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扒糞機

    這是個偽命題!何謂戰略主動權?是進攻、防禦我予我取,庫爾斯克戰役前德軍就已失去戰略主動權而不是以後!看戰史不要僅盯著某個戰役,賦予它個人想象的意義。重溫下1942-43年蘇軍冬季大反攻戰況,就明白黃河東去不復返!

    1942年11月19日“天王星行動”,蘇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突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和德第6集團軍縱深。20日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發動對德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進攻。23日西南方面軍第4坦克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4機械化軍在卡拉奇附近的蘇維埃村會師,達成對德第6集團軍的合圍,被包圍的德、羅、意軍人數25-30萬。

    11月25日蘇西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對勒熱夫—維亞濟馬的德第9集團軍、第4集團軍一部發起代號“火星行動”的進攻,但這次冬季沿森林道路的進攻遭致德空軍猛烈空襲。在德軍頑強防守下,蘇軍未能突破德軍陣地實現合圍,自身傷亡35萬,德軍僅傷亡6萬,但到1943年2月第9集團軍被迫撤出勒熱夫突出部。

    12月16日,蘇西南方面軍發起“小土星行動”,攻擊德B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突破義大利第8集團軍防禦後前進受阻。但迫使曼甩鍋從第57裝甲軍抽出第6裝甲師回援,至23日德軍後撤,停止對第6集團軍的“暴風雪”救援行動。以後與南方面軍相互配合,壓迫德“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一部向頓涅茨地區撤退。

    1943年1月3日蘇南方面軍和外高加索(後改為北高加索)方面軍發起解放高加索戰役,對當面德“頓河”集團軍群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A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進行攻擊。但南方面軍試圖收復羅斯托夫切斷德軍的企圖失敗,德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一部透過羅斯托夫撤退。北高加索方面軍於2月12日收復庫班首府克拉斯諾達爾,至4月4日進逼塔曼半島,圍困德第17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一部。

    1月12日蘇列寧格勒、沃爾霍夫方面軍發起“火花行動”,投入對當面德第18集團軍的進攻,至18日收復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呂瑟爾堡地區,開闢條8-10公里寬的走廊地帶,初步開啟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但收復錫尼亞維諾地帶,前出至基洛夫鐵路線的企圖失敗。

    1月12日起蘇沃羅涅日、西南、布良斯克方面軍相繼發起“奧斯特羅哥日斯克—羅索什”、“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役,攻擊德B集團軍群,擊潰德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收復沃羅涅日和哈爾科夫。隨後在德軍的反攻下,西南方面軍於3月3日全線退過頓涅茨河,3月16日沃羅涅日方面軍放棄哈爾科夫,18日德軍重佔別爾哥羅德,22日德軍停止反攻。

    2月10日起至4月2日蘇列寧格勒、沃爾霍夫、西北方面軍發起“北極星行動”對德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但進攻受阻,德第16集團軍3月撤出傑米揚斯克。

    1943年4月8日朱可夫致信斯大林,建議因下雨冬雪融化道路泥濘暫停進攻,指出德軍的進攻僅可能在庫爾斯克地區,蘇軍應採取先防禦消耗德軍再反攻的策略。10日斯大林徵求各方面軍司令員意見,大家一致同意朱可夫的判斷。也就是說蘇軍的防禦不是被迫的,德軍的進攻是蘇軍施捨而不是主動爭取到的。

    “堡壘行動”進攻戰役,希特勒和德軍將領們不過希望抹平庫爾斯克突出部,改善防禦態勢而已,持續進攻太難為希特勒和德軍將士們了。

    而蘇軍呢?庫爾斯克戰役剛結束,馬不停蹄的又進行“蘇沃洛夫行動”和“切爾尼格夫—波爾塔瓦行動”,再繼之九次“斯大林突擊”,蘇軍自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戰略主動權手中何曾失落?暫停是歇息人馬喘口氣喝下水!

  • 2 # 戰略論

    如果僅僅因為在這場會戰中損失了相當數量的裝甲兵力,我們就單純的認為這導致了德軍失去了整個戰略主動權是片面的。誠然裝甲部隊的損失必然會導致東線德軍的防禦能力削弱,但是隻要採取適當的戰略戰術,如適當的撤退以“空間換取時間”避開蘇軍的戰略反攻,待裝甲部隊實力恢復後還是可以再度進行決戰,爭奪戰略主動權的,就像蘇軍在1942年那樣。

    導致德國失去戰略主動權根本性的原因除了兵力的損失外,決定性的就是戰線的極大延長,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使得現在整個義大利和法國南部的海岸線都成為了前線,任何一處都有被登陸的威脅,德軍不得不處處設防,不止需要大量的兵力,物資的需求同樣巨大,因為要建造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工事以抵禦盟軍艦炮的打擊。1943年9月份,盟軍將大量的部隊集結於英國本土南部地區,以造成即將發起登陸作戰的假象,不管此舉有沒有騙到德軍,德軍高層也意識到必須要立刻加強西線的防禦,就這樣從義大利南部到北面的德國邊境,德軍需要駐守的海岸線長達3000 英里,如果要全面進行防禦,則至少需要300個師(一個師的防守寬度在10英里左右),這意味著德軍在東線的兵力今後不可能會有增長了,甚至還會削弱以加強其他戰線的防禦力量,東線德軍再也不可能恢復強大的戰略進攻能力了,這就是戰略主動權的丟失。

    從兵力的具體分佈上也可以得出相應的結論,在盟軍登陸西線前,德軍駐紮在東線的有157個師,相比至少減少了25 %的兵力;挪威和芬蘭駐紮了19個師,相比之前多了3個師;法國和丹麥等國家駐紮了57個師,此前是32個;義大利駐紮了27個師,此前是不到5個師;巴爾幹駐紮了25個師,此前是4個。德軍削弱了東線的兵力以加強西線和南線的防禦,新組建的部隊也大多投入到了這裡,德軍已經無法再像1942年集中兵力進行某方向的戰略進攻,兵力都用於了大大延長的戰線防禦之用了,德軍已經完全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因為每個防線都缺乏兵力,都不可能被大量的抽調,只能是坐等盟軍發起進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DC新指南對美國民眾佩戴口罩提出怎樣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