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櫻鈴莉
-
2 # 漢拿山l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無疑是人類災難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86年4月26日那個悲慘的早晨,讓無數人記住了核災難這個名詞。30多年過去了,當年深受事故影響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三華人民依然生活在核事故的陰影中。
有人煙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4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突然發生爆炸。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掀開了反應堆的外殼,致使8噸多強輻射物質洩漏,320萬人受到核輻射侵害,2294個居民點受到核汙染,800萬公頃土地成為放射性塵埃降落區。當年距核電站僅3公里的普里皮亞季,約5萬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仍是一座無人居住的“死城”。核電站周圍半徑30公里的地區被闢為隔離區,嚴格限制人員進入。
事故發生後,為防止核電站核心原料和放射性物質再次洩漏,政府對發生爆炸的4號機組用鋼筋混凝土掩體進行了封閉(俗稱“石棺”),並於2000年12月徹底關閉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20年後,生態學家們驚奇地發現“石棺”周圍的“死亡區”竟成了動植物的“天堂”。這裡生存著270多種鳥類,繁茂的植被為野豬、鹿等動物提供了棲身之所。
每年都有一些難捨故土的人自願回到隔離區生活。隔離區內現有500—800名居民,絕大多數是退休者。老人們居住的房子通了電,有的還安了電話,他們在隔離區裡種菜、飼養家禽、捕魚打獵,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損失慘重
世界衛生組織4月18日發表報告稱,近20年來受汙染地區已有約9335人死於核洩漏引發的癌症等疾病。但“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而死亡的人數是該數字的10倍。
據烏緊急情況部公佈的資料顯示,共有264萬烏克蘭人遭受核輻射侵害,10萬人失去家園。距離核電站7公里內的松樹、雲杉凋萎,1000公頃森林逐漸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區”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兒童甲狀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劇增加。
由於距離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只有幾公里,帶有放射形物質的粉塵大部分隨風落入白俄羅斯境內。白俄羅斯23%的領土受到汙染,大部分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輻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無法使用,400多個居民點成為無人區。
俄羅斯也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損失慘重。俄衛生防疫總醫師奧尼先科4月24日表示,俄大約有4300個城鎮和村莊坐落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遭受放射性汙染的區域,生活著超過150萬居民。
核陰影
雖然已過去30多年,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帶來的噩夢遠沒有結束。首先,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依然存在安全隱患,目前,“石棺”下還封存著約200噸核原料。近年來,“石棺”頂部發生傾斜,表面出現裂縫,甚至有崩塌的危險。更危險的是堅固的外殼擋不住地下水的滲透,反應堆內的核物質隨著地下水繼續汙染周圍地區,危及烏克蘭的飲用水源,因此這座“石棺”被俄媒體稱作“延時引爆的地雷”。
更可怕的是核事故給人們造成的心理陰影難以消除。“2006年4月的一天,一次猛烈的地震在恐怖的雷鳴聲中席捲烏克蘭的原野。切爾諾貝利的死區隨後迅速擴張,一時間,整個世界似乎都陷入了一種莫名的危機之中……”這是烏克蘭一家公司開發的最新遊戲《切爾諾貝利的陰影》中一段主題介紹。在那場核洩漏悲劇過去20年時,虛幻遊戲中的核危機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
如今,任何與核有關的話題仍會觸動烏克蘭民眾敏感的神經,需不需要發展核電,核電安全如何保障,核廢料如何處理等在烏社會引起廣泛爭議。為擺脫在核電領域對俄羅斯的依賴,去年底,烏政府決定與美國公司合作修建核廢料儲藏庫,結果引發很多民眾的恐慌。一位當地學者就曾對記者說,他很擔心興建核儲藏庫會增加烏克蘭的核汙染威脅。
在白俄羅斯受災嚴重的戈梅利州,父母紛紛把兒女送往明斯克上大學或中專,希望他們畢業後不要再回家鄉。白俄人甚至已到了談“核”色變的程度。鄰國立陶宛去年提出要在與白俄羅斯接壤的地方建造一個核廢料貯存場,結果引起白俄各界的強烈抗議。反對者認為“任何新的核事故都將使白俄羅斯走向毀滅”。在俄羅斯,談到切爾諾貝利時許多人都還心有餘悸。記者一位俄羅斯朋友感慨說:“核洩漏事故將深深刻在俄羅斯人記憶中,永遠無法抹去。”
走出陰影
30多年來,為早日走出切爾諾貝利的陰影,各受災國都做出了巨大努力。烏克蘭總統尤先科日前表示,烏20年內已投入150億美元用於救災工作。為防止反應堆內的核物質再次洩漏,烏計劃在“石棺”外表加蓋一座高100米、寬250米的掩體,工程將於2006年夏天開工。這座“新石棺”將保證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未來100年內不再發生核洩漏。2012年3月27日,烏克蘭前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宣佈,烏克蘭將在4月26日動工,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的4號核反應堆建造新“石棺”,新石棺將耗資9.35億歐元(約合78億元人民幣),大多數資金來自世界各國政府捐贈,烏克蘭提供的資金僅佔總數的6%。2014年8月2至4日,拱門(也就是媒體報道的“石棺”)下半段在地面組裝完畢後,被順利提升至33米高,這是應對核洩漏事故長期處理規劃新安全限制(NSC)的重要里程碑。拱門的第二部分包含大量鋼架構,必須在整個部分完工之前送至地面。烏克蘭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建造的新石棺擬使用100年。
