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長安城的酒館裡時常會遇到這樣一個“酒瘋子”,他嗜酒如命,無酒不歡,不僅酒量好,勸酒的技術也是一流,人人皆稱之為“酒仙”。
“李白斗酒詩百篇”,這是小粉絲杜甫對大神李白最直觀的評價。李白一輩子只上過一年班,人生有一半時間在遊歷祖國錦繡河山,另一半便沉醉在酒中,不能自拔。
李白酒量好,又擅言辭,結交了很多朋友,在長安城出了名的人緣好。他擅交際,且深諳酒桌文化,卻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有一有“勸酒歌”流芳百世,遠比如今紅遍網路的“一人飲酒醉”火多了,不僅歌詞寫得好,更是蘊含了中華幾千年來的酒桌文化。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情書解詩:
李白年輕時喜歡旅遊,到了三十歲才到長安,想要謀個一官半職,於是想要結交官場權貴,到處“投簡歷”,偶爾也喝酒發發牢騷。
黃天不負有心人,千里馬終於遇到伯樂,朝廷大臣賀知章看過李白投遞的一篇《行路難》之後,讚歎李白為曠世奇才,遂而極力向自己主子唐玄宗推薦。
此後那一年,李白有了正式工作,也有了“編制”,官至翰林,這也是李白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刻。風靡一時的楊貴妃為他研磨,權傾朝野的高力士為他脫靴。可好景不長,他桀驁不馴的性格不適合官場的爭鬥,一年後,李白衣袖一揮,辭官歸隱,闊步前行,從此離開長安城。
這首《將進酒》便寫於離開長安之後,李白看似瀟灑從容,不慕功名,其實心有不甘,從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李白滿腹委屈,無處發洩,只得寄情於酒中,醉看浮生。
李白好酒,自然懂得酒桌文化,適時的調節氣氛,勸酒行令,寫出了這篇曠世之作。
1、開席起興
李白作為東道主,酒桌上的開場白用一組排比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氣勢雄渾,一下就把氣氛活躍起來。前句勸酒,用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回,再不喝酒就來不及了。喝完這杯,接著又用芳華唱晚,青春不復,再不喝酒,我們就老了。試問,同桌好友聽到這兩個理由,豈有不喝之理。
2、自嘲助興
同坐的朋友其實都知道李白的遭遇,說好聽一點是李白厭倦官場黑暗,辭官還鄉,說難聽一點便是不得唐玄宗青睞,被迫離開長安。
李白很大度的自嘲,人生得意須盡歡,大家都把酒斟滿,難得如此高興,不醉不歸。
李白只在翰林院上了一年班,其實並沒有大富大貴,身上也沒有多少積蓄,他卻自嘲道,天生才華滿腹,有的是錢,大家儘管喝,這頓我買單。
他的熱情好客,同坐之人自然盛情難卻,端起酒杯便一陣豪飲。為了表示誠意,李白烹羊宰牛,特地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今夜一定要喝個痛快,每個人至少要飲三百杯。
此時,酒桌上的氣氛應該有一波小高潮,大家相互敬酒,品嚐著美味佳餚,談天說地,李白亦漸入佳境,越喝越有興致。
酒量淺的哪敢與李白這樣斗酒,有兩個人就早早言醉,說自己不能再喝了。李白依舊不依不饒,開始點名勸酒了。“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岑勳與元丹丘都是李白摯友,三觀合,李白也不見外,直呼名諱,讓他們端起酒杯,別停下來。
3、行歌助興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白亦有點飄飄然了,半醉半醒之間是最好的狀態,他拋開包袱,準備為眾人高歌一曲,其目的依舊是活躍氣氛,勸酒。
李白手舞足蹈,唱道,鐘鼓饌玉,這樣富麗堂皇的生活不稀奇,也不是我要追求的,只願長醉不醒。其實越得不到的東西,越在乎,嘴上輕描淡寫,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十分無奈。
為了勸酒,李白又開始“吹牛”了,這可是他的特長,毫不臉紅的說道千古以來的聖賢,超然物外,都是寂寞的,他們感受不到喝酒的樂趣,唯有飲者能名垂千古,你們若想出名,想流芳百世,就必須喝酒啊。這當然是李白個人的謬論,不過在這樣的場合,說這樣的話,很貼切。
接著李白舉了一個喝酒的例子,三國時的陳王曹植在平樂觀大宴賓客,成千上萬壇的美酒都喝完了,大家今晚一定要盡興啊。
諸位不用擔心我酒錢不夠,儘管喝,於是牽出了自己名貴的五花馬,精緻的皮大衣,讓兒子全拿去典當了換酒錢,今晚一定要盡興,不醉不歸。
