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時代,幼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幼教工作者的共識。遊戲活動貫穿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無論是晨間活動,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我們都遵循著“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對幼兒進行組織,指導,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發展自主性、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那麼在開展遊戲活動時,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呢?
一、激發興趣,增強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內部動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看,幼兒在遊戲活動中的表現積極與否,主要不是服從目標,而是來源於興趣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即幼兒的學習活動主要由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因此我們在遊戲活動中要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就必須瞭解和尊重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關注著幼兒的一舉一動,捕捉著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資訊。我發現幼兒對水非常感興趣,水池中盪漾的水波,水管上嘀嗒的水滴,牆壁上深淺不一的水漬,都是幼兒關注的物件。他們在洗手、洗杯子時,總愛在水池邊玩水,還經常自發的討論水的一些奇怪現象。如水的泡泡、漩渦、奇形怪狀的水漬……
對於幼兒的表現,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並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圍繞“水”和幼兒一起收集資料,一起探討,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水的探索性遊戲活動。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小實驗,共同探討水的流動現象、漩渦現象、水的三態變化……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的興趣濃厚,十分投入,就連平時活動不積極的幼兒也能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儼然成了小小實驗家,探索家,在自主實驗和探索後,興奮得將她們的自主發現告訴我。此時的幼兒已經真正成為了遊戲活動的主人,他們的主體性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發揮。由此可見興趣是主體作用發揮的源泉,也是主體性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保持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活動效果才是最好的。只有形成這樣的學習過程,幼兒才會樂於嘗試,敢於思考,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並透過動手操作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二、創設開放性的遊戲環境,培養幼兒主體性的保證。
教師在佈置遊戲環境、投放遊戲材料時,總是將不同的遊戲材料分門別類地投放在各個區角,如漂亮的“傢俱”陳列在“娃娃家”,筷子,豆子之類總是放在生活區;橡皮泥總是屬於手工區……而且在讓幼兒進入不同的遊戲區後,要求他們遵守紀律,安靜的玩遊戲.這樣看來幼兒的遊戲活動顯得有條有理,但是這樣的遊戲環境給幼兒的自主活動帶來什麼不便呢?請看以下一個例子:
又到了區域遊戲活動時間,和往常一樣,幼兒走進了各個區域,開始了遊戲。忽然,生活區的小朋友來告狀,說美工區的小朋友搶走了他們的筷子。我疑惑的問美工區的小朋友,他們委屈的說:“老師,你教我們唱了《羊媽媽賣面》,我們想用橡皮泥做麵條,做羊肉串,才去拿了筷子。”哦,原來是這樣。於是我向幼兒提出了要求:每個區角的遊戲材料可以互相借用,遊戲結束後再放回原處。幼兒聽了,非常開心,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其他遊戲角里尋找材料,美工區的用生活角的豆子,再結合橡皮泥做成了可愛的娃娃;表演區的幼兒用娃娃家的辣椒、茄子的等玩具裝飾自己的面孔,表演著西遊記……
幼兒由於不受材料的限制,表現出極大的創造性。每個遊戲區不再是單個的,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聯絡.幼兒的遊戲活動呈現出一片熱鬧紛繁的景象。
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指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倘若遊戲環境始終保持原狀,不但會造成幼兒遊戲興趣的減弱,更不利於他們主體性的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意識是在不斷選擇並操作實物的活動中萌發的,幼兒的創造力也是在不斷選擇和操作實物的活動中發展的,持續不斷的實踐活動是幼兒初步創造活動的起點。只有在創造活動中,幼兒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因此,遊戲環境應以幼兒的興趣和現實經驗為基礎,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和開放性。只有當遊戲環境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時,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環境、探索環境,並自覺地參與到遊戲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經驗和知識,從而發揮他們的主體性。由此可見,創設開放性的遊戲環境是培養主體性的保證。
三、建立開放的指導形式,體現幼兒主體性的重要條件。
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體現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僵化的、單一的、成人化的審美趣味、指導方式和評價標準。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體會”,成為今天我們看待幼兒遊戲活動的新視角。開放的遊戲指導方式,並不是撒手不管,放任孩子,認為不干預就是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而是應間接地進行指導,從而實現遊戲活動中潛在的發展價值。班裡新添了幾套電子積木,晨間遊戲時,它成了幼兒最喜歡玩的遊戲。尤昊小朋友的思維很活躍,他不滿足於電路圖上提供的幾種線路玩法,而是自己自由的組合。在這過程中,他發現電風扇直接插到電源上,它就會呼啦啦的轉起來,而有的時候,用很多電極板連線,卻怎麼也不轉。這時候,我和他共同探索操作,瞭解他這樣拚線路圖的想法, 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引導他透過實驗比較獲得認識,並適時的對他進行指導,讓他了解了簡單的電路原理。他知道了轉和不轉的奧秘後,興趣更加濃厚了,還經常向其他小朋友講解其中的原理。
幼兒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幼兒發展的核心是幼兒主體性的發展。讓每一個幼兒快樂的遊戲,是我們的努力的方向;讓每一個幼兒快樂的成長,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現在時代,幼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已成為幼教工作者的共識。遊戲活動貫穿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無論是晨間活動,教學活動,區域活動……我們都遵循著“以幼兒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對幼兒進行組織,指導,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發展自主性、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那麼在開展遊戲活動時,我們應該怎樣更好的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呢?
