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漠孤煙ftms

    每個朝代具體規定不一樣,一般來說,三年一考。

    隋朝開始科舉制度,隋文帝的許多政策對整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說他是古代歷史最有影響的皇帝一點不為過,有點扯遠了。鄉試,會試,殿試。但是就算是鄉試,也有嚴格的規定,不是隨便一個人都有資格參加的。至於後面的就更難了,比現在高考難多了。記得《范進中舉》嗎?范進中舉後直接高興瘋了,其實想想很正常,中舉了意味著你就可以做官了,發瘋就很正常了。

    至於路途遙遠,這是肯定的啊。古代交通不發達,就靠11路,就算條件好點的,無非來個馬車。但是能參加這三項考試的,都是會影響一生命運的關鍵,我想是誰都會算好日子,提前準備,不會錯過的。至於路上出點事,也有耽誤時間,錯過考試的,那隻能怪自己了。

  • 2 # z山海

    一、隋唐時開創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各朝沿襲,不斷加以改進、完善,至明清時達到規範化、制度化。

    科舉考試製度,逐級向上考試,可以分為:

    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資格。

    縣府院試,錄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始獲得功名,取得參加省級鄉試資格,並享有一定特權待遇。

    省級鄉試,錄取者稱舉人,取得參加全國會試的考試資格,享有優厚特權待遇,可以出仕為官。

    會試,國家級考試,錄取者稱貢士,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殿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錄取者稱進士,全部授官出仕。

    下面簡述之。

    二、童生試,每年一次。

    古時的讀書人,首先須經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在科舉考試未考取生員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發奮讀書到終老,而屢次考試不第,成為滿頭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以上功名,也是童生。

    三、縣試、府試、院試,每年一次。

    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

    (生員,俗稱秀才;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

    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一)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公費生。

    (二)增生,增加錄取名額的稱為增生。

    (三)附生,附加錄取的稱為附生。

    增生、附生則沒有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現在大學自費生。

    (四)貢生,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相當於現在大學生保研,為貢生中的優貢。

    生員只是取得入縣、府學校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享有可免除差徭、見官不拜、狀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權待遇。

    生員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府州縣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編志修譜等謀生。

    四、鄉試,省級舉行三年一次,生員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人們習稱老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除取得向上層次的考試資格外,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待遇,因此,中舉後,有些土財主會給好處,將土地、人口依附於中舉者,以逃避賦稅徭役,舉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潤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後有人送房、贈銀,可見一斑。

    舉人不同於生員,可以出仕為官了,多是府、縣教學、主簿一類的八、九品級的佐官,亦有出任知縣主官的,但是很少。

    舉人,相當於現在,省級地方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錄用為領導幹部或後備幹部。

    為什麼范進中舉竟然高興的瘋癲了,可以理解了吧!

    五、會試,中央政府禮部主持,於省級鄉試次年舉行的全國考試,四年一次,離科舉考試成名不遠矣。

    全國各地的舉人參加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參加殿試資格。

    (禮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務)

    六、殿試,古代科舉最高層次考試,皇帝親自主持,四年一次,對會試錄取者——貢士,分等定級,皆稱進士,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

    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進士,古代被視為出仕為官的正途,引為榮耀,門楣生光,光宗耀祖。清朝重臣左宗棠,以舉人身份踏上仕途,最後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宰相高位,出將入相,以功封侯,位極人臣,常以未能取得進士,終生為憾,雖然後來皇帝賜予同進士出身!

    進士,一般情況下,狀元高授六品官,相當於現在副司局級、也就是副市地級;其他皆授七品官,出仕為官,起步就是縣處級的啦!

    進士皆出仕為官,授予京官者,有擇優進翰林院備皇帝諮詢、學習為仕經驗,含有培養後備幹部之意,也有分發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則可為知縣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進士,相當於現在參加全國公開招考領導幹部考試,並錄用為縣處級以上的領導幹部!七、至於參加科舉考試交通問題,童生試、縣府院試、鄉試,不出省,問題不大,考生自行解決。

    赴京參加會試,路途遙遠,原來也是考生自己解決,後來明清時可以搭乘國家交通部門驛站的公車。

    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因而被稱為為公車,清末主張變法維新,赴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舉子,針對國家衰敗,意圖變法自強,聯名上書清廷,呼籲學習日本變法維新,史稱“公車上書”。

    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頻器過流保護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