孤峰頂上青天闊,獨對春風舞一總道忘憂有杜康。酒逢歡處更難忘。桃紅李白春千樹,古是今非笑一場。歌浩蕩,墨淋浪
盛唐時期,長安城的酒館裡時常會遇到這樣一個“酒瘋子”,他嗜酒如命,無酒不歡,不僅酒量好,勸酒的技術也是一流,人人皆稱之為“酒仙”。
“李白斗酒詩百篇”,這是小粉絲杜甫對大神李白最直觀的評價。李白一輩子只上過一年班,人生有一半時間在遊歷祖國錦繡河山,另一半便沉醉在酒中,不能自拔。
李白酒量好,又擅言辭,結交了很多朋友,在長安城出了名的人緣好。他擅交際,且深諳酒桌文化,卻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有一有“勸酒歌”流芳百世,遠比如今紅遍網路的“一人飲酒醉”火多了,不僅歌詞寫得好,更是蘊含了中華幾千年來的酒桌文化。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情書解詩:
李白年輕時喜歡旅遊,到了三十歲才到長安,想要謀個一官半職,於是想要結交官場權貴,到處“投簡歷”,偶爾也喝酒發發牢騷。
黃天不負有心人,千里馬終於遇到伯樂,朝廷大臣賀知章看過李白投遞的一篇《行路難》之後,讚歎李白為曠世奇才,遂而極力向自己主子唐玄宗推薦。
此後那一年,李白有了正式工作,也有了“編制”,官至翰林,這也是李白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刻。風靡一時的楊貴妃為他研磨,權傾朝野的高力士為他脫靴。可好景不長,他桀驁不馴的性格不適合官場的爭鬥,一年後,李白衣袖一揮,辭官歸隱,闊步前行,從此離開長安城。
這首《將進酒》便寫於離開長安之後,李白看似瀟灑從容,不慕功名,其實心有不甘,從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李白滿腹委屈,無處發洩,只得寄情於酒中,醉看浮生。
李白好酒,自然懂得酒桌文化,適時的調節氣氛,勸酒行令,寫出了這篇曠世之作。
1、開席起興
李白作為東道主,酒桌上的開場白用一組排比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氣勢雄渾,一下就把氣氛活躍起來。前句勸酒,用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回,再不喝酒就來不及了。喝完這杯,接著又用芳華唱晚,青春不復,再不喝酒,我們就老了。試問,同桌好友聽到這兩個理由,豈有不喝之理。
2、自嘲助興
同坐的朋友其實都知道李白的遭遇,說好聽一點是李白厭倦官場黑暗,辭官還鄉,說難聽一點便是不得唐玄宗青睞,被迫離開長安。
李白很大度的自嘲,人生得意須盡歡,大家都把酒斟滿,難得如此高興,不醉不歸。
李白只在翰林院上了一年班,其實並沒有大富大貴,身上也沒有多少積蓄,他卻自嘲道,天生才華滿腹,有的是錢,大家儘管喝,這頓我買單。
他的熱情好客,同坐之人自然盛情難卻,端起酒杯便一陣豪飲。為了表示誠意,李白烹羊宰牛,特地準備了豐盛的下酒菜,今夜一定要喝個痛快,每個人至少要飲三百杯。
此時,酒桌上的氣氛應該有一波小高潮,大家相互敬酒,品嚐著美味佳餚,談天說地,李白亦漸入佳境,越喝越有興致。
酒量淺的哪敢與李白這樣斗酒,有兩個人就早早言醉,說自己不能再喝了。李白依舊不依不饒,開始點名勸酒了。“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岑勳與元丹丘都是李白摯友,三觀合,李白也不見外,直呼名諱,讓他們端起酒杯,別停下來。
3、行歌助興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白亦有點飄飄然了,半醉半醒之間是最好的狀態,他拋開包袱,準備為眾人高歌一曲,其目的依舊是活躍氣氛,勸酒。
李白手舞足蹈,唱道,鐘鼓饌玉,這樣富麗堂皇的生活不稀奇,也不是我要追求的,只願長醉不醒。其實越得不到的東西,越在乎,嘴上輕描淡寫,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十分無奈。
為了勸酒,李白又開始“吹牛”了,這可是他的特長,毫不臉紅的說道千古以來的聖賢,超然物外,都是寂寞的,他們感受不到喝酒的樂趣,唯有飲者能名垂千古,你們若想出名,想流芳百世,就必須喝酒啊。這當然是李白個人的謬論,不過在這樣的場合,說這樣的話,很貼切。
接著李白舉了一個喝酒的例子,三國時的陳王曹植在平樂觀大宴賓客,成千上萬壇的美酒都喝完了,大家今晚一定要盡興啊。
諸位不用擔心我酒錢不夠,儘管喝,於是牽出了自己名貴的五花馬,精緻的皮大衣,讓兒子全拿去典當了換酒錢,今晚一定要盡興,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