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那拉氏,滿族,葉赫那拉氏的後代,清朝安徽皖南道惠徵的女兒。咸豐三年,慈禧太后17 歲被選入宮,三年之後生了兒子載淳,從此為咸豐皇帝所寵愛,被封為貴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她與咸豐皇帝一道到熱河行官。咸豐十一年(1861 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駕崩,他和慈禧惟一的年僅六歲的兒子載淳登基繼位,慈禧被尊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個有政治野心的婦人,咸豐帝在世的時候,她已經參預朝政。咸豐皇帝荒淫無度,懶於處理政務,慈禧太后在他身邊,時時披覽各省章奏,由於常常代筆批答,使她熟悉了朝廷要員的情況,也熟悉了處理政務的辦法。辛酉政變兒子載淳即位以後,慈禧太后權欲越來越大,當然不願意讓朝廷大權落在他人手中。慈禧太后不僅是載淳的親生母親,而且還掌握了咸豐生前御賜的兩顆大印。原來,咸豐皇帝臨死之前,雖口授遺詔,委政於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但並沒有把權力全部交給他們。咸豐帝可能鑑於康熙初年鰲拜等“輔政大 臣”專橫跋扈的歷史教訓,他除賜給載淳一枚“同道堂”印,還分別賜給兩宮太后每人各一枚“御賞”印,可代替皇帝硃筆。凡贊襄政務大臣擬定的“上諭”,須經加蓋皇帝、皇太后印章,才能發出。這兩顆大印,都在兩宮皇太后手中,這樣皇太后便可以牽制贊襄政務大臣的權力。因而,在咸豐帝死後的一段時間裡,實際上是“垂簾輔政,蓋兼有 之”的局面。慈禧太后不滿足“垂簾聽政”的局面,她要千方百計除掉肅順集團,由她獨攬朝綱,做實際上的大清皇帝。
同時,以奕為代表的北京清政府官僚集團,也不滿肅順等人獨攬大權,這樣,奕與慈禧太后很快就結成了同盟,共同進行了一連串策劃政變的活動。八大臣顧命輔政的局面在熱河出現以後,慈禧太后感到這對她是個極大的威脅,因而迫不及待地想同北京的恭親王奕取得聯絡,決定對策。然而,當時肅順等人為了鞏固既得權力,多方設法來防範熱河與北京的聯絡。慈禧太后想出了一個“苦肉計”的辦法,先把自己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責打了一頓,然後下令送他回北京內廷處理。安德海暗藏 “懿旨”到北京,密召奕赴熱河面商機宜。恭親王接到“懿旨”,立即向熱河送來了奏摺,要求覲見皇帝(實際上會見慈禧太后)。肅順等人則不準奕離京。奕認為這是同慈禧建立同盟,奪取權力的好機會,於1861 年八月初一(9 月 4 日)以“奔喪”為名,毅然趕到熱河。肅順又以“叔嫂不通問”的禮法,則阻止奕與兩位太后見面。最後奕化裝成男巫才進了慈禧的寢宮,與慈禧太后進行了密談。慈禧太后向奕哭訴了載垣、端華、肅順“三奸”侵權的情形,並 且提出了除掉“三奸”,實行“垂簾聽政” 的打算。慈禧太后的訴說,正投奕的心意,兩者一拍即合,商定了一個秘密的政變計劃。對於發動政變的地點,慈禧和奕都認為在熱河不行。這裡,肅順兼領侍衛內大臣,控制了寢宮的警衛,而且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八位輔政大臣)都在熱河,他們人多勢眾,盤根錯節。奕的勢力主要在北京,只有回到北京,採取突然襲擊才能成功。所以恭親王奕奉告慈禧說:“誅三奸,非還京不可。”慈禧問奕:“外華人的態度怎樣?”,奕回答說:“外國無異議,如有難,惟奴才是問。”奕向慈禧的保證是有根據的,英國公使卜魯斯在咸豐帝逝世不久,曾直言不諱地說過:“我們應以溫和和協調的態度,獲致恭親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們的驚恐,希望遲早總會發生變動,使最高權力落到他們手裡去。”這就是說,外國侵略者希望最高權力落到奕手中,所以發動宮廷政變,必然會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奕與慈禧秘密定計以後,於9月11 日匆匆離開熱河返回北京。留在熱河的慈禧,按照計劃先製造輿論。在她的授意下,9月14日御史董元醇上疏建議:“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應於親王中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董元醇的建議,實質上是要公開改變咸豐皇帝的遺命,剝奪八大臣的權力,所以立即遭到了肅順集團的反擊。他們以咸豐遺詔和清朝開國以來,從無皇太后垂簾聽政的“祖宗舊制”為根據,起草了一個“上諭”痛斥董元醇。慈禧太后針鋒相對,堅持不蓋皇帝“御賞”印,把肅順駁斥董元醇的“上諭”扣壓下來,肅順等人以停止辦公表示抗議。慈禧太后鬥不過肅順等人,只得蓋印發下“上諭”。肅順集團與慈禧太后的鬥爭取得了初步勝利,他們興高采烈。這次交鋒,證明了奕的判斷:政變得回京之後才行。
