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正是國人

    這要看是什麼時代了,《論語》在現在看來是文言,但《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門人的言行,也就是說先秦時古人說話跟《論語》的說話方式差不多。一般認為,漢語從古至今經歷了一個文言分離的過程,先秦時言文一致,也就是說平常說話和我們看到的先秦著作的語言一樣。漢魏時言文分離,古白話開始出現,但還是偏向文言,等到了唐宋以後,言文才差不多完全分離,古白話發現成熟。

  • 2 # 西山詩家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清楚古代時期是怎麼劃分的?

    簡單說,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民國至今是近現代時期。

    下面,我們以歷史時期為軸來闡述文言文的演變程序。

    上古時期:文言文建立在口語基礎上

    在先秦、西漢時期是沒有文言文的,交流的方式是口語,書面語也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但是,那時候的口語和現在不同。當時漢語裡‘單音節詞’佔據上風,類似我們現在一些比較簡單的文言文。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時記錄用的多是竹簡,笨重且難製作,成本也高,這就促使人們使用更少的字表達更豐富的內容,形成書面語。

    例如《論語》《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口語的實錄: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到了漢朝時期,口語和書面語就開始分離,並開始進入雙軌發展時期。

    隨著書面語漸漸建立了完整的文言文系統,開始講究工整對仗、辭藻華美。

    而口語則漸漸地走上了直白、方言化的道路,與書面語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中古時期:文言文大發展

    到了隋唐時期,如果不經過專門、系統的學習,基本無法誦讀理解那些散文、駢文和經書典籍。但儒家經典是士子必修,要想參加科舉就不得不學,而且正史、文章、書信也都必須使用文言文,這就導致文言文體系更加完善。

    更重要的是,文言文言簡意賅,三五個字就能記錄一件事,自成一套系統,意思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這是文言文能夠不斷髮展、完善的最根本原因 。

    為什麼古人不用口語來記錄、寫作呢?這是因為日常語言的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拿現在來說,一些網路語言和社會現象已經融入了日常的交流。比如‘人艱不拆’、‘不明覺厲’、‘梗’等文字片語,說給後來的人聽,大部分都是不懂得的 。

    而古人注重文言文的傳承性,為了防止以後的人聽不懂自己,就發明了一套統一的、帶密碼的語法--文言文。

    但是,中古時期胡漢混雜,老百姓文化水平普遍低,為了宣傳一些教義及文書、政策,書面文言文就需要翻譯成老百姓可以聽懂的語言,這就為白話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並更加實用化、直白話、口語化。

    所以,魏晉到隋唐時期,文言文和口語並行發展,文言文用於書面記錄,口語白話用於日常交流。

    近古時期:文言文和口語脫節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完全脫節了。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出一般口語要說的意思。

    宋呂本中《軒渠錄》記述了這麼個故事:

    族嬸陳氏寓巖州,其族侄大琮過州, 陳嬸令作代書寄其子,因口授雲:“要給孩子買把小剪刀,剪去腳上的硬皮和 老繭。”大琮遲疑不能下筆。嬸笑雲:“元來這廝兒也不識字!”

    不過,宋明時期的文人、學者在日常書面溝通中也經常使用口語白話文。

    譬如蘇軾在給同事、文友、親人寫信時,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點評史書時也是一口白話:

    “南北史除了通鑑所取者,其餘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

    明太祖朱元璋針對倭寇來犯,下的詔書寫道“殺了再說”,更是言簡意賅。

    但是,雖然朱熹在批註時說著一口大白話,可是到了學術著作《四書章句集註 》,他還是用上了文言文。

    還有朱元璋,登基詔書寫得是:

    “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

    可是,也有例外的。

    據宋朝《齊東野語》記載,趙匡胤的寢殿大梁壞了,三司奏聞說,其他的木頭不行,必須用一根大木截斷了再換。

    趙匡胤大怒,批曰: “截你爺頭,截你娘頭,別尋進來。”這就是原話。

    近現代時期: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其實,自唐代開始已經有人嘗試用當時的口頭語寫文章,到宋明時期,說書藝術更加繁榮,為了讓社會底層人物能懂,‘白話文’這種書面語應運而生。

    例如柳永、劉長卿的詞牌,關漢卿的曲兒,以及明清在民間流傳的四大名著 等,都大量使用了當時的口語化,在民間故事或說書藝人說書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這是近古時期創作家對‘白話文’的嘗試和創新。

    在五四之後,文學家和詩人、學者已經開始直接使用口語代替文言文進行創作,這時候的書面語與口語已經基本保持一致。

    總之,在上古時期,那個時代的人的口語和文言文是同源而出,因此,說的話最接近那個時候的文言文。

    到了中古和近古時期,文言文已經演變成一種正式的、成系統的書面文體,和口語完全脫節。

    到了近代,白話文成為書面語言,而口語又開始和白話文同源,文言文已基本不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萬的資金,是開實體店還是投資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