一、激發興趣,增強幼兒主體性發展的內部動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
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看,幼兒在遊戲活動中的表現積極與否,主要不是服從目標,而是來源於興趣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即幼兒的學習活動主要由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因此我們在遊戲活動中要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就必須瞭解和尊重幼兒學習的興趣和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關注著幼兒的一舉一動,捕捉著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和資訊。我發現幼兒對水非常感興趣,水池中盪漾的水波,水管上嘀嗒的水滴,牆壁上深淺不一的水漬,都是幼兒關注的物件。他們在洗手、洗杯子時,總愛在水池邊玩水,還經常自發的討論水的一些奇怪現象。如水的泡泡、漩渦、奇形怪狀的水漬……
對於幼兒的表現,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並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圍繞“水”和幼兒一起收集資料,一起探討,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水的探索性遊戲活動。提供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小實驗,共同探討水的流動現象、漩渦現象、水的三態變化……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的興趣濃厚,十分投入,就連平時活動不積極的幼兒也能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儼然成了小小實驗家,探索家,在自主實驗和探索後,興奮得將她們的自主發現告訴我。此時的幼兒已經真正成為了遊戲活動的主人,他們的主體性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發揮。由此可見興趣是主體作用發揮的源泉,也是主體性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幼兒在興趣的驅使下,保持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活動效果才是最好的。只有形成這樣的學習過程,幼兒才會樂於嘗試,敢於思考,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並透過動手操作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二、創設開放性的遊戲環境,培養幼兒主體性的保證。
教師在佈置遊戲環境、投放遊戲材料時,總是將不同的遊戲材料分門別類地投放在各個區角,如漂亮的“傢俱”陳列在“娃娃家”,筷子,豆子之類總是放在生活區;橡皮泥總是屬於手工區……而且在讓幼兒進入不同的遊戲區後,要求他們遵守紀律,安靜的玩遊戲.這樣看來幼兒的遊戲活動顯得有條有理,但是這樣的遊戲環境給幼兒的自主活動帶來什麼不便呢?請看以下一個例子:
又到了區域遊戲活動時間,和往常一樣,幼兒走進了各個區域,開始了遊戲。忽然,生活區的小朋友來告狀,說美工區的小朋友搶走了他們的筷子。我疑惑的問美工區的小朋友,他們委屈的說:“老師,你教我們唱了《羊媽媽賣面》,我們想用橡皮泥做麵條,做羊肉串,才去拿了筷子。”哦,原來是這樣。於是我向幼兒提出了要求:每個區角的遊戲材料可以互相借用,遊戲結束後再放回原處。幼兒聽了,非常開心,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其他遊戲角里尋找材料,美工區的用生活角的豆子,再結合橡皮泥做成了可愛的娃娃;表演區的幼兒用娃娃家的辣椒、茄子的等玩具裝飾自己的面孔,表演著西遊記……
幼兒由於不受材料的限制,表現出極大的創造性。每個遊戲區不再是單個的,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聯絡.幼兒的遊戲活動呈現出一片熱鬧紛繁的景象。
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指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倘若遊戲環境始終保持原狀,不但會造成幼兒遊戲興趣的減弱,更不利於他們主體性的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意識是在不斷選擇並操作實物的活動中萌發的,幼兒的創造力也是在不斷選擇和操作實物的活動中發展的,持續不斷的實踐活動是幼兒初步創造活動的起點。只有在創造活動中,幼兒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因此,遊戲環境應以幼兒的興趣和現實經驗為基礎,具有一定的可變性和開放性。只有當遊戲環境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時,幼兒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環境、探索環境,並自覺地參與到遊戲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日益增多的經驗和知識,從而發揮他們的主體性。由此可見,創設開放性的遊戲環境是培養主體性的保證。
三、建立開放的指導形式,體現幼兒主體性的重要條件。
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體現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僵化的、單一的、成人化的審美趣味、指導方式和評價標準。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體會”,成為今天我們看待幼兒遊戲活動的新視角。開放的遊戲指導方式,並不是撒手不管,放任孩子,認為不干預就是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而是應間接地進行指導,從而實現遊戲活動中潛在的發展價值。班裡新添了幾套電子積木,晨間遊戲時,它成了幼兒最喜歡玩的遊戲。尤昊小朋友的思維很活躍,他不滿足於電路圖上提供的幾種線路玩法,而是自己自由的組合。在這過程中,他發現電風扇直接插到電源上,它就會呼啦啦的轉起來,而有的時候,用很多電極板連線,卻怎麼也不轉。這時候,我和他共同探索操作,瞭解他這樣拚線路圖的想法, 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引導他透過實驗比較獲得認識,並適時的對他進行指導,讓他了解了簡單的電路原理。他知道了轉和不轉的奧秘後,興趣更加濃厚了,還經常向其他小朋友講解其中的原理。
幼兒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幼兒發展的核心是幼兒主體性的發展。讓每一個幼兒快樂的遊戲,是我們的努力的方向;讓每一個幼兒快樂的成長,是我們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