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歲月是一條河流

    1945年12月16日,日本前首相、侵華戰犯近衛文麿在被捕的數小時畏罪服毒自殺,結束了其罪孽深重的一生。

    近衛文麿曾在1937年-1939年、1940年-1941年三度組閣,出任日本首相。任內全面發動並不斷擴大侵華戰爭。1938年曾三次發表“近衛宣告”,對華人民犯下累累罪行,是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

    近衛文麿出身政治世家,家族顯赫。父親是政壇重要人物,曾任貴族議長等職,與日本皇室關係密切。少年近衛文麿承襲其父爵位。及年長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1933年成為貴族院議長。

    1937年,林銑十郎內閣垮臺,46歲近衛文麿出任首相,一度被民眾看好。同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近衛內閣對事變採取強硬態勢,對事變進行擴大處理,決定向華北增兵,此後戰事不斷升級。近衛在國內給國民洗腦,鼓吹“效忠天皇”、“征服世界”等思想。11月,日本成立了指導戰爭的大本營。

    南京失陷後,日軍在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隨後近衛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近衛宣告。為了徹底打擊國民政府,日軍發動武漢會戰。但武漢會戰使日本速戰速決的陰謀落空,戰爭拖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近衛發表宣告對國民政府“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12月發表第三次宣告,即臭名昭著的“近衛三原則”。1939年1月,近衛辭職,任樞密院議長。1940年,近衛再獲支援,再度出任首相,他啟用東條英機為陸軍大臣,對外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後近衛請辭,不久於1941年再次組閣。由於在對美英開戰時機問題上與時任陸相東條英機意見相左,近衛內閣總辭職。

    日本投降後,近衛任內閣國務大臣。他在麥克阿瑟面前極力撇清自己的戰爭責任,獲得麥克阿瑟好感,被委以修憲重任,戰犯搖身一變成高官,引起國內大譁。麥克阿瑟不得不收回成命,宣佈對七七事變和美日戰爭的策劃追責。1945年12月16日,窮途末路的近衛文麿自知罪責難逃,畏罪服毒自殺。

    近衛文麿對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便不自盡,最終難逃正義的審判。

  • 2 # 馬Dame

    近衛文磨是日本二二六兵變到日本戰敗期間唯一的文職首相!他是一個悲劇人物,也是裕仁和軍部發動戰爭的代言人,多年來他一直採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使他免於狂熱分子的刺殺。在他當選首相期間,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還與德意結成了三國公約,因此他被列為戰犯是實至名歸!由於害怕審判時將裕仁出賣而畏罪自殺!

  • 3 # 馮瑋

    作為華人,知道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任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卻不知道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任首相的近衛文麿,是很不應該的。毋庸贅言,近衛文麿對中國犯有極大罪行。但稱他“戰犯”未必妥當。欲知理由,請閱讀全文。

    近衛文麿出身於地位僅次於天皇家族的“五攝家之首”近衛家族,39歲成為貴族院副議長, 41歲時成為議長,當選首相時年僅47歲。近衛文麿出任首相後,朝日新聞稱其為“白麵青年宰相,我內閣史上劃時代的首相”;每日新聞的前身東京日日新聞稱他是“非常時代日本的王牌,熱情,年輕,對時事潮流相當敏銳。”

    近衛文麿是個有政治思想和政治野心的人物,其政治思想的基礎是所謂“國際正義”和“社會正義”。國際正義,實際上是向英美主導的世界秩序叫板。1918年大學畢業後,近衛文麿即在《日本及日本人》雜誌上發表了題為《排除英美本位的和平主義》的論文,指出在英美政治家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美妙言辭的背後,是希望維持對己有利的現狀的醜惡動機,是極端的利己主義。作為領土狹窄資源貧乏的日本,如果不想縱容這種利己主義,如果想在世界上繼續生存,就必須打破現狀,實現國家平等即“國際正義”。他所謂的“社會正義”,則淵源於學生時代所受的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在組閣後會見記者時,近衛文麿強調,對外他將致力於形成“以國際正義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對內將努力採取“以社會正義為基礎的措施”,並表示“要和全體國民攜手進行革新,為國家發展竭盡全力。”

    成為中日戰爭導火索的盧溝橋事變,並不是由近衛文麿策劃的。但是,近衛文麿對戰爭的擴大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938年1月16日,近衛公開發表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政府宣告:“帝國政府在攻陷南京後,迄今為止一直在為支那國民政府提供最後的反省機會。然國民政府不解帝國之真意,枉然策動抗戰,內不察人民塗炭之苦,外不顧東亞全域性之和平。是故帝國政府爾後將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期待能與帝國真正提攜的新興支那政權之建立發展,並與之調整兩國國交,為革除舊貌、換取新顏之新支那的建設提供協助。這份“近衛宣告”提出“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就是不承認國民政府的合法性。這使得透過外交談判解決雙方衝突的道路被阻塞,使戰爭不斷擴大。

    戰後,1945年10月4日,麥克阿瑟在會見當時擔任內閣副首相的近衛文麿時提出:“需要對憲法進行修訂,以便充分融入自由主義要素。”獲此指令,10月8日,近衛拜訪了盟總政治顧問喬治· 阿吉遜(George Atcheson),聽取了憲法修改意見,然後委託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佐佐木惣一起草憲法修正案。但是,對戰爭負有責任的近衛文麿積極策劃修訂憲法,在美國引起非議。11月1日,盟總專門就此發表宣告:近衛參與憲法修訂與盟總無關。12月6日,在盟總公佈的甲級戰犯嫌疑犯名單中,對“決定日本戰爭政策方向”負有責任的近衛文麿在列。在被勒令至巢鴨監獄“報到”的最後一天,12月16日,近衛文麿留下遺書,服氰化鉀結束了54年的生命。遺書中寫道:“我無法忍受作為所謂戰犯在美國的法庭上接受審判。” 也就是說,近衛在被定為“戰犯嫌疑犯”時已去世,沒有受審,因此不能稱他“戰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中,玉皇大帝每次宴會都吃龍肝,四海龍王為何不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