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耕樵讀
-
2 # 見微45
《史記.五帝本紀》有提到神農氏,言語之間,神農氏是黃帝出現之前的“天下共主”,但《史記》並未去記述神農氏,及黃帝之前的時代。《五帝本紀》中“太史公曰:”明白無疑地給出了原因:
《尚書》只記載了堯以來;各家述說黃帝的文字不雅馴,有學問的人也不能說明白。孔子答宰予的《五帝德》、《帝系姓》有的儒者也不傳習。
司馬遷本人親身遊歷四方,尋覓歷史的痕跡。到長老們所描述的黃帝、堯、舜等的事蹟所涉及的地方,發現風俗教化確實特別,古文記載的那些說話總之還是比較可信的。
司馬遷讀《春秋》、《國語》,覺得能闡明《五帝德》、《帝系姓》的地方還是很清楚的而只是沒有給出深入考證的過程,實際上這些記述、闡釋都真實可信而非虛妄的。雖然《尚書》殘缺有長段時間了,但散佚的部分,時常在別的著作中見到。
於是,司馬遷綜合百家,選擇文辭最為典雅可信的,寫成這篇《五帝本紀》,作為《史記》的第一篇。
由以上可見,司馬遷是費了很大的功夫才將五帝時代陳列出來。出於嚴謹,他是不會隨便描述更為久遠的時代。而從客觀上說,黃帝之前的時代,學者是更難以去研究和探討的。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有一句話說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把史記看得比他生命更重要,在受了宮刑之後,每天想起這個恥辱就恍恍惚惚不知道該怎麼辦,如行屍走肉一般,有些時候會冷汗直流汗流浹背。
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司馬遷唯一期望的就是能盡善盡美的造成這部書,所以他對史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你可以看到他在書中羅列很多地點,他都親自考察過。黃帝時期的史料相對比較完善,所以司馬遷從這個時期寫起也比較真實。
當然史料不足只是一個方面,孔子所編寫的歷史實際上帶有濃重的現實色彩。孔子編寫歷史是用來傳播他的思想的,在春秋中有很強烈的褒貶在裡面,孔子的這種筆法也叫做“春秋筆法”。
司馬遷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並未因為項羽的失敗而去貶低他,也未有對劉邦的成功而去遮掩他的缺點,因為在司馬遷心中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司馬遷或許不是一個合格的記述歷史的史官,因為他有強烈的個人感情摻和在裡面,但是司馬遷卻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思想家,他為華夏人心中樹立一個一個根。
顓頊黃帝之孫,帝嚳黃帝曾孫,堯帝嚳之子,舜是顓頊六世孫,也就是說司馬遷為華夏樹立一個共同的起源,在遠古時代血統是一個民族凝聚力最有力的保障。這些人當然不可能全是黃帝的子孫,但是他們必然是黃帝部落的子孫。
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美華人不會認為印第安人是他們的歷史,英華人不會認為羅馬人是他的歷史,埃及人和阿拉伯人也不會認為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是他們的歷史。在一個土地上生存的人並不會認為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歷史,只有同一文化,同一血統的才能稱作為自己的歷史。所以司馬遷從一個一脈相承的部落當成歷史的起點也有其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