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豆哥的幸福生活

    我是建築師,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按照中國的設計規範。一般性建築的結構設計,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一些特殊的,極重要的建築結構設計的合理使用年限可以達到100年。平時我們設計院做的建築合理使用年限一般都是50年。目前在中國來說,這個問題顯得還不是那麼突出。現在往回數50年,是上世紀70年代,那個時候中國基本上沒有摩天大樓。中國現階段的摩天大樓呢,都是最近這二三十年建設的,結構合理使用年限是50年。這樣最少要再過二三十年這個問題才會變的比較突出。如果一個建築達到了結構設計合理使用年限之後怎麼辦?目前我們平時工作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這樣的建築,但不是高層。有些這樣的建築還在使用,沒人說不能用。但是如果採用一些結構性的改造的話,就不建議了。如果真想改造則要經過一些專門的評估機構。對結構的可靠性進行一下評估。評估之後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工作。往往會遇到一些古建築。也要對其進行一些維修、加固。哈爾濱的很多俄羅斯古建築就是這樣的例子。到那個時候,對於那些達到了結構合理使用年限的摩天大廈。經過專門的機構評估之後認為結構穩定性已經存在了巨大隱患。只能是採取炸掉的辦法了。但是,上述的這些話只是個人觀點,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再過二三十年科技一定會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到時候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也未可知。

  • 2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摩天大樓造價是多少,除非是金融作業,世人都感嘆!有誰知道是多少人的心血,不管你是平民百姓,皇孫貴族,只要從門前經過,必須留下賣路錢,還打出誘人的廣告牌,運氣好的,飛黃騰達,運氣差的是牢籠,永遠不翻身。大家以為摩天的建築群是給世人顯耀,背後有千絲萬縷危險,不是樓傾斜,是造價讓人吃不消,酒家,賓館,為什麼是封閉潮,只要是人們消費不起,房租,投下成本,在五年六載回收本錢。總之一句話,來摩天大樓的永遠逃不出冷宮。所以現在摩天大樓,是銀行的,控股,來者有來沒回,幾乎全是這座摩天大廈忠誠奴僕。

  • 3 # 裡建築事務所

    一般認為,摩天大樓的使用壽命是65年左右

    但在國內“超高層建築的集體性開發體現的主要是一些城市主政者的偏好,不少地方政府在摩天大樓建設上甚至存在攀比行為,盲目上馬。”

    而摩天大樓如果不是遇到外星人攻擊,大型自然災害,三五百年之內是不會成為危樓的,哪怕是需要拆除,也是和普通的房子一樣,一層一層慢慢從上往下拆,現在都有這樣的技術。

    既然說到這,就補充一些關於摩天大樓的內容吧。

    首先,摩天大樓會造成城市峽谷效應。城市峽谷效應是指高層建築尤其是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吸收和反射大量Sunny,使環境溫度高於其他地區的幾何效應。其次,摩天大樓會造成光汙染,誤導候鳥,使它們在夜間繼續飛行而精疲力竭,或意外撞上夜樓的霓虹燈,導致死亡,影響生物鏈。美國每年有數萬只鳥死亡。第三,地表不能承受地面沉降。近10年來,上海經濟騰飛期間建造的摩天大樓已淹沒上海地面,地面沉降日益嚴重,年平均沉降1.5釐米,影響了地鐵和高層建築的結構。如果不及時補救,上海將在半個世紀後成為“出海”。上海標誌性建築,近金茂大廈420米高,已下沉6.3釐米。然而,仍有計劃在上海建設“世界最高”的金融中心。

    事實上,許多歐洲國家已經掌握了摩天大樓的建造技術,但目前大部分新建築還沒有發展到高海拔,而是注重改善內部佈局,使其現代化和智慧化。例如,巴黎市中心的奧斯曼風格建築一直延續到今天。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隨著人口的增加,巴黎的城市建築空間必須擴大。當時建造了高209米的蒙帕納斯大樓。但當它建成後,人們發現整座城市的歷史被這座建築摧毀了。應人民的要求,巴黎於1977年頒佈了一項法令,規定該城市的新建築高度應限制在37米,歷史建築附近應限制在25米。因此,在今天的巴黎市中心,除了傳統的標誌性建築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聖心教堂、方尖碑和蒙帕納斯塔外,幾乎沒有高層建築。因此,巴黎保持了“藝術之都”的原貌,保持了古貌,整個城市都是一件藝術品,每年也獲得了巨大的旅遊經濟效益。

  • 4 # 文藝土建徐老師

    【瘋狂基建背後的一點思索】

    建築設計規範明確了各類建築的設計使用壽命,如下圖所示:

    如果是“摩天大樓”,比如上海金融中心,北京中國尊等等,姑且算作是標誌性建築吧,設計使用年限也就100年。

    其實在我讀書期間,我就想到過一個問題,我想到的不是做登峰造極的建築,或者危樓加固等等,我想的是如火如荼的大搞基建,修了那麼多住房、公路、橋樑等等,若干年後,當這些建築設施達到過超過使用壽命而不宜繼續使用時。大量拆除建渣如何處理?

    這個處理量是非常巨大的,可以用數以億計立方米來形容。

    成都龍泉驛有一個四川最大的垃圾填埋場,本來原計劃可以用五十年,但實際使用發現不可降解垃圾太多,整個垃圾填埋場容量極限可能提前二十年。

    至今,垃圾填埋場方圓數公里也有臭味,不宜居住,這個代價是巨大的。

    那今後龐大的建築廢渣呢?混凝土也很難降解,鋼筋也很不容易重複利用,怎麼辦?

    遺憾的是,十年過去了,當我多次關注此類高校或行業研究成果時,這方面在做深挖的人寥寥無幾。更多是在追求“高大上”的裝配式建築、海綿城市、地鐵上蓋TOD,都想著掙快錢。

    說句不好聽的,這叫“管殺不管埋”,這種價值觀和發展觀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現在亟須思考的實際應該是節能建築,可重複利用建築,建築廢渣迴圈處理技術等領域,而不是“短平快”趕時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哲學裡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