白俄羅斯政府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核輻射監測網,在未受汙染的地區為動遷居民新建了239個配有完善生活設施的村莊。受嚴重汙染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劃為核生態自然保護區,不許人居住,只能開展核生態研究。曾參加當年核事故搶險工作的近12萬人享受特殊的醫療照顧。國家為因核輻射致殘者提供免費醫療和生活補貼。
三國反思
隨著200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週年紀念日臨近,一股“切爾諾貝利熱”在俄、烏、白俄三國興起。
2006年4月24日,為期3天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週年展望未來”國際學術大會在基輔國家大劇院開幕。聯合國、歐盟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開幕式上,烏總統尤先科表示烏克蘭將堅定不移地履行自己承擔的國際義務。大會開幕當天,烏一些環保組織在會場外舉行示威活動。人們高舉“記住切爾諾貝利”等標語,抗議政府決定在2030年前新建22個核電站機組以及在烏境內興建核廢料儲藏庫。4月26日,尤先科將親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及其衛星城斯拉烏季奇參加紀念活動。當晚9時,烏克蘭全國將舉行燭光悼念活動。
近來,在白俄羅斯的電視、報刊上常會看到關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給白造成嚴重後果的報道。4月19至21日,首都明斯克舉行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年———恢復和穩定發展受災地區的戰略”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4月19日,《切爾諾貝利的痛苦》攝影展在明斯克開展。21日,白首都電影院首映了紀錄片《切爾諾貝利十字架》。人們在用“痛苦”、“黑色”這樣的詞彙形容事故帶來的傷害。
莫斯科也舉辦了紀念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20週年的圖片展覽,吸引了眾多遊人前來參觀。俄最大電視臺之一“獨立臺”在24日晚黃金時間播出了紀念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專題紀錄片。俄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共青團真理報》在25日刊出了《切爾諾貝利:地獄後的20年》的專題紀念文章。俄總統普京25日還頒佈了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有功之臣的嘉獎令。
世界關注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不僅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成為“重災區”,帶有放射性物質的粉塵隨風還飄到了保加利亞、波蘭、德國……歐洲大部分地區沒能逃脫核汙染的威脅。因此,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不僅是烏、白俄、俄三國的災難,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災難。
事故發生後,人類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備受質疑,不少國家迫於輿論壓力關閉了本國的核電站,世界核能的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人們圍繞未來核能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25年後的今天,世界仍然處在核陰影的籠罩之中,北韓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危機……在這種背景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5週年紀念日的到來自然牽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200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專門在其網站上開闢了一個切爾諾貝利20週年紀念專題,透過大量文字、圖片和影片向人們講述事故原委、發出警示。4月14—24日,美聯社連續發表報道,通過歷史回顧、現狀介紹、記者親歷、問題與反思等多種形式對這一事件進行綜合分析。法新社、路透社、《紐約時報》等世界各大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各自以自己獨特的影響力向世界傳遞人們對安全開發利用核能的關注。
“對於世界上成百上千萬人來說,切爾諾貝利象徵著災難與毀滅、疑雲與爭議。”這句話也許能概括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
3 # EyeOpener
首先你家小強還是那個小強,核災並沒有像外界猜測的那樣讓蟑螂這個群體變異,既沒有閃著綠色熒光,也沒有體積膨脹。只有部分直接接觸放射物的蟑螂被燒斷了腿。
接下來就是人類了,如此大劑量的輻射一次性釋放,並沒有讓當地居民像電影主角一樣突然得道成仙。只有畸形悲劇和破碎人生,小朋友變形的雙眼噴不出鐳射光;怪異的四肢也無法上天入地,有的甚至先天缺失;並且爆發兒童精神疾病;最顯著的輻射後遺症就是嬰兒腦積水,即使事隔好幾年,依然不斷出現大頭娃娃以及全身畸形。受害兒童還要遭受無端的歧視,甚至得不到急需的醫療救治。
動物就沒那麼幸運了,多頭哺乳動物層出不窮。不過少了人類這一大天敵,野生物種數量指數級增長,Mustang和鹿群最為興盛。因此對人類最危險的地方,才是其它動物們最安全的棲息地。
人類的貪心到底會止步於何處?這個警鐘又能鳴到何時呢?
