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皇羽

    廉頗沒有錯,但是趙國就算不把廉頗換下,勝算也很小!

    長平之戰對峙過程中,趙國的確有兩個解決方案:議和和合縱,總的來說議和不如合縱,但是趙王偏偏選擇了議和。

    議和對趙國來說有兩大不利:

    第一是朝堂之上意見不一,打打和和不堅定,內部分裂,還讓秦國看到了趙國的色厲內荏的本質,堅定了秦國的信心。第二是給予東方其他五國誤導,本來六國幾次合縱攻秦沒有取得預期目標,就對秦國恐懼心大起,趙國舉棋不定,議和之舉讓其他幾國從未準備助趙抗秦。

    第三就是秦國藉此機會大打外交牌,連打帶消藉著與趙國議和的名義徹底斷掉了趙國藉助其他幾國抗秦的可能。

    因此可以說趙國看似有兩個選擇,其實只有合縱抗秦這一條路。

    至於為什麼說趙國失敗與換不換廉頗沒有太大關係,因為秦趙兩國說是打軍事戰爭,其實拼到最後還是拼國力,秦國國力明顯強於趙國,而且秦國上下也更齊心,態度目標更一致,這是趙國所不及的。

    綜上所述,趙國在秦趙長平之戰對峙期間,看似有議和和合縱兩種選擇,實則只有合縱一條路;廉頗的策略也沒有錯,長平之戰失敗根源在於趙國國力不及和內政外交的失敗選擇!

    (我是公子皇鋣,請多多關注支援!)

  • 2 # 立志成蟲

    長平之戰是決定戰國時代天下大勢的傾國之戰,秦趙兩國都出動了傾國之兵,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魏國楚國齊國都已經衰弱了,無力單獨抗衡威脅秦國,作為戰國後期僅有的兩個軍事大國在戰爭裡打成對峙很正常,畢竟都還有實力能消耗,議和跟合縱都不靠譜兒,秦國只要打衰了趙國這最後一個有實力的對手就奠定了滅六國天下歸秦的大勢所趨,事實上也是如此,所以趙國無論用什麼辦法秦國都不會議和罷兵的。至於合縱更不可能,魏楚韓懼怕秦國也懼怕趙國,齊國麻木不仁,燕國是秦國的盟友跟趙國還有矛盾,不會跟趙國搞合縱結盟對抗秦國,巴不得秦趙兩國能打個兩敗俱傷實力衰弱大家都安全,至少也得是一死一傷,一個威脅肯定比兩個威脅的壓力大。所以當趙國漸漸出於劣勢時列國無人幫助趙國都在坐觀成敗,這是最根本的原因。至於說秦國威脅恐嚇列國不準幫助趙國等等等手段都是次要原因了

  • 3 # 暗夜思考

    縱觀長平之戰的整個過程,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廉頗沒有錯,而是議和錯了!

    因為議和,使得趙國被其他各國所孤立,從而堵上了合縱之路!!

    也是因為議和的失敗,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惱怒不已、急於求戰,從而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使得40多萬趙軍被埋長平!!

    首先、廉頗想要以固守之法將秦軍拖入險境!

    公元前260年,面對秦軍對長平發起的進攻,趙孝成王命廉頗迎戰。

    善於進攻的名將廉頗在面對秦軍之時多次受挫!

    於是,廉頗改攻為守,以固守之勢與秦軍打起了消耗戰。

    此時的秦軍出征已久(起先是攻打南韓,而後再與趙國戰於長平),糧草消耗漸多,再加上秦軍的補給本身就沒有趙軍來得方便,所以秦軍銳勢漸減。

    面對廉頗的消耗戰,受補給所累的秦軍急於開啟局面!!

    其次、趙王決定議和,堵上了合縱之路!

    然而,身在邯鄲的趙孝成王不但未能理解廉頗固守不戰的戰略意圖,反而對廉頗的守而不戰非常不滿,多次派人指責廉頗!

    再加上廉頗初期的幾次戰爭失利,於是趙孝成王竟萌生了與秦軍求和之意!!

    雖說當時趙國的大臣虞卿有看出秦國攻打趙國的態度不會改變,並建議趙孝成王派人前往其他各國尋求援軍,形成合縱成抗秦之勢!從而迫使秦國退兵!!

    然而,趙孝成王卻沒有聽從虞卿的建議,仍然決心求和!!

    秦軍為了防止各國合縱抗秦,於是表面上對趙國的求和使者殷勤接待,意圖向其他各國傳達秦、趙和解之意,使得趙國被他國所孤立從而堵上了合縱之路!!

    最後,反間之計,廉頗換趙括,長平慘敗!!

    各國合縱之路雖已被堵,但是廉頗固守不戰的策略仍然讓秦軍頭疼不已!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久拖必危的秦軍想出了一條反間之計!!

    秦軍安排人前往趙國散佈流言說:“趙國的廉頗很容易對付,秦軍真正害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

    當時的趙孝成王正好因議和失敗而惱怒不已,再加上對廉頗初期作戰失利、避不敢戰的不滿。

    於是,趙孝成王的內心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求和變成了急於求戰!!

    因此,趙孝成王受自己急於求戰的主觀意識支配下,聽信了秦軍所散佈的謠言!決定換將!!

    後面的事情就很明白了,趙孝成王將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戰之下,趙括身死!40多萬趙軍被埋長平!!

  • 4 # 水木仙長

    長平之戰其實大家說得都很多,具體過程也就不再詳述了,只要瞭解兩點,第一,趙孝成王臨陣換將,趙括紙上談兵,這是將帥無能,第二,四十萬趙軍被白起坑殺,這是小兵遭殃。

    廉頗作為之前駐守長平的主將,必須聽命於趙國的最高決策層,所以無論是議和還是合縱,廉頗並沒有決定權,否則主將之位也不會說擼掉就擼掉。

    趙孝成王傻乎乎地派鄭朱去秦國議和,結果秦國一反常態,熱情接待,弄得秦趙和好的假象各國皆知,結果是議和沒議和成,反而弄得合縱也泡了湯,隨後秦相范雎又用反間計誘使趙王換掉了廉頗,自己這邊又任用白起為主將,完成了戰前的精細布局。由此可見,廉頗若真是有錯,那錯就錯在生不逢時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角梅黃葉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