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15566580886

    拖延症說明他就沒把他所要做的事情,放到心上當成一回事。對所有的事情都不感興趣,這也是一種心理的疾病,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這種就需要外界的力量才能幫助他,首先幹任何形式都要限制他的時間,並且要有一定的懲罰機制。做得好了有獎勵,做得慢了有懲罰。當時間長了,再加上一些心理的疏導,責任的講解以後有責任心了,他自然而然的就會脫離這種拖延的行為。

  • 2 # 芳芳的心理學世界

    你好,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裡,將拖延這個現象做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分析。它指出“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並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

    拖延,意味著不想做,抗拒,對抗。知道了它的本質,我們就可以有一些辦法來治癒拖延症。

    1、反其道而行之

    拖延、遲到的人,他的本質是對抗。所以,只要讓他有對抗的感覺,就可以滿足他內在的需求。

    比如,小偉(總是遲到的人)有一次去參加培訓,在課上,他和老師說了自己總是遲到的困擾。聽完以後,老師對他說:“我們允許你遲到。請你下午以及接下去的每一堂課,都一定要遲到30分鐘。”

    這下小偉都懵了。竟然遲到是被允許的?!他的反抗慣性讓他一定不能聽老師的啊!於是,下午開始,他早早就在教室門口等了。而且比其他同學都早了十幾分鍾。

    所以,如果你觀察到別人或者自己就是為了抵抗什麼而拖延、遲到,那你就設定一個方向,這個方向跟真正要去的方向是相反的。那麼,為了抵抗命令,他們可能就會到那個真正的方向。

    2、嘗試聽從自己的內心,嘗試拒絕別人

    拖延其實是一種消極抵抗的方式。也許是因為小時候很難拒絕別人,所以總是強迫自己去聽從別人的話,做很多事情。久而久之,就算是長大了,也一如既往地不會拒絕別人。慢慢地,也忘了聽從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了。有時候自己也會對自己有很多要求,明明不想做,也不會拒絕了。

    但是不拒絕並不代表心甘情願。我們總會用一些方式來消極抵抗。比如拖延、遲到。

    那麼,從一點一滴的地方開始,嘗試聽從自己的內心,嘗試拒絕別人。

    如果今天別人的要求是自己真的不想做的,可以試著捍衛自己的內心,去拒絕他。當然,因為很少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去拒絕別人,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

    但是,可以有意識地去試試。如果真的很害怕,就從很小的事情開始。

    比如,你出了一趟國,被一些人發現了。於是他們找你代購。這個對你來說,也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你就可以從最不相關的人開始,嘗試去拒絕。

    當你開始拒絕別人的時候,你會慢慢感受到內心的力量。同時,你也能感受到去尊重自己的內心,其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就這樣,一點一滴的事情開始,慢慢練習。到最後,你會越來越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也越來越願意尊重自己。

    當有一天你發現沒有人強迫你的時候,你的反抗也就無從而來了。

    3、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我們觀察一個孩子,叫他寫作業總是百般拖延,但是說要帶他去一個他喜歡的地方,他可能會興奮地一直催促我們,希望可以早點去。

    所以,所謂的拖延、遲到,也許是因為我們真的在做一件我們並不是很想做的事情。如果生活中一直是這樣的狀態,也許我們真的可以停下來,好好地看看自己:我是不是一直在過著我不想過的生活?

    然後再問問自己: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我是非常有激情的,非常迅速的,一刻都不想拖延的?或者,我是很享受的,並沒有拖延這樣的評判。

    去找到這樣的事情。

    也許,這就是真正讓你享受、喜悅的事情,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

    當我們聽從內在的召喚,去順應它,實現它,我們也就無從對抗,也就無所謂拖延。

    也許,我們沒辦法一下子找到讓自己特別明確喜歡的事情,那就從喜歡的小事開始。

    攝影、寫作、看電影、畫畫、或者去喜歡的地方走走……這些內心真正喜歡的事情,當我們做起來時,是享受的,甚至時間都是消失的。哪裡還有什麼拖延、遲到的概念。

    所以,我個人覺得拖延症是可以被治癒的。

  • 3 # 賽客心理研究院

    行為干預的方法涉及合理安排任務、明確任務目標以及增加外部獎勵等幾個方面。行為干預不一定能“治癒”“拖延症”,但可以有效減少拖延行為。如果你是一名慢性拖延者,不妨嘗試採取以下措施。

    慢性拖延者往往在任務沒開始時最為焦慮。但只要你能強迫自己開始任務,焦慮情緒就能大為緩解。如果你有一篇論文要寫,你可以先建立一個帶標題的文件,記下一些關於這個主題的想法。這樣的行為對任務進度似乎沒什麼貢獻,但卻有助於減少拖延。

    可以透過強制手段阻隔外界的誘惑(如關閉手機),從而去除造成拖延行為的客觀條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這恰恰是慢性拖延者所缺乏的。實際上,對於很多慢性拖延者來說,“改變自己的拖延習慣”這一任務本身就是焦慮之源,因此他們總是把它一拖再拖。

    心理學家認為,對“拖延症”最好的個人補救措施是自我原諒和自我同情。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科學家追蹤了一些大學生在多次課堂測驗中的表現後發現:當學生因為拖延複習而考得不好時,如果他們能原諒自己的拖延行為,那麼在下次備考時就不容易再拖延。另一項研究發現,拖延者往往具有較低的自我同情心。而自我同情有助於增強自我改善的動力、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拖延症”是一種自我傷害,如果慢性拖延者不學會善待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痊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古仙尊怎麼修煉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