回覆列表
20年前,一個由100多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預計,因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所造成的巨大輻射傷害,有可能會導致4000人的死亡。的確,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的第一天,在事故現場的約1000名反應堆工作人員和應急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劑量的輻射當中。在1986-1987年間,有20多萬應急工作人員和恢復操作人員(蘇聯科學家、專業救援人員、蘇聯武裝力量官兵)在輻射環境中參與搶險救援。但截止到2005年,切爾諾貝利的犧牲者不足50名, 他們都是暴露於巨量輻射之下的一線救援人員,當中的很多人在事故發生數月後犧牲,最後一例死亡者在2004年停止了呼吸。
這也是除9名甲狀腺癌死亡兒童之外,切爾諾貝利事故所造成的全部死亡數字。
事故發生時造成的汙染事故產生了4000例甲狀腺癌病例,主要的受害者是兒童和青少年。而根據白俄羅斯的醫護經驗,這種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已經接近99%,生活質量也能夠得到保障。
新的數字在一份由切爾諾貝利論壇釋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摘要報告“切爾諾貝利的遺產:健康,環境和社會經濟影響”中提出。
摘要基於三卷600頁的報告,並結合了數百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和衛生專家的工作,評估了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事故在這20年內所產生的影響。 論壇由8個聯合國專門機構組成,包括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糧食和農業組織(FA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華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UN-OCHA ),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問題科學委員會(UNSCEAR)和世界銀行,以及白俄羅斯,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政府。
“這項最新研究的彙編可以幫助解決關於切爾諾貝利事故真正造成多少死亡,事故所造成的疾病和經濟影響等各種懸而未決的問題” 切爾諾貝利論壇主席和輻射效應(radiation effects)方面的權威專家,伯頓·貝內特(Burton Bennett)博士解釋道。“受事故影響最嚴重的三個國家的政府意識到,他們需要找到一個明確的前進方向,並且進展必須基於(事故所造成的?)對環境,健康和經濟後果的達成良好共識。以及國際社會的支援和一些好建議”
貝內特博士繼續介紹道:“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故,造成了重大的健康影響,尤其是數以千計的搶險工作人員在事故初期暴露在輻射當中,受到了很高的輻射劑量。還有許多人被甲狀腺癌所折磨。然而總的來說,我們沒有發現(事故)對周邊地區的人口產生深遠的負面健康影響,在一些‘禁區’,我們也沒有發現能夠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威脅的廣泛汙染。”
切爾諾貝利論壇釋出的報告旨在幫助受影響國家瞭解真實規模的事故後果,並建議白俄羅斯,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三國)政府應該解決因事故造成的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主要的研究結果
大量報告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發現:
大部分受汙染地區的應急工作人員和居民接受的輻射劑量相對較低,與自然環境的輻射水平相當。因此,沒有發現受影響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證據或可能性,也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的可以歸因於輻射因素的先天畸形的增加。
估計有500萬人目前住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因事故而受到放射性核素汙染的地區;其中約10萬人居住在政府當局過去分類為“嚴格控制”的地區。鑑於新的發現(一些地區輻射濃度降低至正常水平),現有的“禁區”定義需要重新審視和放寬。在蘇聯崩潰之後,緊接而至的貧困、高犯罪率、損害巨大的“生活方式”(例如酗酒、吸毒)、基礎醫療體系的崩潰和心理健康問題對於當地社群和居民的影響,威脅嚴重程度遠遠超過核輻射。報告將切爾諾貝利事故導致的精神健康問題標記為“事故造成的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並將這種有害的心理影響部分歸因於缺乏準確的資訊所導致。這些問題表現在:
消極的評估自我健康狀況
由於相信電視、報紙、廣播中關於切爾諾貝利誇大其詞的“恐怖傳說”和謠言,對輻射威脅的可怕渲染,使得“輻射區”的人們消極悲觀,陷入“核死亡宿命論”當中;他們缺乏對生活的信心,缺乏主動性和進取心,並過於依賴國家的援助。
“切爾諾貝利事故20年後,受影響地區的居民仍然缺乏他們所需要的最起碼的健康知識和關於生產與生活的知識技能。”
由蘇聯指定並準備著手實施的雄心勃勃的地區重建和社會福利專案。在蘇聯解體後,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輻射區分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獨立國家政權管轄)輻射條件(影響)的變化,針對性差和蘇聯解體後經濟困難帶來的資金短缺,需要重新制定計劃。
包裹住受損反應堆的“石棺”已經老化,形成了坍塌和放射性粉塵洩露的風險。
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場址周圍產生的大量高放射性廢物,需要按照現行的安全標準制定一個全面的處理計劃,可這個計劃卻尚未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