知道他的才能,多次親自手寫詔令招用他,可是他不願再出來為官。蕭衍知道他的志向,就不再為難。
後來,梁國每次遇到吉凶征討等大事時,蕭衍就透過書信向他請教,經常一個月就有數封書信往來山中,因此,陶弘景被稱為“山中宰相”。
二、陶弘景用一幅畫巧妙謝絕皇帝的好意
傳說,有一次,梁武帝蕭衍下詔書請他,陶弘景畫了一幅畫回覆。
這幅畫中有兩頭牛,一頭牛自由自在的在野地裡吃草,神情悠然自得;另一頭牛帶著金籠頭,被一個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走。陶弘景在這裡巧妙運用了《莊子》的一則典故。
莊子在濮水河畔釣魚,楚王派遣兩位大臣請莊子出來做官,莊子拿著釣魚竿不為所動,他問這兩位大臣:“我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已經死三千年了,你們楚王還將它供奉在廟堂之上。
這隻神龜,是想死後自己的骸骨受到禮遇,還是想活著在泥土中玩耍?”兩位大臣回答:“當然是想活著在泥土中玩耍”。
莊子於是說:“你們走吧,吾將曳尾於塗中。”陶弘景用這幅畫巧妙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
三、陶弘景讚美白雲的詩
有一次,梁武帝蕭衍又下詔問他,你天天隱居在山上,有什麼好?陶弘景作詩回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詩意是,您問我這山中有什麼好?我說這山上有很多白雲。我每天與白雲作伴,心生歡喜,快樂自足,卻不能將這些白雲送給您。這首詩雖然簡單,含義卻很深。山中沒有榮華富貴,沒有鐘鳴鼎食,只有輕飄飄的白雲。
但是在詩人看來,這雲捲雲舒卻是一種超塵出世的寫照。詩人用這首詩再次委婉表達了謝絕出仕之意。陶弘景是真是欣賞山中的景緻,有一次,他還寫了一封信寄給謝徽談山水之美,信的首句就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山谷河流的美,自古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的。
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清澈的河流明淨見底。兩岸的石壁在太Sunny的照耀下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一年四季都有青綠的樹林和翠綠的竹子。
晨霧將要消散時,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時,潛水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間仙境啊!
四、陶弘景死後被奉為神仙
當時的人稱陶弘景將往生時,寫了一首詩,詩的原文為:“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
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清談。《世說新語》記載很多關於清談的事例,當時的士大夫經常聚集在一起談論玄學,清談誤國。
這首詩說的是,王衍和何晏二人都清談虛誕,不務實際,害民誤國。後來侯景攻陷梁國,在昭陽殿登基稱帝。
因此,人們認為陶弘景有先知法術,死後被道教奉為神仙。這些當然有神話成分。但是陶弘景確實為中國中醫學,特別是本草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的《本草經集註》、《真誥》、《肘後備急方》、《陶隱居本草》等流傳至今,仍是今天研究中醫藥非常有價值的書籍。
回覆列表
山中宰相,指的是南朝梁時陶弘景,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其人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梁武帝在位時,朝廷的使者經常帶著皇帝的信件風塵僕僕地前往茅山,得了回書又急匆匆趕回,有時遇有重大事件,往來頻繁。
《南史》: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後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並賜以鹿皮巾,後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並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諮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