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野邨夫
-
2 # 森嶼嶼
摩梭族是母系氏族文化的殘存,是最後的母系氏族社會,對嗎?
具有爭議的“少數民族”:摩梭族摩梭族名字的由來摩梭最早在《後漢書》第二十三卷《郡國五》裡有記載:“縣在郡西,賓剛繳白摩沙夷有鹽坑”。此後,唐稱麼些或磨西,宋稱麼些或摩西,元稱摩沙或麼些,明稱磨西或麼西,清稱摩娑或摩挲。摩梭這個稱謂是因為古代的摩梭為遊牧民族,而《史記》和《漢書》把耗牛稱為耗牛羌或者是耗牛夷,實際上摩梭的意思是放耗牛的人。
據說戰國時期,羌人首領中有個叫邛的,為避秦國威脅,率領族人南遷,遷到甘肅,川西北、川西南一帶,後又遷移至越嶲---今四川西昌東南等地區,古代犛牛夷或越嶲羌,到了後漢時期,稱之為麼些。麼些居住在大渡河流域的年代很久,其中有的早已遷徒雅礱江一帶。後來摩梭人南遷至定笮,即今四川鹽源、永寧、瀘沽湖一帶。
在《元史·地理志》中有記載摩梭在永寧定居已有1500多年,另外,據摩梭打巴《歸宗引路經》載:蒗渠地摩梭人是從四川瓦汝遷到蒗渠的,記錄著62代祖譜,據此推算,摩梭人定居蒗渠也有1500餘年。
處於尷尬地帶的摩梭族未獲得官方認可實際上我們知道的摩梭族不能被稱為一個少數民族,摩梭人在國家的識別過程中,因為並未得到中央政府以公告的方式宣告民族族別身份,嚴格意義上說摩梭人是屬於未經識別的民族。
我們所熟知摩梭族是因為其母系氏族的文化,以及特殊的走婚形式而被大眾所知道。
在1956年9月20日,寧蒗彝族自治縣成立大會上鄭重宣佈全縣有彝、摩梭等十二種民族。1959年,中共寧蒗工委辦公室編寫的《寧蒗概況》中,多處提到“摩梭族”。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將居住在雲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將居住在四川鹽源、木裡、鹽邊等地摩梭歸為蒙古族。
儘管當地的廣大摩梭群眾和幹部強烈要求解決族稱問題,但因為摩梭人的語言和心理素質,地域和宗教信仰都和本地的蒙古族雷同,最終還是未獲得批准。
摩梭族保留著母權制家庭形式,也被稱為神秘的女兒國,摩梭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並非所有的摩梭人都是實行走婚形式,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走婚婚俗,流行於永寧摩梭。女性和男性均不結婚,除非是家族需要女性繼後或男性勞動力才會娶妻或招婿。青年女男日間多為集體活動,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均同意,可以進行“走婚”。
摩梭人:最後殘存的母系氏族文化的“活化石”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發展歷程是經由母系氏族逐漸向父系氏族演變的。家庭的地位由女子佔主導逐漸被男子主導的父系氏族取代,就目前中國比較認可的說法雲南的摩梭族是最後的母系氏族的最後淨土,讓我們對遠古時期的母系社會有一定的瞭解。
正是因為它的神秘性,近些年吸引不少人前往雲南瀘沽湖感受女兒國的魅力。但旅遊業的發展肯定也使一些文化的傳承變了味道,但也是旅遊的發展和宣傳才讓更多人瞭解這個神秘的民族文化。
回覆列表
摩梭族在舊社會一直是母系氏族,實行走婚制,新中國成立後,已逐步實行一夫一妻制了。前些年為了旅遊噱頭,宣傳摩梭人走婚制,獵奇者趨之若鶩。事實並非如此,倒是有酒店借走婚之名行賣嫖之實,後來也被整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