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常完美帥氣的小哥
-
2 # 蓮花上的萬主之主
下聯是:莫為兒孫作馬牛。
意思是:兒孫若有褔報,財,祿,褔,官,壽,喜,九如,命運中已有天定之數了,自然無憂無愁,何必為其勞心勞力呢?
若兒孫敗家之命,花天酒地 ,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心術不正,為非作歹,德不配位,常損自己的褔報,必然家道中落,褔用盡了,災殃也就到了!若是如此,既使您以三代的累積留給他,他也會在這一代裡就敗完了。
人生在世,行善積德,修心養性,廣修褔田,常思己過,造褔人類,秉承浩然正氣,常行公益,常念無常,悟道解脫輪迴,回返生命本源,回歸生命的真實相,這才是生命的真實意義,不枉人間走一趟!!!
-
3 # 老閒了
下一句是:莫為兒孫作遠憂,個人理解為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生活和人生只能引導和勸告。過分的干預只能有一時效果,但你卻影響了他的一生。不要為自己子女過多的擔心,自己有能力,子女窮就幫一把。沒有能力自己管好自己就好了,別給他們添麻煩就行。
-
4 # DaAi舊時光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聯做馬牛。其實這句話說孩子自有屬於他們的福氣,長輩們不要過於擔憂,更不要為此過度操勞!
-
5 #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87
老人們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這句話說孩子自有屬於他們的福氣,長輩們不要過於擔憂,更不要為此過度操勞!這句話出自元·關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但人們只是到這句話,卻不知這句古代俗語還有個下句,並且下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的是鮮有人知!
若說起下句,就要提到一個典故。據傳,在明朝宣德年間有個姓羅的秀才,不僅家庭條件不好,並且科考也沒有考個所以然來,最後只好去其他地方做個教書先生!其實羅秀才是有妻子兒子的,而且妻子還是個大家閨秀。羅秀才不在家時,家務只好是妻子來做,但妻子對家務並不擅長,所以就讓兒子一起幫忙。幾年之後,羅秀才回家,看到7歲的兒子很是開心,所以就想考考兒子對對子!
羅秀才指“天”讓他對,要知道兒子平常只是做家務,自然什麼都不知道,在一旁的母親很是著急就指著地,但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雞屎,兒子就對出了“雞屎”,羅秀才很是生氣。之後又問“父親”對什麼,母親也很害怕丈夫生氣,就指著自己,但兒子卻看到了奶,結果就對出了“奶”。羅秀才聽到之後,很是心寒,自己無緣科舉,兒子又如此蠢笨,所以心灰意冷的出家做和尚去了!
羅秀才離開,妻子一時也沒了主意。但之後妻子就慢慢想通了,就用空閒時間指導兒子,之後又給兒子請了名師,如此之下,兒子進步很快最後高中狀元。對於母親的付出,兒子很是感激,就想著給母親過壽。已經出家的羅秀才聽到很是開心,就回家中探訪。但家中看門人並不認識他,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就給錢。但羅秀才不要,之後還相見新科狀元,之後就在牆上寫了: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其實這句話是告訴天下的父母,兒孫自有他他們的夫妻,作為長輩不需要太過操勞。若是有福之人,即便什麼都沒有也可以過得很好,若是沒福,即便你有萬貫家產,到後來也是一場空,反而還會將子孫給害了。和上句相比之下,下句才更為經典!
回覆列表
“兒孫自有兒孫福”,此句來源於二十四史通俗演義中第四回《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的開篇詩。如今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俗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下一句,其實下一句更加經典。 明朝宣德年間,江西永豐縣有個秀才叫羅善平。因為科舉落榜,再加上家中尚有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兒子羅倫,羅秀才只能背井離鄉,討生活。 因此,家裡的家務活都落到了妻子手中。妻子是大家閨秀出身,不擅長幹家務,羅秀才也很少回家。還好等兒子年長些後,可以幫襯點母親。 過了幾年,羅秀才從外地回家過年。羅倫此時已經七歲了,個子也長高了,羅秀才覺得兒子已經到了要上學的年齡了,想試一下他有沒有天資。 羅秀才指著天,出了一個“天”讓兒子對,由於羅倫平日總是幫忙家務,從來沒有學過對對子,根本不明白父親的意思,母親在一旁乾著急,用手指著地,結果地上有一坨雞屎,羅倫急忙回答:“雞屎”。 此句一出,父母都愣了半天。羅秀才大聲怒道:父親對什麼?母親怕兒子再次答錯,暗中用手指了指自己,結果羅倫只看到母親指著自己胸口,便急忙答道:“父親對奶”。 羅秀才頓時心灰意冷,既怨恨自己與科舉成名無緣,又責怪兒子蠢笨無知,對以後沒有了指望。一氣之下,出家當和尚去了。 劉秀才的離開,對這個原本就貧窮的家庭帶來很大的打擊。妻子整日以淚洗面,不過後來也想通了,除整日忙於養家,還利用閒暇的時間悉心教導兒子,開動他的腦筋。 羅倫年紀雖小,卻非常懂事,連砍柴放牛時,身邊總要帶著書本,刻苦鑽研,才學也被慢慢開發出來。長大後的羅倫在科舉上連連上榜,最後高中狀元。 有一次,羅狀元衣錦還鄉為母親過生日。訊息傳到了羅秀才耳中,此時羅秀才已經離家數十載,對家人思念萬分,決定來看望一下。 起初,妻子並沒有認出羅秀才,以為是一個和尚來化緣,便慷慨拿出一千錢給他。誰知那和尚一直搖手,口中念道:“阿彌陀佛!” 妻子以為和尚嫌少,又吩咐再加一斗米給他。那和尚仍然不肯接受,只想見見狀元的模樣。恰好羅狀元身穿官服從大廳裡走出來,羅秀才看後,感覺沒有什麼遺憾,在牆上題了一首詩便離去了: 一別家鄉二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從此,“兒孫自有兒孫福”便成為一句俗語流傳下來。表達長輩們對兒女只能因勢引導,不能強制或放任,以免適得其反,後悔莫及。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對兒女的期望太多,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就好,兒女們自有自己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