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錢他爹
-
2 # 歷史小副歌
首先,皇甫嵩的父親做過雁門太守,世家享受朝廷的恩祿,尤其在封建社會君臣倫理觀念根深蒂固的情況下,加上個人性格原因,珍視名節,皇甫嵩不會冒天下大不韙,落一個亂臣賊子的罵名。
其次,當時雖然東漢政府腐敗無能,分崩離析,但是天子的威望還在,就算後來“寧可我負天下人”的亂世英雄曹操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地方勢力虎視眈眈,皇甫嵩還沒有足夠把握穩控全域性!
最後,皇甫嵩的才能主要體現在軍事領域,他的政治鬥爭經驗嚴重不足,從宦官張讓對他的誣陷,到董卓準備殺他,還是兒子替他求情,才逃過一劫,充分證明他不能很好處理各方利益衝突,不會平衡人際關係,他有一腔為民解憂的胸懷,卻沒有欲戴王冠的雄心壯志!
-
3 # 正常玩家在哪裡
皇埔嵩是漢末名將,對東漢王朝忠心耿耿,竭誠盡節。
皇甫嵩(?-195年),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人。皇甫嵩出身於將門世家,其父雁門太守皇甫節、其叔度遼將軍皇甫規。
最初被舉為孝廉、茂才。黃巾起義爆發後,上疏請求解除黨禁,被授為左中郎將,率兵討平黃巾之亂,威震天下。
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靈帝聽從他的建議。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這裡講三個皇甫嵩的故事。
一、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但當時朝政日非,海內空虛。漢陽人閻忠勸他把握機會,代理國事,執掌國政。皇甫嵩不用其計。
二、當初皇甫嵩征討張角時,途經鄴地,發現中常侍趙忠住宅超過了規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沒收。另外,中常侍張讓向他索要五千萬錢,他不肯給。於是趙忠和張讓聯起手來,劾奏皇甫嵩連戰無功,耗費錢糧。靈帝聽信讒言,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車騎將軍印綬,削奪封戶六千。改封都鄉侯,食邑二千戶。
三、中平六年(189年),靈帝病重,任命董卓為幷州牧,讓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統領。董卓不肯奉命。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認為董卓逆命懷奸,罪在不赦,力勸皇甫嵩興兵討伐。皇甫嵩說:“董卓不聽命雖然有罪,但我專誅也是有責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讓朝廷處理此事。”於是將此事上奏,朝廷責備董卓,董卓對皇甫嵩更增怨恨。
東漢末年時局動亂,無論董卓被殺,王允執政,還是李傕、郭汜,把持朝政,皇甫嵩始終效命東漢王朝,不曾背棄,也沒有像董卓和袁紹。
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朝廷贈以驃騎將軍印綬,任命他家裡一人為郎官。
皇甫嵩為人仁愛謹慎,盡忠職守,有謀略,有膽識。他體恤將士,愛惜百姓,平黃巾賊居功至偉。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槐裡侯皇甫嵩”。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皇甫嵩。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及明代成書的《廣名將傳》中,皇甫嵩亦位列其中。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封建制度政治黑暗,時局動盪不安,內有外戚宦官明爭暗鬥,外有少數民族入侵華夏,百姓深受壓迫,最終爆發各地叛亂,以黃巾大起義為代表。 三國大佬開始創業的時候,皇甫嵩的地位不要太高。平黃金時期,東漢地方政府沒有兵,雖然政府迫於壓力允許州郡募兵,但是兵少、力量小,真正對陣黃巾的主力,還是朝廷正規軍,主帥是皇甫嵩、朱雋、盧植等人。
皇甫嵩是東漢末年的名將。漢靈帝時,太平道教主張角作亂,置軍三十六方,禍亂天下,京師震動,天下響應。這時,漢靈帝以皇甫嵩為左中郎將,和右中郎將朱儁,總計率領四萬多人,征討潁川的黃巾軍。 平定黃巾起義的最大功臣,無敗績。可惜為了自己一時的名節沒有早點除掉董卓,否則也不會有董卓什麼事情。董卓專政時期,又懂得放棄,懂得隱忍,使自己得以善終。 那他為什麼不願做曹操,袁紹那?因為在當時那樣的社會環境下,他的家族是一個世家大族。他深受著家族風氣的影響,以及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心中仍然還是向著自己的政府,向著漢朝。 當時他一如既往,覺得百姓的心都是向著漢朝的。雖然說那個時候,各種農民起來反抗,但是民心還是向著政府的。在當時的時代,儒家思想影響是非常大的。它讓人要尊重君王,要維護君主的皇位。他一直深受儒家的影響,因此他的目光短淺,他一直沒有看清楚當時真正的局勢是如何。當時農民起來反抗,說明百姓已經非常不滿於當時的政府了。更加讓人害怕的是,當時的朝臣的心智也變了。他們並沒有所謂的那般忠心,一個個都想著自己上臺。於是就有了那些想要顛覆朝廷的人。而且還有些人開始不看好這個政府了,他們甚至想要自己上臺代替這個統治。當時他的手下告訴他,現在你應該去迎接皇帝,然後就可以號令天下了。可是他拒絕了這個建議,自己一個人去到董卓的手下幹活。 皇甫嵩,這樣一個深受傳統思想教化的名將,十分小心翼翼,他不敢有什麼過分的舉動。他一生都受到了捆綁,即使自己實力強大,雖然他是後來多個諸侯的老領導,但是他還是隻能非常碌碌無為,淪為一個十分中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