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月 8 日至 11 日在海南博鰲拉開帷幕,作為一場國際化的交流活動,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與者。作為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AI 同傳可以說是搶足了風頭,不僅參會的人們能夠在活動現場感受科技帶來的改變,沒有參會的群眾也表示強烈關注,想一睹 AI 同傳到底有多麼高大上。
7
回覆列表
  • 1 # 雄風投資

    騰訊成為本次博鰲論壇的翻譯服務合作伙伴,為論壇提供非常專業的同聲傳譯,讓我們感受到騰訊的技術實力。

    投資是一場旅行,在旅途,遇見您。

    一,騰訊的同聲傳譯。

    這次騰訊同傳的表現,非常優秀和靠譜,給會議帶來很大的方便,也讓會議參與者更加有效參與到嘉賓的分享之中,為會議節省很大的人力和成本費用。

    這次同聲傳譯還實現了線下和線上的同步,不僅僅是線下的人員可以實時聽到現場的翻譯內容,並且線上的使用者也能參與到論壇,學習會議的內容。

    二,騰訊同傳的意義。

    這次騰訊同傳的亮相,既是體現騰訊人工智慧的實力和品牌,也是告訴大家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

    多年前,英語專業裡面的同聲傳譯專業,是很難考上,也是學習壓力很大的專業。同聲傳譯人才非常稀缺,收費也很高,騰訊同傳就將改變這些情況,將使得同聲傳譯人才面臨沒有工作的壓力。

    三,人工智慧與人生。

    智慧手機,讓我們相信人工智慧時代的加速到來,我們已經無法離開智慧手機,未來也無法離開智慧汽車。

    人生之中,隨著智慧世界的普及,那麼,人類的價值在哪裡呢?三個字:創造力,機器的創造力,無法與人類競爭。所以,我們要儘早儘快培養之間的創造力,創造力將是未來最稀缺的能力。

  • 2 # 南方都市報

    作為曾經的人肉翻譯我留意到,騰訊的同聲傳譯據說初戰失利,很多地方出現了亂碼式翻譯,比如整個螢幕上一再重複沒有意義的單詞。另外,“Yes,please”被譯成“是的,求你了”,這樣的文體不當也被傳為笑談。很多曾擔心下課的同傳一看這效果,覺得放心了。

    不過我覺得,大家不要過早唱衰機器同傳。從同傳失誤的相關報道上我看到,大部分問題出在語音識別上。總體上來說,這個領域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大家都習慣了透過Siri或者“谷歌助手”等方式操作自己的手機,讓其撥打電話、搜尋資訊、輸入文字。人的語言識別越來越準確,越來越普及。

    和人一樣,機器也需要“訓練”。輸入者稍微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包括降低語速,甚至是把話筒距離調整得更恰當一些,識別的準確率會提高很多。早些年,我第一次使用語音轉文字的軟體Dragon Naturally Speaking的時候,第一個任務是“訓練”該軟體。該訓練過程讓軟體接受我的發音方式,並透過我自己的糾正讓機器瞭解什麼語音對應什麼文字。騰訊的同傳據說在騰訊年會上使用過,效果不錯,那為什麼這次露怯了呢?我猜是因為後者的使用環境下,機器缺乏必要的“訓練”。如果在流程上進行改造,比如針對開會的發言人事先進行一些識別和糾錯,準確率會提高很多。另外,語音識別也需要良好的聲音環境,雜音和背景聲音對於效果的干擾很大。大型會議上,語音識別系統能否採集到最佳的語音也是問題,這方面技術上完全可以調整和改良,這一點我信心十足。

    另外,人的選擇和人機互動都非常必要。不能把事情交給機器翻譯後,人撂挑子。現在,我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谷歌文件的語言輸入功能。我也發現,Y outube的錄影能夠自動新增配音文字,即便對於我這個外華人說的英語來說,識別的準確率也還是不錯的。不過,我無法想象把一切都交給這些工具,繼而完全依賴它。理想的情況,是以機器為幫手,先解決掉它能做的粗活重活髒活。人應有智慧去識別什麼是機器擅長,什麼是人的特長,然後人與機器合理地分工合作。比如在語音輸入上,我習慣在看書摘錄的時候使用語音輸入,因為我只是照著念而已。在寫作本文的時候,我往往是邊想邊寫,中間有所停頓,這時候就使用打字輸入的方法。同理,那種大型、嘈雜的會議環境,不總是適合機器同傳,那麼是不是在個別發言時效果更佳?總體來說,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機器同傳最為出彩?

    機器同傳的研發者,不應只考慮怎麼取代人肉同傳,而應利用機器的語音識別功能,改良相關流程,比如取代傳統同傳頭痛的記憶和速記。機器同傳的結果,如果準確率能夠接受的話,將能夠幫助人類同傳更好地溝通,解放出人類同傳的生產力,讓其從事文字的精雕細琢,也釋放同傳過程中的驚人壓力。人類同傳也不能熟知講話中所有術語、詩詞、引用,強大的資料庫不是人類的特長,是機器的特長,這方面可以交給機器去做。機器幹完自己要乾的事,人類會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在機器同傳上,我們必須擺脫是機器翻譯還是人工翻譯的錯誤思維,而是進入人類專業人員利用人工智慧增強翻譯的思維。機器同傳應該有能力讓人類同傳做更出色的同傳。設計機器人去取代人,不能把技術和人的優勢各自盡情發揮,反而造成對技術和人的雙重浪費。對機器同傳技術進行改進的同時,也需要意識到,人類對於技術的應用能力之多寡,也會對技術的成效產生深遠影響。

    而今,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方興未艾,很多討論的焦點是人工智慧如何取代人工,比如某銀行放棄所有大堂經理和人工櫃員,憑藉人臉或者身份證識別完成所有操作。在一個人口大國,取代人的方向是不可取的,社會應該反思“無人超市”、“無人銀行”這樣的思路。更需要思考的,是學習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讓人在現有的職位或是新創造出來的職位上更強大、更優雅、更從容。機器如果不能讓人更像人,而只能進行拙劣的模仿、效果讓人抓狂,這種人工智慧的走向就是死衚衕,這種研發是不值得的,應該下課。Yes,please.是的,求你了。         

    (作者南橋,系旅美教育工作者)

    本版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文明5000年現今的科技為什麼突然發展起來了?科技增長空間還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