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月文化館
-
2 # 正經人開哥
在古代一個國家的強大和邊關是否安穩是分不開的,所以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會派將軍領重兵把守邊關。比如秦代的蒙恬,漢代的李廣,唐代的張守圭,明代的戚繼光,袁崇煥。看得出都是一些能怔善戰的傑出將領,一旦反叛後患無窮。那麼皇帝是怎麼管理和控制這些將領的哪?
主要有三點
第一點:糧草的控制
古代邊關,一般都是地廣人稀的荒涼的地帶,所以糧食極其短缺,如果沒有大的戰事,糧草都是朝廷按照軍隊體量分配,如果將領反叛,遭到朝廷斷糧,那麼不管這個軍隊多麼驍勇善戰,都會難以支撐。這樣根本的杜絕軍隊的威脅,更加利於帝王的管理。
第二點:人質的控制
古代皇帝在派遣將領時,為了防範邊將反叛,朝廷一般會要求其將家眷留在京城,名義上說是幫其照顧好家眷,免受邊關風霜之苦 。其實這就是為了控制將領而扣壓的人質,如果他敢反皇帝,那麼皇帝馬上就將他全家殺死。這樣不僅可以讓將領自己有顧慮,還可以直接動搖其對軍隊的掌控。
第三點:人心的控制
古代每個政權成立之初都會大肆宣揚忠君思想,確立自己的合法性,久而久之每個人心中都認為皇帝就是天命,就是他們應該去追隨的人。除非遇到了天災人禍吃穿都困難,加上朝廷昏庸不治只有出現這種情況,人們才會懷疑,他是不是天命已到,該去推翻他了。所以反叛的前提下是人心所向,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如果反叛,就會成為國家公敵,人人啜罵的物件。
-
3 # 魔神玉修羅
一是糧草
民以食為天,軍人更是不例外,古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草的重要。邊關軍隊的糧草都是定期運送的,控制住糧草就掌握了軍隊的命脈,一旦軍隊有異動,只要切斷糧草供給,軍心必定不穩,吃不飽怎麼打仗。
二是人質
獨自在外領兵的將領,皇帝都會將其家眷接往京都城居住,有做人質的性質,一旦將領有反意,其親屬家眷首先受到株連。
三是監軍
對於在外將領,皇帝會派自己的親信去做監軍,監視將領的一舉一動,從側面限制其權利。
四是思想
皇帝利用封建思想束縛人心 ,倡導忠君愛國思想,一旦反叛,必為天下人所唾棄。
五是虎符
皇帝掌握有虎符,虎符是天下軍隊控制權的最高令牌,所有軍隊必須聽從虎符調遣。
六是禁軍
皇帝還掌握全國最強大的軍隊,禁軍(各朝各代叫法不一),一旦有變,進可以派兵平叛,退可以保衛京都。
另外還有其他將領軍隊的牽制,而且有時非戰爭時期將領是沒有直接調動軍隊的權利,軍隊一般由下級軍官統領。
皇帝透過以上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邊防將領和軍隊,避免發生叛亂。
回覆列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籠統。
很多時候,還是要看具體的人和具體的情況來分析的,所以我這邊也只能籠統的回答一下。
人質留京城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做法。
在邊關形勢嚴峻,國家危亡的時候,這種方法用的就比較多了。
將領領旨遠赴邊關,由於邊關戰情兇險,國勢危急,此時的邊關將領很容易戰敗投降或者直接不戰而降。
一旦將領降敵,輕則損失人馬,重則丟失領地,更嚴重的是大量國內的軍事情報資訊的洩漏,甚至降將帶兵倒戈一擊,給本來就已經十分危急的局勢又添上一份亂。
為了牽制這些將領的行為,朝廷一般會要求這些將領將全部家眷留在京城,或者家屬中的重要成員滯留在京城。
比如李自成打進北京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就在京城裡,當時吳三桂作為山海關總兵,重要性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時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掃滅明朝天下,人們說就是因為李自成殺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
派遣監軍這是一種透過分權進行控制的方法。
在軍中設定監軍的職位,監軍一般從京師派遣,多為皇帝可放心信任的人,至少得是看上去剛正不啊的人。
監軍不一定懂軍事,也不一定會帶兵打仗。但監軍的權力不下於帶兵的將領,將領召開軍事會議須有監軍在場,做出軍事行動的決議須經過監軍同意。
監軍如果發現將領有不軌企圖,可以誅殺,平時,監軍也會定期將報告送回京師。
也就是說,將領負責軍事,監軍負責組織紀律。
這種制度放在古代君權唯一的權力社會,監軍的權力實際上遠大過於統兵的將領,因為只要監軍打一個小報告,將領就算不被治罪也被召回了。
因為監軍必定是皇帝信得過的人,不然也不會被派去做監軍來,所以監軍說的話,皇帝一定信。
歷史上,做監軍這個職務最多的恰恰是太監。
皇族鎮邊這也是一種方法。
最早分封制還存在的時候,將皇帝的兒子們,或者皇族的重要成員分封到各個顯要的邊鎮做諸侯王,是非常常見的。這在給予皇族封賞的同時,也給了皇族鎮守疆土的責任,並且可以牽制其他的外姓藩王。
後來分封制被淘汰了,但在邊關戰事緊急的時候,仍然有將皇族人員派去鎮邊的方式。
這基於一種血緣的信任。
在面對外敵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家族內部總是團結的,相對於外人,總是信任自己人。
皇族鎮邊,即可以得到信任,又有較大的權力,可以隨機應變。
唯一的缺點就是,皇族往往出紈絝子弟,將這樣的人派去鎮邊,那可真是糟糕。
以上就是幾種古代皇帝控制邊關將領的方法。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