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德儒商書院
-
2 # 當年青山
春秋時的孔子創立了儒家。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內容是西周時周公創立的貴族道德標準。孔子講做人的義務時,說要“仁”;講如何實行“仁道”時,說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亦施於人”;講治國安邦的方略時,說要“正名”;講遇到困難瓶頸時,要“知命安命”.......總之,孔子說了很多古時為人處世的修養,但他的理想是要恢復周朝的等級制度。 戰國時,孟子等儒者不再推行周朝的制度,而是要樹立理想中的“王道”,而非春秋時孔子說的“霸道”。例如對管仲的評價:管仲讓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孔子贊同,孟子反對。因為,戰國的時局是:大國吞併小國,超級大國又吞併普通大國。而曠日持久的戰爭讓人們對和平,統一的國家,集中,甚至獨裁的君王統治都心生念想。 漢朝時,因為全國大一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皇帝又是建築在大地主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宗旨變成了:一切為皇帝服務的。因此,才有了大儒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口號,因為“皇權天授,永世不變”。所以漢武帝“擺黜百家獨尊儒家”不是偶然,而是皇權所必須。當然,此時的“儒術”混入了法家的“鐵腕”和陰陽家的“宿命”。宋朝時,因為朝廷極力提倡“三教之設,其旨一也”,所以,儒釋道三教學術思想交融合一。當時的“儒學”因為,以“天理”和“人性”等新創哲學名詞解釋儒學思想,所以被稱為“理學”。例如朱熹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他認為理就是:五常;又說理是無邊無際,無所不在,而超然於萬有之上的。宋朝的儒學大力提倡,並嚴格施行“三綱五常”。成了人性道德綁架的手銬腳鐐。 明朝時,王陽明繼承了程朱理學,卻也改變了程朱理學。因為物質條件改善,對外經濟開放,西方新思想湧入,社會面貌有所演變,主流的理學思想,較明朝透不過氣的人際法則要略為鬆弛些。王陽明對“知與行”的看法不同於朱熹的“知先行後”,而認為“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得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行字,已自有知在;只說一個知字,已自有行在。明朝理學的扛把子:王陽明,雖然新建了“心學”,但其本源於“理學”。 清朝時,人們推翻了“理學”,發揚了“禮學”。主張不要秦漢以下各朝代的“理”。當時的儒者,缺乏文化創新,多是談談古書。直到鴉片戰爭後,國門被洋人的大炮轟開。危難關頭,才出現如康有為,廖平等一些有新思想,有學識的大儒。但他們又都崇尚孔子,拜孔子為教主。不能順應時局,無法打破閉關鎖國的僵局。一直到五四運動後,有進步思想的四川人吳虞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號,並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吃人與禮教》的文章。成了繼明朝李贄後,第二後站出來,當眾反對孔子的文人! 總之,兩千多年來,中國的主流哲學思想,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統治下運轉,雖然各朝各代都有或大或小的演化,但其根源還是儒學。當然,佛學和道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
3 # 浸淫之辭
先秦由孔儒開始,
然而孔孟於先秦百無一用。
更激進的法儒就出現了。
到漢大一統法儒家被棄,
漢儒就把法儒割裂開來,
如此受到君王重新相信。
然而魏晉儒家又迷茫了,
竟然出現了玄學的玄儒。
後面又出現了學習道學的理儒,
學習佛家的心儒。
到如今君王不在,民智大開。
儒家的地位已經及其尷尬,
所省不過孔子之名,以及情懷。
回覆列表
儒家思想,是先秦百家諸子學說之一。由孔子創立,在總結、概括和繼承夏、商、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隨著各朝各代儒家們的發展創新,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
1、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繼續發揚孔子的“仁”,進而發展成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繼而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性本惡”,他還運用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點,提出人與自熱和諧相處,不違背自然規律,反對鬼神說。同時,吸收法家思想,主張禮法並施;
2、秦朝焚書坑儒:儒家思想被大肆破壞。董仲舒提出:“春秋大統一”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凡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該罷黜,宣揚“君權神授”。主張“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並大力倡導孝道。
3、宋明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他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而明朝理學王陽明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新時代,他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學的發展也使儒學日益走向極端。
4、明清儒學: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從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王夫之繼續和發揚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一切事物透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