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居士點玄機
-
2 # 青石文傳
天地萬物為何有形,世間生物為何有靈?
兩千多年前,屈原作《天問》,試錄幾句,感受一下: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bulabula……,全文172問,374句,1565字。
從宇宙洪荒,天地玄黃,問到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句句追問,比四五歲的熊孩子問的還要異想天開。
不知屈媽媽有何感想?
題主有心,或許在繁星當空的夜裡,仰天凝思,不得其解,繼而搖頭嘆息。
青石君亦然。
此本是當今人類發展階段無解之題,只是,雖不知“為何有靈”,卻實有之,於是,千百年來,人類前赴後繼,以不知所以之“靈”,企圖解開”天地萬物為何有形”之謎。
首先,青石君認為:天地萬物之所以有形,正因為世間生物有靈。
否則,“有形”之名從何而來?
王陽明曾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所以,有靈,才能看到萬物之有形。
這裡強調的是,主觀意識對客觀物質的反映。
而“靈”從何而來?有形是否會衍生“有靈”呢?
進化論者認為是這樣的。
但顯然題主不想要進化論者的答案,不然,何出此問?
也是,進化論者對宇宙瞭解又有多少呢?
百分之幾?千分之幾?抑或億分之幾?
不對,沒有辦法形容,無限小,無限……
或許,如果真有上帝,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
3 # 逍遙扁舟
喜鵲“報恩”
在我很小的時候,老家的院子裡有一顆差不多直徑兩尺,身高兩丈餘的老椿樹,樹冠很大,經常有各種鳥棲息。其中,就有喜鵲,記得還很用心地學著如何辨識區別烏鴉、麻野雀和喜鵲。
喜鵲是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的鳥類,老人們認定,喜鵲的叫聲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鵲在中國民間是吉祥的象徵。當然,最優美的傳說還是“鵲橋相會”,因為這個傳說,銀河也被稱為“鵲河”。據說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織女渡銀河與牛郎相會,喜鵲貢獻出羽毛和身體,填河成橋。
“喜鵲那個喳喳落井臺, 遠方書信乘風來, 姑娘含笑把信看哪, 一串山歌飛村外”。上世紀七十年代,這首“遠方書信乘風來”的歌曲紅遍大江南北,說人人耳熟能詳也不為過,我也因此更加深了“喜鵲”是民間吉祥鳥的印象。
大約一月前,早上六點鐘的樣子,我晨練路過開元寺公園北側的一片小樹林,眼前發生的一幕令人好奇,我不由駐足:一位四五十歲的先生站在樹下,一隻喜鵲在他手臂、肩膀、頭頂上雀躍著,之後飛到跟前的樹上,鳴叫幾聲,再又飛到老者身上,如此不停地歡鬧著。我好生驚喜,隨走到老者身邊,這時的喜鵲便飛到樹上不再下來,只是間隙地鳴叫幾聲,隨後先生的妻子端來一個槓子,裡面有蔬菜之類的,她告訴我這都是它愛吃的。只見喜鵲飛下來,吃幾口,又飛回去鳴叫一陣,再回來••••••
原來,大約半年以前,這隻喜鵲可能是被彈弓之類的東西擊傷,就在這顆樹下。當時還有一隻,應該是它的伴侶,樹上樹下地哀鳴著。路過的妻子看到了,便將它抱回附近的家裡,另外的一隻,一直在空中跟隨著,直到到了家,它盤旋鳴叫一陣才離開。接下來的幾天裡,另外的一隻還經常光顧他們的院子。就這樣,他們兩口收養並精心撫養了這隻受傷的喜鵲。
三四個月後,看看喜鵲完全康復,他們決定將它放回大自然。初時,喜鵲不走,幾經哄攆,它才戀戀不捨地離去。兩天後,它帶著它的伴侶又飛回來了,歡快地鳴唱著,從他們院子的上空飛到受傷的那棵樹上。夫妻倆跟了出來,見他們不走,妻子又回家拿些食物來喂。之後的幾天裡,倆喜鵲幾乎天天來,再之後,另一隻不見了,只有這受傷的一隻留了下來,似乎是在這小樹林裡安了家,大約每過五六天,它就會到主人家的院子上空盤旋鳴叫,再到這顆樹上來,直到看到主人。主人幾乎也成了習慣,每當此時,就會把早已準備好的、受傷喜鵲愛吃的食物拿來餵它,並和它玩耍一陣,直到喜鵲戀戀不捨地再次離去。
喜鵲寧可不要伴侶,也要留下來陪伴自己的救命恩人,我是第一次遇到,也著實令人感動。不怪說萬物皆有靈性,看來很多生物也都有記憶。
這隻喜鵲的不離不棄,也許是因習慣了有人飼養,自我覓食能力變差,無以果腹時知道這裡可以解決。但,我寧願把它理解為是戀情、感恩的不捨,併為其“報恩”行為而讚歎、而讚美。
二〇一九年九月
回覆列表
世界萬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本體乃覺,覺乃不動,如如不動,光明盡一切處,此即自性、真如,也即佛之法身,道家所言之道也。一念無明起,起了念頭。彌勒菩薩講,彈指一揮間,即生32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含識,百千即十萬,一秒七彈指,即,一秒鐘即產生2240兆個念頭,此念頭即宇宙大爆炸之奇點,能在十分之一秒內膨脹成一個太陽系大小。因此說,一切物皆有見聞覺識,因為它是從念頭變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