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起運北京,行到喀喇和屯的地方,慈禧太后在兩名輔政大臣載垣、端華的護從下,先期回京,肅順護送靈柩,落在後面。11月1日慈禧太后一到北京,奕立即指使大學士賈楨、周祖培和欽差大臣、兵部侍郎掌握首都衛戍武裝的勝保等人上書,要求“太后臨朝”,頓時“皇太后親理萬機” 的鼓譟聲響滿全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的第二天,立即將在熱河擬好的上諭以載淳的名義發出,宣佈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有“專擅”、 “欺矇”之罪,解除了他們的職務。載垣等以贊襄政務大臣的身份抗議說:“我們 還沒進去,詔從哪裡來的?”但慈禧太后已佈置好侍衛,立即動手,逮捕了載垣、端華等人。肅順護送靈柩正在途中,對北京發生的事件,茫然不知,也毫無準備。當靈柩到密雲境內時,他也被慈禧太后派遣的侍衛拿下問罪。11月3日,慈禧太后又發出“懿旨”,將肅順斬首,命載垣、端華自殺。八大臣中的其餘五人,也分別被革職或充軍。同時,任命奕為議政王和軍機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成功以後,載淳于11月20日正式登基,改年號為“同治”,意思是兩太后(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與皇帝一同治政,並頒佈了“垂簾章程”,由太后批閱奏章,召見臣僚。從此,清朝進入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時期,歷經同治、光緒兩朝,將近半個世紀,給華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
慈禧太后那拉氏,滿族,葉赫那拉氏的後代,清朝安徽皖南道惠徵的女兒。咸豐三年,慈禧太后17 歲被選入宮,三年之後生了兒子載淳,從此為咸豐皇帝所寵愛,被封為貴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她與咸豐皇帝一道到熱河行官。咸豐十一年(1861 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駕崩,他和慈禧惟一的年僅六歲的兒子載淳登基繼位,慈禧被尊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個有政治野心的婦人,咸豐帝在世的時候,她已經參預朝政。咸豐皇帝荒淫無度,懶於處理政務,慈禧太后在他身邊,時時披覽各省章奏,由於常常代筆批答,使她熟悉了朝廷要員的情況,也熟悉了處理政務的辦法。辛酉政變兒子載淳即位以後,慈禧太后權欲越來越大,當然不願意讓朝廷大權落在他人手中。慈禧太后不僅是載淳的親生母親,而且還掌握了咸豐生前御賜的兩顆大印。原來,咸豐皇帝臨死之前,雖口授遺詔,委政於八位“贊襄政務”大臣,但並沒有把權力全部交給他們。咸豐帝可能鑑於康熙初年鰲拜等“輔政大 臣”專橫跋扈的歷史教訓,他除賜給載淳一枚“同道堂”印,還分別賜給兩宮太后每人各一枚“御賞”印,可代替皇帝硃筆。凡贊襄政務大臣擬定的“上諭”,須經加蓋皇帝、皇太后印章,才能發出。這兩顆大印,都在兩宮皇太后手中,這樣皇太后便可以牽制贊襄政務大臣的權力。因而,在咸豐帝死後的一段時間裡,實際上是“垂簾輔政,蓋兼有 之”的局面。慈禧太后不滿足“垂簾聽政”的局面,她要千方百計除掉肅順集團,由她獨攬朝綱,做實際上的大清皇帝。
