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城閉jyx

    答:王陽明的心學體現的唯心主義論,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理論:

    1.心即理。王陽明主張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理全在乎人心,人應該從自己的內心探求世界,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都是我們內心所決定的,你開心這個世界就是美好的,也就是唯心主義論所主張的意識決定物質。

    2.知行合一。知即是良知,行即是行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人的行為是人的良知的體現,所以行和知是一體的。

    3.致良知。知是人的意識,如果人的行為和人的意識不一致,那就需要探討人的行為了,也就是要致良知了。

  • 2 # 隨遇而安135531158

    我的理解 就是跟著心走 這個心就是我們的良心 就是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心絕對是自己的良心 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死心 我們的良心或者良知 就是一面鏡子 不管遇到什麼問題 都可以問問我們的良心 她可以告訴你什麼事可以做 什麼事不能做 我是這樣的理解

  • 3 # 且將北斗酌美酒

    心即理,心外無物,天理流心;

    致良知,致自性良知,致良知於物;

    知行合一,於日用倫常而言,知之篤厚行之明察即一而二二而一;

    把成聖賢之道完全安立在自心自性之上!

    這個很顯然是援釋入儒,充滿禪宗旨趣。

    是以名之心學。

    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再看後面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王陽明似乎把前四個的順序顛倒了吧。若原以物、理出發是理學,而從心出發姑稱之為心學,皆是成聖賢成君子之學。

    最重要的是致良知打通了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

    徹底恢復了儒學的心性之源, 強調德行踐履的重要性,

    以知行合一指歸天人合一!

  • 4 # 遁世迷糊人

    心即理:別人做的事讓你感覺舒服,你可以去效法,用在其他人身上,未必不能取得同樣的效果。別人做的事讓你感到厭惡,你又何必效法,用在其他人身上,人一樣會感到噁心。<<中庸>>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傳習錄>>裡認為人天性自圓,道是不用修的,因為方向就在心裡,如同餓了要吃飯需要學習嗎?所謂的教,當是對外界的處變“如切如磋”,對內心的細節“如琢如磨”。人如果沒有心理障礙和感知障礙,其性自圓。餓了就會找吃的,冷了就會找衣服;這些動作行為,因為內需而產生現狀與滿足之間的差距,兩者之間就是踐行所需的道。

    良知:如果行為不產生影響,就無所謂事情的善惡。人有時候餓了未必會急著找吃的,但是一個人急著找吃的的時候,一定動了念。能找到吃的飽肚子是極好的,要是找不到吃的餓肚子估計心情也會比較消沉,善惡的產生區分因為目的。在與人交涉的時候,事情做過了和沒做到位都會導致結果的不盡人意。知道如何把事做好做成功同時也知道哪些事做了會招致失敗,這就算是良知。

    致良知:率性而為就像是夫子的“一以貫之”,就如同<<大學>>裡求善“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止於至善,至就是極致。但是這個極的標準是善,<<四句教>>裡既然“知善知惡是良知”!那麼止於至善而“無所不用其極”的君子,就是“自新之民”的“親民”。<<中庸>>裡的庸,從庚,庚者更也。如果解為“順應變更以為用”,就是道家的“取借天地之勢,順勢而教,無為而治”!如果解為“順應發展,變更自新作為功用”,那麼庸就是自新,那麼中庸就是以“中正和合之法自新”。王陽明把“行善去惡”作為格物,但是物沒有善惡,只有行為產生功用才有價值,視價值的正反才有善惡!那麼這裡的物,就是心中之物,是會對己道產生影響的物。我要由此及彼去行動,會經過它,我勢必要消除它對於我行道的阻礙,我勢必要激勵它對於我行道的幫助。但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所幸我不是有認知功能障礙,於是格物就是“人在事中磨,且好事多磨”,當我事情做到了“至善至美”,我也就瞭解了這件事的始末。做事就是格物,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就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無善無惡,是未發之中,也是心之體,是天下之大本。天下最根本的東西,那是“道法自然”,無善無惡的未發之中說是心之體,換句話叫“平常心”。人因知而生“喜怒哀樂怖懼悔”,有這些情緒說明“知而未達”,人可以因一葉障目而不識泰山,又何嘗不會因為自己固執的偏見而不知善惡呢!念頭產生了且都符合規矩這才是和,和就是夫子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是和是“天下之達道”,通達之道是要走通了、到達了才算的,不曾真正到達,未必真知。<<中庸>>登高自卑之語猶在,要爬上山頂還得從立足之地開始。格物致知只為誠意正心,也就是實踐出真知。知行合一是讓人“人在事中磨,靜亦定、動亦定,才能立穩腳跟”,這裡求的事與“動靜”無關,在於定。心志堅定,內外如一,這是<<大學>>八目裡的“誠意”、“正心”。透過格物、致知的知行合一求取“誠於心、精於行”的“一以貫之而止於至善”。以知行合一來不斷自新“親民”,以達到“明明德”,所求者<<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在我看來,所求是通達,是夫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達練,是王陽明自己“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達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藥酵素減肥膠囊真的有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