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論語

    習俗1.過年不興打破碗,打破杯子,如果不小心打破了,會視為不吉利,一定要說一聲碎碎平安!

    習俗2.除夕夜放把門棍,意味不讓小鬼進來,我猜想應該是防止年獸過來吧。

    習俗3.過年不興哭,不吉利。但若小朋友調皮搗蛋,大人照樣會揍你!

    習俗4.家裡有人過世,要麼三年內不貼春聯,要麼不能貼紅色的春聯,以示哀悼。

    習俗5.除夕夜放了關門炮,不能出去,不知道為什麼?

    習俗6.初一那天大人小孩都不許勞動,不動掃帚,針線,剪刀,不洗衣服,甚至不洗碗。大概是讓勞碌一年的人們絕對放鬆。

    習俗7.乾兒子初一拜年。拜年一般在早晨,一般不趕在下午去。

    習俗8.初一早晨要到附近關爺廟上香。大人的事。

    習俗9.大年三十下午去墳地請各位過世的親戚回家過年,大年初一去墳地給過世的長輩拜年。

    習俗10.正月裡不能理髮,有理髮死舅舅的說法。要真的去理髮了,要捱罵的。

  • 2 # 讀書寫字做數學題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推進,那個基於農耕社會形成的種種習俗正在悄無聲息的解體,反映在我們的直觀感受中,就是年味越來越淡了。我的家鄉在貴州,一個西南地區多山的高原,和那些沿海一帶最先開發的城市比起來,就我們這一代人還能深刻地感受到那原始的農業氣息。但中國發展到今天,傳統年味越來越淡的趨勢也滲透到了省城、縣城、小鎮、村莊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努力去回想那些以往過節的有趣畫面,它們好多都模糊掉了,有些並非是我的親身經歷,而是來自童年時代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母親徐徐道來的故事。

    過年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一家人的團聚。家庭是華人最小的文化單位,有了家庭,才有了傳統中國的農耕社會。除夕那天,一家是要團聚的。那時的家庭可不是現在意義上的三口之家,而是包含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堂兄、堂弟……當然還少不了七大姑八大媽……。那時沒有計劃生育、在農村經常會出現媳婦在生孩子、老婆婆也在生孩紙的情況,老婆婆生下的孩子天然在輩份上就高出媳婦生的孩子,雖然他們年紀相仿,但一個得叫另一個“叔”(我們這邊的叫法是“么爸”),所謂“么房出老輩”就是這麼來的。

    團聚的地點一般是在爺爺家,父親的童年乃至青年時代就在那裡度過,那個時候的貴州交通基本靠走,村舍都在很偏遠的地方。有點“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覺,我們管這個地方叫“老家”。爺爺、奶奶輩或者再往上的先人們可能一生都沒有走出過這個村寨,他們的生活就是圍繞土地打轉:寒來暑往,春耕、夏作、秋收、冬藏。

    年未至、年貨的準備就要動起來了,那個年歲可不像現在、什麼都可已買到,關鍵還有超市,以前沒見過也可以買到。西南地區由於溼潤多雨,殺年豬後大部分肉需要製作成臘肉,這樣利於長時間儲存。煙燻臘肉、臘腸那得用上好的柏香樹丫來燻,過程中偷吃那是避免不了的,美其名曰先嚐一嘗。那個年月誰也抵擋不了肉的滋味,不像現在大家都鬧著要減肥——無論男女。還有“煮甜酒”,也就是釀米酒,甜酒加荷包蛋可是女人坐月子時候才能享受的補品。打餈粑:一種用煮熟糯米反覆捶打後做成的小吃,有點類似年糕,吃的時候放在火爐上考熟考至表面焦黃,喜歡吃甜的可以放糖,喜歡吃鹹的可以放黃豆麵;做黃粑:糯米和沾米(就是普通米)按一定的比例煮熟後混合,加入黃糖上色,用棕樹葉子抱起來在用繩子捆起來,冷卻後用刀子切成薄片,放在火爐上考著吃。

    過年了,父親揹著我,母親提著很多年貨,經過漫長的步行來到了“老家”。未到家門口,已經感受到了年的氣息:老遠就聽到了人說話談笑的聲音,院子(泥巴地)裡依稀看的見小孩在玩耍,還有周圍的雞鴨在叫。女人們忙活作飯,男人們忙做問候交談(當然也是要做事的),小孩們則滿地跑。爺爺在寫春聯,當然這是他的專門權利,一家之主嘛,又有點文化,這正是他發揮的時候,按出生時間算爺爺是民華人。

    接下來就是傳統的貼春聯、放鞭炮、壓歲錢、年夜飯等傳統專案,日子雖然清貧但也算是其樂融融。現在想來是因為資訊的隔絕與閉塞,設施的匱乏與欠缺造就了這一切,我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和處於什麼樣的水平,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麼變化的。所以幸福來源於自足,而不管這種自足是主觀造成的或者客觀造成的。

    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叫做“動物過年”,就是從初一開始算起,每一天都是一種動物過年(主要是家禽),初一是豬、初二是牛、初三是狗、初四是雞、初五是鴨……。順序不一定對,但是輪到那一天過年的動物,得善待他們,不能殺、得比平時吃的好。有一些學者說這種習俗是中國儒家的中庸思想導致的,做事情不能極端,不能殺雞取卵,要適當留有餘地。體現在實際農業生活中就是一定程度地善待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家禽。

    第二天要吃湯圓,有一點不同的是,奶奶的湯圓裡有些會包有一分錢的硬幣,誰吃到了是來年擁有好運氣的兆頭。到了夜晚,人們會去“偷青”,過年這段時間會被允許到彼此的土裡偷青菜等等農作物,圖的也是一個快樂,據說成功偷到又沒被發現的來年也會有好運。

    祭祀祖先是重要的一項習俗,由父親帶隊,一家人來到墳前,點燭、燒香、磕頭、燒紙錢,母親總會嘮叨幾句,保佑兒孫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個個都有出息、找大錢、當大官。這是人們最真實樸素的想法。晚上還得在墳前“亮燈”,用竹子做好的簡易燈籠,裡面點燭插在墳前,死者有幾個兒子健在就插幾根。生物學上來理解,這應該是“種”的延續在社會形態上的表現:“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千年呼聲,猶然在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財樹黃葉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