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下千城

    破萬卷,應該就是10000本書。客觀來說,到這個層次的大神,肯定不多,但一定有。即使從我出生到現在,把上學這20多年看過的所有書、教材、小說、雜誌,只要是按“本”計算的,都算上,我估計也就兩三千本。

    那就以小見大,暢想一下破萬卷的體驗吧。

    01別人會覺得,你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知識高峰”假設一本書均價30塊錢,你讀書破萬卷,相當於有30萬存款。而其他人讀書量估計也就幾百,存款都不到你一個零頭,那你豈不是“書豪”。而一旦到了“豪”這個境界,大家都會尊重你的,都會認為你很厲害,像山峰一樣,不可逾越。就好比很多大佬,俞敏洪、羅振宇、高曉松等等,他們的讀書量估計都在“萬卷”左右。要麼超過了1萬本,要麼就快達到1萬本了。反正是遠遠超過我們普通人。

    而你看人家現在的成就,是不是讓我們普通人覺得,不可逾越?

    02你會變得很沉穩,彷彿萬事都在掌握中常言道,讀書多了,你見識的就多。所以,不再心急焦躁,而是懂得紮紮實實的做人做事。以我現在的讀書量,我都多少能感受到,自己的確比前幾年要“靜”得多。當然,也可能是年齡的因素造成的。年齡大了,人也不會衝動了。所以,當你讀到1萬本,照著這個趨勢,估計都快“入定”了吧。

    說不定,大量讀書,也是參禪悟道的一種方式。就好比和尚需要念經,或許我們多唸書,也能有修為哦。

    當然,話說回來,讀1000本書,我馬上就做到了。讀1萬本書這個目標,確實沒想過。我覺得人生讀完1000本,就夠了。

    剩下的時間,我會願意走1000座城,而不是單純得侷限在書裡的世界。

  • 2 # 鄭國柱

    真的有人讀書破萬卷,而且這樣的人不少。

    萬卷書在我們的想象中是個天文數字,很多人都會認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讀萬卷書,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次北大的劉乃和教授來學校做如何學歷史的報告,其中一個內容記憶猶新,她說陳垣老先生幾乎讀完了《四庫全書》!

    當時聽了非常震撼,感覺自己太渺小了。從那時起,就有了發奮讀書的動力。

    《四庫全書》是個什麼概念呢?79338卷!

    寧可先生在講史學概論選修課時,提到他曾買了一套二十四史舊書,缺一冊,他用了約10年的時間,通讀了一遍。

    二十四史計3213卷。

    寧可先生十年就讀過這些卷麼?肯定不是。其中漢史、唐史部分的很多卷,應該不止讀過一遍,期間,還會讀其他很多的書,至於能有多少卷就很難說了。

    按照一般的情況,一卷有多少字呢?根據二十四史來判斷,平均一卷約1.2萬字。

    我們就以一卷1.2萬字為例,一本20萬字的書約16卷,這樣,大致讀多少本約20萬字的書,就能達到讀書過萬卷了。

    按照這種推算,是否不少人會認為自己已讀書過萬卷了?

    我自己讀過多少書,自己也說不清楚。多次被人質疑:你家的這麼多書都讀過嗎?是不是擺設?

    遇到這種情況,多數情況下是一笑了之,個別情況下解釋一下。

    書,一方面給我們提供知識,更多的是為提供資料,是我們的工具,我們要清楚的是,我們需要的資料去哪本書或哪類書中去查詢。

    讀萬卷書不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在人生的學習工作或研究過程中,曾經走過的一段路徑,成功需要有讀書數量的積累,但讀書數量不代表成功。

  • 3 # 思者在

    看到這個問題,有點哭笑不得,還有人鄭重其事的談論數量,把卷和今天的本對等而混談。

    一、讀書破萬卷,是古人的說法。

    古時候的書,大多不是今天的紙張,而是以竹、殼為主,上面的字是刻上去的。由於工時、材料成本都很高,所以古人寫書時都比較“簡”,為了省時、省料,文字一減再減,文言文,大家都很清楚是怎麼回事。

    古代的書,以卷為單位,僅從單位來講,和今天的本相當。每卷的字數也不相同,有多有少,大多在3000到150000之間,《四庫全書》每卷就是12500字,那麼一萬卷就是12500萬字,放在今天的話,按照通常一本紙質書12萬字算,那一萬卷就相當於今天的1000本書。

    作為讀書人、文化人、學者,讀1000本書,在如今可是大有人在呀!

    二、讀書不要一味的追求數量。

    本來這個和話題無關,但是看到這個話題,有人竟然把卷和本同等而論,認為萬卷就是萬本,不由得讓人感慨,書都讀到哪去了?還如何讀書?讀書還有何用?

    這樣的觀點,我想對於任何一個稍微有點思考的讀書人而言,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個時代,就資訊量而言,人均遠遠大於古代,如今的知識獲取多麼容易,以至於有的人成了知識的儲存器,而沒有時間去吸收、消化和應用。

    今天一個人一年讀100本書,都算是很多了,我說的是讀,而不是為了查閱資料、寫論文等,這個速度100年才能讀到10000本,這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性有多大呢?即使是專家學者,也是要研究、科研的,不是一天除了吃喝休息,都是用來看書的。

    所以,讀書,要靈活變通,很多古代的經典,引用到今天就變味了,不是古人錯了,而是跨越了時空,今人沒有靈活變通的精神了!

    不讀死書,不死讀書,這才是讀書的精神。

    一個讀書人,要從行為上讓人感到你讀了多少書,要從結果上讓人看到你讀了多少書,而不是告訴別人自己讀了多少書。

    讀書可以假裝,但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照可以增駕至D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