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橈
-
2 # 火雲邪神郭德綱
君是稱呼,有時也與爵位有些關係,春秋時候有的國君就稱號為君,類似於公。
戰國時期的衛國最後的時期更貶號為君,依附於秦國。
孟嘗君字孟,封地是嘗邑,所以叫孟嘗君。
-
3 # 邯鄲令
君為爵位,孟嘗為封地,比如說商君的封地在商於郡,平原君的封地在平原邑,孟嘗君的封地就在孟嘗邑。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說孟嘗君的父親靖擴君田嬰的封地不一定在靖括,春申君的封地不一定在春申,信陵君的封地不一定在信陵。
-
4 # 綺閣書生
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轉折點,各種社會思潮一直湧現。其中出現了四位著名的公子,他們分別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左右著各國的政局。
孟嘗君(?至前279年),本名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戰國時期齊國的貴族。齊威王田因齊之孫,靖郭君田嬰之子,齊宣王田闢疆之侄。因封襲其父爵於薛(今山東滕州市官橋鎮),故又稱薛公,號孟嘗君。
孟嘗君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泛招攬各華人才,門下食客達數千人,其中許多都是有識之士。秦昭王曾招孟嘗君為丞相,孟嘗君看到陣勢不對,偷偷跑了回來了。後又到齊國、魏國相繼為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國,秦國。齊泯王七年(前294)因貴族田甲叛亂之事,謝病歸薛。齊襄王立,田文便保持中立態度,不久再度與莫聯合相秦。
能夠禮賢下士,這是田文最大的長處,也是食客們願意為之賣命的根本原因。在各國爭霸的戰國時期,籠絡人才,看準時勢,才能有所作為。
-
5 # 使用者92333019696
戰國齊國的王的孩子一般才能稱為君,還有人是做出極大的貢獻或者說得到了君主的寵愛,賞賜為君,孟嘗君可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是一般的人物,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齊威王田因的孫子,靖郭君田嬰之子,也是受襲其父之地薛,現在的山東滕州官橋鎮,稱薛公。
田嬰非常器重孟嘗君,讓他主持家務,接待賓客,田文正直好客,文人雅士來家中做客日漸增加,孟嘗君的名氣也跟著名揚天下,各諸侯國也請求田嬰立田文為未來接班人,田嬰欣然接受並同意。
孟嘗君可以說和及時雨宋江一樣,對待他人好善樂施,對待各諸國的賓客和犯罪逃亡的人傾囊授之,不惜捨棄家產,不分貴賤,一視同仁,記錄和賓客的談話,記下他們的地址,派手下慰問其家屬,送上禮物。有客人覺得自己的飯菜不佳,氣憤正要離開,田文拿自己的飯與其比較,一摸一樣,客人慚愧的無地自容,想要自刎謝罪,被田文攔下寬慰勸說,所以大家都甘願為孟嘗君所用。
田文被齊湣王派去秦國,秦昭王讓他做宰相,有秦國大臣向秦王進讒言,說孟嘗君一旦做了秦國大臣,一切都會為齊國考慮,秦國就危險了,親王罷免田文的官職,關進牢裡,企圖殺掉他。田文找人偷出自己帶來價值連城的狐白裘獻給秦王的寵妃,寵妃向秦王求情,孟嘗君才得以逃脫。田文經過趙國,趙國平原君款待他,很多趙華人想一覽孟嘗君的風采,見了卻嘲笑孟嘗君矮小瘦弱,田文聽到非常惱怒,隨行與他一起殺了幾百人,毀掉一個縣,才離開。
回到齊國,齊湣王內疚派田文去秦國,賞賜他為齊國宰相,掌握國政。楚懷王去了秦國被扣壓,孟嘗君叫秦國釋放楚懷王,秦國沒有放。公元前298年,田文率領齊,韓,魏三國之軍攻入函谷關,秦國求和,把佔領了南韓和魏國的土地歸還。趕走了秦國的逃亡之將呂禮,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可惜最後齊湣王怕孟嘗君的實力越來越大,借田甲挾持案,嫁禍於田文,田文跑到魏國,做了魏國宰相。公元前284年,在田文的配合下,魏國,秦國,趙國一舉擊敗了齊國,齊襄王畏懼孟嘗君,重新重用他。田文去世後,幾個兒子爭奪爵位,後來齊,魏滅了薛,田文沒有後代。
回覆列表
孟嘗君(生年不詳一前279年),媯姓,田氏,名文,字孟,戰國時齊國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威王之孫,威王之侄,靖郭君田嬰之子。
君是爵位,也是稱呼。田文,因字為孟,封地為嘗邑,承襲其父君位,所以叫孟嘗君。孟嘗君名字的由來,《史記》《戰國策》均有記載,基本都一樣。
孟嘗君在歷史上,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褒揚者贊其豪爽,寬容,能夠禮賢下士,且喜交天下豪傑,寧可散盡家財,贍養食客三千,並對食客一視同仁,致“天下之士無不傾之”。都願與之結交。
貶之者說他,養士的目的不純,是為了自己招募智囊和私人武裝,並且無論好壞,盡皆招納,不符合養士初衷。
餘覺得,後者還是此較客觀的。看看其一生所做的幾件事,你就會覺得確是有些道理。
其一,孟嘗君做為宗室貴族,先後在,秦國,魏國為相,雖各有原因,但是為不忠。
其二,在魏國為相期間,配合秦國、趙國、幫助燕國攻伐齊國,並使齊湣王逃到莒地,並死在莒地,是為不義。
其三,其所養之士,皆為自已謀利,沒為國家盡力,是為自私。其中較為出名的是馮諼買義,為其謀劃的狡兔三窟之計,讓人尤其不齒,也為後人所詬。
孟嘗君所養之士,智者不能為國獻策,武者不能為國效命,卻只為保全自己私用,實在稱不上君子。
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其著作《讀孟嘗君傳》中說,以齊國之強,如果其能真心為國,齊國怎麼能受別國欺負呢?說到底,其也就是個雞鳴狗盜之徒的頭頭罷了。
王安石的觀點,較為公正。也是從深層剖析了孟嘗君的為人。後世人對此也是比較認可的。
是非功過,後人評說。看來歷史的眼睛還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