同時,以奕為代表的北京清政府官僚集團,也不滿肅順等人獨攬大權,這樣,奕與慈禧太后很快就結成了同盟,共同進行了一連串策劃政變的活動。八大臣顧命輔政的局面在熱河出現以後,慈禧太后感到這對她是個極大的威脅,因而迫不及待地想同北京的恭親王奕取得聯絡,決定對策。然而,當時肅順等人為了鞏固既得權力,多方設法來防範熱河與北京的聯絡。慈禧太后想出了一個“苦肉計”的辦法,先把自己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責打了一頓,然後下令送他回北京內廷處理。安德海暗藏 “懿旨”到北京,密召奕赴熱河面商機宜。恭親王接到“懿旨”,立即向熱河送來了奏摺,要求覲見皇帝(實際上會見慈禧太后)。肅順等人則不準奕離京。奕認為這是同慈禧建立同盟,奪取權力的好機會,於1861 年八月初一(9 月 4 日)以“奔喪”為名,毅然趕到熱河。肅順又以“叔嫂不通問”的禮法,則阻止奕與兩位太后見面。最後奕化裝成男巫才進了慈禧的寢宮,與慈禧太后進行了密談。慈禧太后向奕哭訴了載垣、端華、肅順“三奸”侵權的情形,並 且提出了除掉“三奸”,實行“垂簾聽政” 的打算。慈禧太后的訴說,正投奕的心意,兩者一拍即合,商定了一個秘密的政變計劃。對於發動政變的地點,慈禧和奕都認為在熱河不行。這裡,肅順兼領侍衛內大臣,控制了寢宮的警衛,而且八位贊襄政務大臣(八位輔政大臣)都在熱河,他們人多勢眾,盤根錯節。奕的勢力主要在北京,只有回到北京,採取突然襲擊才能成功。所以恭親王奕奉告慈禧說:“誅三奸,非還京不可。”慈禧問奕:“外華人的態度怎樣?”,奕回答說:“外國無異議,如有難,惟奴才是問。”奕向慈禧的保證是有根據的,英國公使卜魯斯在咸豐帝逝世不久,曾直言不諱地說過:“我們應以溫和和協調的態度,獲致恭親王及其同僚的信任,消除他們的驚恐,希望遲早總會發生變動,使最高權力落到他們手裡去。”這就是說,外國侵略者希望最高權力落到奕手中,所以發動宮廷政變,必然會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援。奕與慈禧秘密定計以後,於9月11 日匆匆離開熱河返回北京。留在熱河的慈禧,按照計劃先製造輿論。在她的授意下,9月14日御史董元醇上疏建議:“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應於親王中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弼一切事務。”董元醇的建議,實質上是要公開改變咸豐皇帝的遺命,剝奪八大臣的權力,所以立即遭到了肅順集團的反擊。他們以咸豐遺詔和清朝開國以來,從無皇太后垂簾聽政的“祖宗舊制”為根據,起草了一個“上諭”痛斥董元醇。慈禧太后針鋒相對,堅持不蓋皇帝“御賞”印,把肅順駁斥董元醇的“上諭”扣壓下來,肅順等人以停止辦公表示抗議。慈禧太后鬥不過肅順等人,只得蓋印發下“上諭”。肅順集團與慈禧太后的鬥爭取得了初步勝利,他們興高采烈。這次交鋒,證明了奕的判斷:政變得回京之後才行。
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起運北京,行到喀喇和屯的地方,慈禧太后在兩名輔政大臣載垣、端華的護從下,先期回京,肅順護送靈柩,落在後面。11月1日慈禧太后一到北京,奕立即指使大學士賈楨、周祖培和欽差大臣、兵部侍郎掌握首都衛戍武裝的勝保等人上書,要求“太后臨朝”,頓時“皇太后親理萬機” 的鼓譟聲響滿全城。慈禧太后回到北京的第二天,立即將在熱河擬好的上諭以載淳的名義發出,宣佈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有“專擅”、 “欺矇”之罪,解除了他們的職務。載垣等以贊襄政務大臣的身份抗議說:“我們 還沒進去,詔從哪裡來的?”但慈禧太后已佈置好侍衛,立即動手,逮捕了載垣、端華等人。肅順護送靈柩正在途中,對北京發生的事件,茫然不知,也毫無準備。當靈柩到密雲境內時,他也被慈禧太后派遣的侍衛拿下問罪。11月3日,慈禧太后又發出“懿旨”,將肅順斬首,命載垣、端華自殺。八大臣中的其餘五人,也分別被革職或充軍。同時,任命奕為議政王和軍機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成功以後,載淳于11月20日正式登基,改年號為“同治”,意思是兩太后(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與皇帝一同治政,並頒佈了“垂簾章程”,由太后批閱奏章,召見臣僚。從此,清朝進入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時期,歷經同治、光緒兩朝,將近半個世紀,給華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