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日,索尼在日本釋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光碟播放器CDP-101,揭開了數字音訊革命的序幕。它昭示了一種新的音訊媒介的“黎明”,這種媒介承諾向習慣了黑膠唱片那種嘶嘶噼噼聲的一代消費者交付一種如水晶般透明清澈的音樂體驗。
在上市以後的頭一個十年裡,光碟機對許多消費者而言都代表著一種可以觸控到的、連線現實與未來的紐帶。它將鐳射和數字電腦這兩種當時的尖端技術結合在一起,變成了一種相對來說不那麼貴的消費者產品,其功能僅僅在十年以前都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然後,光碟出現了,這種產品在微小的凹點中儲存音訊,然後由播放器用反射鐳射來進行讀取。雖然之前曾有過光學影碟,但CD才真正成為了鐳射在大眾市場上進行應用的重大突破點。就這種音訊格式所取得的令人震驚的成功而言,CD代表著對鐳射的“最終辯護”——無論作為一種發明,還是作為一種商業化的產品來說都是如此。
在1972年,飛利浦向新聞界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家庭音訊媒介,也就是光學影碟。這種技術被飛利浦稱為“Video Long Play”(VLP),是在飛利浦經過多年研究後開發出來的,目標是將其作為一種把家庭影片引入大眾市場的方式。VLP影碟看起來就像是一種體型較大的CD,但需要在大得多的光碟中儲存音訊和影片內容,而且使用的是一種模擬格式(這種技術隨後被稱為“鐳射視盤”)。
在1979年3月8日,飛利浦在荷蘭召開了一次新聞釋出會。在這次釋出會上,新聞記者首次體驗了數字音樂。飛利浦的這種新產品得到了熱烈的迴應,但這家公司能感覺到亞洲電子行業巨頭正虎視眈眈。在幾年以前,多家日本電子公司都已經展示了自己的數字音訊光碟原型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整個音訊電子行業都在爭相研究新技術,目的是開發出體積更小的CD播放器,使其尺寸能符合hi-fi機箱的要求。索尼碰巧首先發布了自己的能滿足這種要求的CD播放器;在當時,短短六個月時間裡就出現了10種各有不同的CD播放器。
電子行業在不久以後就發現了CD的潛力,明白這種產品不只是能作為一種音樂的搭載工具。電子公司開始將其用於靜止影片影象(CD+G)、模擬影片/數字音訊混合(CD Video)、純數字影片(Video CD)、互動元素(CD-i)、照片儲存(Photo CD)等許多領域。
在音訊光碟首次問世的時候,消費者媒體自然而然地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發明,那就是可作為體積很小的、耐用性強的無噪聲音訊媒介。電腦工程師也同樣在關注這項技術,注意到一張4.7英寸(約合12釐米)的光碟能儲存令人驚愕的63億位元組的資訊。
有六家電腦媒體公司幾乎是在馬上就展開了一場競爭,目的是重新定義CD的用途,將其作為用於電腦軟體的一種媒介。由這六家電腦媒體公司所創造的與消費者緊密聯絡的CD光碟機原型最早在1983年底就已經出現,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984年。索尼和飛利浦認識到,一場可能發生的子格式“大戰”正在醞釀中,因此兩家公司決定創造一種官方的標準,它們將這種標準稱作CD-ROM(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的縮寫,即只讀光碟驅動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CD-ROM的地位已經被DVD-ROM以及其他的光學技術所取代,其人氣度也已經漸漸衰退。但是,真正“殺死”CD-ROM作為最流行的軟體交付方法的發明並非DVD-ROM或其他技術,而是網際網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正在逐漸“殺死”音訊CD的同樣也正是網際網路。
1982年10月1日,索尼在日本釋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光碟播放器CDP-101,揭開了數字音訊革命的序幕。它昭示了一種新的音訊媒介的“黎明”,這種媒介承諾向習慣了黑膠唱片那種嘶嘶噼噼聲的一代消費者交付一種如水晶般透明清澈的音樂體驗。
在上市以後的頭一個十年裡,光碟機對許多消費者而言都代表著一種可以觸控到的、連線現實與未來的紐帶。它將鐳射和數字電腦這兩種當時的尖端技術結合在一起,變成了一種相對來說不那麼貴的消費者產品,其功能僅僅在十年以前都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然後,光碟出現了,這種產品在微小的凹點中儲存音訊,然後由播放器用反射鐳射來進行讀取。雖然之前曾有過光學影碟,但CD才真正成為了鐳射在大眾市場上進行應用的重大突破點。就這種音訊格式所取得的令人震驚的成功而言,CD代表著對鐳射的“最終辯護”——無論作為一種發明,還是作為一種商業化的產品來說都是如此。
在1972年,飛利浦向新聞界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家庭音訊媒介,也就是光學影碟。這種技術被飛利浦稱為“Video Long Play”(VLP),是在飛利浦經過多年研究後開發出來的,目標是將其作為一種把家庭影片引入大眾市場的方式。VLP影碟看起來就像是一種體型較大的CD,但需要在大得多的光碟中儲存音訊和影片內容,而且使用的是一種模擬格式(這種技術隨後被稱為“鐳射視盤”)。
在1979年3月8日,飛利浦在荷蘭召開了一次新聞釋出會。在這次釋出會上,新聞記者首次體驗了數字音樂。飛利浦的這種新產品得到了熱烈的迴應,但這家公司能感覺到亞洲電子行業巨頭正虎視眈眈。在幾年以前,多家日本電子公司都已經展示了自己的數字音訊光碟原型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整個音訊電子行業都在爭相研究新技術,目的是開發出體積更小的CD播放器,使其尺寸能符合hi-fi機箱的要求。索尼碰巧首先發布了自己的能滿足這種要求的CD播放器;在當時,短短六個月時間裡就出現了10種各有不同的CD播放器。
電子行業在不久以後就發現了CD的潛力,明白這種產品不只是能作為一種音樂的搭載工具。電子公司開始將其用於靜止影片影象(CD+G)、模擬影片/數字音訊混合(CD Video)、純數字影片(Video CD)、互動元素(CD-i)、照片儲存(Photo CD)等許多領域。
在音訊光碟首次問世的時候,消費者媒體自然而然地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發明,那就是可作為體積很小的、耐用性強的無噪聲音訊媒介。電腦工程師也同樣在關注這項技術,注意到一張4.7英寸(約合12釐米)的光碟能儲存令人驚愕的63億位元組的資訊。
有六家電腦媒體公司幾乎是在馬上就展開了一場競爭,目的是重新定義CD的用途,將其作為用於電腦軟體的一種媒介。由這六家電腦媒體公司所創造的與消費者緊密聯絡的CD光碟機原型最早在1983年底就已經出現,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1984年。索尼和飛利浦認識到,一場可能發生的子格式“大戰”正在醞釀中,因此兩家公司決定創造一種官方的標準,它們將這種標準稱作CD-ROM(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的縮寫,即只讀光碟驅動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CD-ROM的地位已經被DVD-ROM以及其他的光學技術所取代,其人氣度也已經漸漸衰退。但是,真正“殺死”CD-ROM作為最流行的軟體交付方法的發明並非DVD-ROM或其他技術,而是網際網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在正在逐漸“殺死”音訊CD的同樣也正是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