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鉛筆刀
-
2 # 微微cium
有些考生“屠鴨”決心非常強大,制定了嚴格的備考計劃(比如:每天做一套閱讀真題即3篇文章),力求一口氣刷完所有題目,以備二刷、三刷。能夠有如此決心和毅力的考生是非常難得且優秀的。
但由於劍橋雅思真題數量有限,現在也僅僅有4-14這11本常用書籍,每本書4套真題、12篇文章,共計132篇文章,如果按照每天3篇文章的節奏進行,1個月零10天即可以做完所有閱讀真題。
但有些考鴨的備考時間比較充足,備考還沒有結束,真題已全部消耗,這種方式其實是不可取的,因為劍橋雅思真題不僅是極佳的閱讀學習資料,更是最佳的閱讀模擬試題。如果在考試前很久就將真題全部做完,考鴨在臨考前就沒有最接近雅思閱讀考試的材料進行模擬測試,這對考生來說無異於一大損失。自己複習有難度,建議報班學習,北京新東方的雅思課程就很不錯。
-
3 # 小多多丫吖丫吖
誤區1:忽視閱讀和聽力的持續訓練中國學生的閱讀和聽力分數比較高,口語和寫作分數比較低。於是很多烤鴨會傾向於認為閱讀和聽力比較簡單,從而忽視它們的複習。其實,分數高只能證明閱讀和聽力的7分比口語和寫作的7分更容易拿到,這也多半因為中國烤鴨從小在考試中接受的閱讀和聽力訓練。閱讀和聽力切忌想起來複習才複習,複習到哪兒算哪兒,即使一天只能拿出20分鐘做一篇閱讀,40分鐘做一個 test,每天都做,也好過隔幾天不復習,想起來一複習就複習5個小時。誤區2:口語不開口作為一門語言來講,口語的練習一定離不開說。沒有口語搭檔一樣可以自問自答,反而節省時間,自己當自己的考官,用手機錄下自己的答案然後聽錯誤,其實這才是更普遍的練習方法。誤區3:背了一車的連線詞,但很少寫作文雅思作文最重要的是論證的邏輯通暢,細節充分(也就是有 example 和 detail 幫助展開觀點)以及站得住腳的觀點和理由(有新意且有道理加分)。即使是一篇非常平實,詞彙重複的文章,只要論證是通暢的,觀點是可靠且充分的,基本也是6.5往上走的分數。6分的文章大多問題出在論證上。雖然詞彙的多樣性確是考核標準,但是不需要過分追求這些,更要緊的是趕快去磨一磨自己的論證和觀點,這就需要動筆寫作文了,每天一個小時用來寫,再花一個小時進行總結和批改,這才是作文分數提高的正經方法。誤區4:過分依賴人品,卻不相信實力對於大多數烤鴨來說,英語其實都學了八年不止,其實仔細回頭想想,難道自己這八年一點點都沒學到嗎?也不止嘛,所以說,我們應該相信反覆練習提升的實力比飄渺不定的人品更靠得住。誤區5:花時間找預測,但預測太多,每一家都背一背其實,預測相當於給個方向,但更重要的還是結合真題進行型別,而且更省力的方法是歸納和總結,把對單個題目的技巧上升到對型別題目的經驗上去。所以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選擇一家預測看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你好,雅思複習容易陷入以下六點誤區
1.誤區一 雅思技能變成單一的看懂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習慣把英語學習分解成五項技能,聽說讀寫譯,而雅思考試順理成章地也被大家認為是對這5項技能的考核。
這樣分解是否科學在此暫且不論,有不少學習者往往把是否看懂當成學習的標準。
比如說,拿到雅思口語複習資料,翻開幾頁一看,都看懂了,就認為簡單了。這裡的錯誤是把看懂代替了會說。
看懂不等於會說。雅思口語的目的是讓學習者透過練習,自己能說出書中相關的內容;而不僅僅是看懂。
2.誤區二 錯把知識當技能
要學會一項技能,核心問題是練,光有書本知識是不行的。
雅思學習相當複雜,它作為英語學習首先也是一項技能,光看語法書、默背單詞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練,要把知識變成技能。知道不等於知道怎麼做。知道怎麼做不等於實際上會做。
從知道怎麼做到實際會做中間有個反覆練習的環節,也就是苦功夫。學技能所遵循的原則是“做中得學”。
3.誤區三 單一追求速度
備戰雅思考試,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所謂的“速成”純屬無稽之談,在備考過程中要踏踏實實把基本功打紮實。備戰雅思考試沒有捷徑,只有方法的好壞。
4.誤區四 只重結果不重過程
應試教育是重結果,帶來的後果是整天做模擬題,找出打勾的規律。
這是教育的大敵。
質量和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習過程。
大家一定要遵照學習的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真學。
只要學習對路,好的結果自然會有。
5.誤區五 過度依賴老師
大家要仔細揣摩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這句話點出了學習的本質。
任何一種學習,歸根結底是在學生自身,而不是在老師。
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過度的依賴老師,自己要多花時間研究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
6.誤區六 缺乏系統性複習
現在市場上雅思考試備考的材料是鋪天蓋地。
在為考生們提供多種學習資料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良後果。
有些考生今天用這套教材、明天換另一套教材,使得學習失去了系統性。不是說我們不換教材,不好的教材,不適合的教材就是要換。
但也不能換個不停。
建議做法是選中一套市場上上好評率高的學習材料為主,其餘材料都作為補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