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秦趙共祖這沒問題。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古代區分姓氏這也沒問題,姓表血緣,氏表封地,表分支。但這個從春秋戰國開始,就逐漸模糊了界限。特別是戰國時期。很多地方都不區分了。

    再看看上面史記的原文,人家趙國使用趙姓是正常的,最正宗。秦使用就有些牽強了。何況戰國時期,姓氏沒有了區別。秦國幹嘛要跟趙國湊熱鬧。

    其實,稱呼秦始皇為嬴政、趙政、秦政都可以。只不過為了區分趙國,後世(恐怕連秦始皇自己也同意)稱呼嬴政,而不願意跟趙國扯上關係

  • 2 # 大福讀史

    秦趙同源這個問題,歷史很久遠!

    首先,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到商朝。

    其次,就是從商朝時代一直到秦趙受封得姓。

    上古時代有三皇五帝,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五帝是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

    很顯然,掐尾去頭來看,黃帝都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的確,赫赫八百年大周朝和戰國六雄(齊國為炎帝后裔)都是黃帝的後裔。而五帝中的第二位顓頊則是黃帝的孫子,他也是秦趙的共同的老祖宗。

    當然,顓頊這個老祖宗對於秦趙來說,相對於下面要說的這個人還是遠了點,他就是和大禹兒子爭天下的伯益。

    本來伯益的老爹皋陶是大禹的鐵板繼承人,可是皋陶早死。於是,深得大禹信賴的伯益變成了繼承人的首選人物。伯益對於農業以及畜牧業很是精通,對於生活艱難的古人來說,伯益有這兩個手藝完全能當得起繼承人這個名號,而且有名又有實!可是,憑藉老爹治水的功勞,大禹的兒子啟卻不按常理出牌,破壞了禪讓制,繼承了大位。作為東夷族的首領,手中有人又有權的伯益率族人找到啟狠狠地幹了一仗,可是沒打過!伯益也戰死了!他的兒子大廉和若木開始了亡命天涯!

    轉眼間到了夏朝末年,商朝開始崛起,大廉和若木的後人都投了這支潛力股,為商朝帝王擔任馬車司機,開始華麗轉身!

    鳴條之戰後,商朝取代夏朝,一統天下。最有名的伯益後人飛廉開始嶄露頭角,他服侍的物件則是商紂王。

    飛廉的一個兒子季勝重孫子造父,擅長訓馬和駕車,深得周天子的喜愛。後來為周穆王駕車火速回京平叛有功被封賜於霍太山(霍山,今山西霍州東南)的趙城。從此,趙氏一族有了自己的姓氏。

    對比同宗而言,秦人一族可謂是歷經坎坷。

    他的一個兒子惡來因為力大無窮,這一點和紂王臭味相投,被紂王重用!最後竟然為了商朝天下在牧野之戰中奮戰而死。

    而惡來就是秦朝的祖先,為了懲罰惡來一族,周朝把他們發配的遠遠地。

    傳到惡來的後代大駱時,他跑到渭水上游的隴西高原,找到一個養馬的好地方建城,名為西犬丘。到了大駱的兒子非子時,因為高超的養馬才能,非子得到了周孝王的賞識,周孝王拋開往日成見,請非子幫周朝養馬。而非子的養馬之地就是今天渭河與千河交匯的寶雞地區,古稱汧渭之濱。

    但是非子是庶子,按照制度沒有繼承大駱衣缽的資格!無奈周天子很是喜歡非子,在承認大駱嫡子繼承大駱封地的同時,額外封了非子一塊地,名為秦邑。自此,秦人老祖非子以秦為姓,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3 # 林屋公子

    稱呼不同是後人的誤解,具體來說秦王應該稱為秦(王)XX,而趙王應該稱為趙(王)XX。但是西漢以後姓氏合流,所以後人誤認為周代的姓名也可以連用,所以就弄出不倫不類的嬴政等等;同時趙王的稱呼又繼承了春秋晉國趙氏的形式,所以依然叫趙雍等等。其實我們看《史記》就知道,只有秦(王)政和趙政的說法,根本不存在什麼嬴政。嬴是姓,代表他們的血緣出身;秦、趙這些是氏,代表不同分支宗族。

    大概是商末周初的時候,秦趙開始分家。當時商紂有個大臣飛廉,飛廉和兒子惡來助紂為虐,為周人所殺。惡來的後人非子因為幫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秦地,是為秦氏。惡來還有個弟弟季勝,季勝的後人造父因為幫周穆王駕車有功,被封趙地,是為趙氏。這就是秦氏和趙氏的由來,同時也可以看出秦王應該是秦氏而非趙氏。至於秦始皇本人趙氏,應該是和他出生在趙國一度從母氏有關,回秦國之後仍因以秦為氏。

  • 4 # 君山話史

    在先秦,姓與氏是不同的。男子的稱呼是不用姓而用氏,比如說“嬴政”這樣的叫法,在先秦是沒有的。秦漢之後,姓與氏逐漸合為一體,於是後人就錯誤地稱“嬴政”,其實我們翻翻先秦古籍,是不存在這樣的叫法。

    在史記裡,“嬴政”的氏是“趙”氏,因為他是生於趙國,以趙為氏,所以叫“趙政”是對的。但是,在他繼位當上國君後,就不能叫“趙政”了,也不能叫“嬴政”,而是叫“秦王政”或者叫“秦政”。

    在先秦姓氏學裡, 有一個原則,叫做“國君無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國君既不用姓,也不用氏,而用國名,所以在歷史書裡,是叫“秦王政”,而不是“秦王嬴政”,或者“秦王趙政”。

    趙國的情況與秦國有所不同。

    趙與秦其實同屬嬴姓,但我們沒看到趙國哪個人名字前面冠一個“嬴”字。比如趙武靈王,他的名字是雍,我們叫他“趙雍”,這個稱呼是對的,但是大家要明白一點,這裡的“趙”是指國名,而不是指氏。因為趙氏與趙國,都是“趙”字,但是如果它不是叫趙國呢?比如說它的國名是“漢”,那麼這個時候,就不能稱呼他為“趙雍”,而應該 叫“漢雍”或是“漢王雍”。因為國君無氏,不稱氏而稱國。

    先秦的姓氏學是非常複雜的,大家一定要記得這個原則: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控力很差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