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昏史話

    因為災情發生後,傳教士先從山東開始賑災,因防夷之心在此時的社會階段是主流,傳教士們賑濟活動的出現,全面轉移了災區、非災區士紳們的矛盾指向,他們取代了朝廷,成為了士紳們眼中的“頭號敵人”。失去了士紳參與的農民暴動,缺乏底層資源整合能力,也無力提出合理的利益訴求,而慘絕人寰的大災自然而然因為矛盾的不統一不積聚,就如星星之火,慢慢熄滅。

  • 2 # 櫟來玥好

    一是,開放山海關,許可流民闖關東。

    二是,廢除明朝海禁,許可流民下南洋。

    三是,沒有明朝的嚴苛賦稅。農民和富戶尚有陳糧。

    四是,沒有明朝東林黨豪強的土地兼併。

    五是,以工代賑,流民當兵戍邊,當雜役修黃河

  • 3 # 謝金澎

    丁戊奇荒起於光緒元年(1875年),這是一場被清廷官員稱之為“千古奇災,鐵石心腸亦當淚下”的大饑荒:從1876年到1879午,整整持續四年;囊括山西、河南、陝西、直隸、山東五省,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川北。上億人受災,至少1千萬人餓死。

    尤以1877、1878年為最為慘烈,因為這兩年的干支紀年分別為丁丑、戊寅,故而史稱“丁戊奇荒”。這場由旱災引起了蝗災,夏秋之交又逢水災導致的糧食欠守引起的嚴重饑荒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廣袤災區。

    據《申報》載,由於旱災,山東各地災民紛紛逃荒、鬧荒或祈雨。但祈雨無濟於事.各處“飢黎鬻妻賣子流離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狀”(1876年12月11日 《申報》)。“乏食貧民,所在多有”,僅開封一地,靠賑災粥廠就食的災民即達7萬餘人。

    旱災三年後,老百姓餓的吃觀音土,把石子磨成細粉和麵食,更嚴峻的是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公開賣人肉者,比比皆是。甚至把活著的老人和小孩殺了充飢。這場有清二百多年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大災,已經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饑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佔當時全華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饑荒和瘟疫的人數,達到一千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清代末年這場特大旱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大劫難!當年清朝官員提起這場旱災,稱其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餘年未見之慘悽,未聞之悲痛”。讓財政本就艱難的清政府捉襟見肘、疲於奔命。

    這麼嚴重的大災,雖然有零星的暴動發生,卻從來都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饑民起義,可以說是一場奇蹟。災難後期,出現了饑民街頭劫掠,捨命不悔、悍不畏死的極端情況,甚至出現500人一個團伙,搶村劫寨吃大戶的現象,到處都是星星之火,一碰就著,卻並沒有出現明末那樣的大規模的起義動亂。

    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自1870年以後,中國出現的洋務運動,導致的資本主義萌芽,改變了國內的思想,社會風氣為之開放。民間團體在賑災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江南富戶、企業家主動到北方賑災,捐錢捐物,這讓財政極度困難的清政府減少了很大一部分壓力;

    二、清政府從太后、皇上到李鴻章、軍機處都深知形勢的危急,全面動員起來,不惜血本地加大各地的賑災力度,全力控制災民。開設粥廠,救死、防流;

    三、不但地處災區的地方要開設粥廠賑災,嚴防死守。連遠離災區的江南,也到處是“粥廠”。數百萬災民擁進錦繡江南,地方官紳們竭盡全力,層層堵截,“就地留養”。不使災民走投無路而四處流竄,發生暴動;

    四、外國教會也在這場災難中發揮了一定的救濟作用,不過據記錄,大約相當於整場救災運動這個桶裡的一滴水;

    五、李鴻章在這場救災運動中從“裱糊匠”轉變為了“救火隊長”,除了嚴令全國全力賑災外,更是對在災難中發生的暴力事件進行嚴酷鎮壓,保持了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左宗棠在西北更是對災民嚴防死守,血腥鎮壓,這也擠壓了災民發生大規模起義的空間。

    總之,這場災難極大考驗了人性和大清的執政能力。總體來講,清政府上下一心的高度重視,社會風氣開放後民間力量的積極作為是這場大災沒有演變成大動亂主要原因。

  • 4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一個朝代末期的大饑荒往往會引發大動亂,不是因為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幾乎年年都有,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王朝的控制力和公信度已經沒辦法和這個朝代的強盛時期比了。

    但是清末情況就不一樣了,雖然清末是一個遭受國外列強侵略的一個屈辱年代,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朝的國力在當時是遠朝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的。

    雖然這次旱災幾乎波及整個北方,但是以清朝當時的國力來說,做到防流問題不大,再加上當時眾多民間力量和西方傳教士的賑濟,居然真的將災民穩住了。

    當然,還是有數不勝數的老百姓因吃不上飯餓死,有不少人組成暴力團伙四處搶糧食,易子而食的人間慘劇也時常發生,不過相比以往,已經是好很多了。

    旱災爆發後,全國各地官府紛紛設立粥廠以截留災民,就連遠離災區的江南地區也是開了不計其數的粥廠。三年大災,光江蘇各地就截留了上百萬災民。

    為了防止災民流竄,清政府規定寒冬一過就立刻給災民發放種子和路費,讓災民返鄉耕地,但是誰也沒想到災害長達三年之久,災民們種地沒收成,只能再度逃亡,清政府撐不住了,隨即發動各地鄉紳幫助賑災,尤其是南方那些既是大地主又是輕工業巨頭的民間富豪們,在賑濟災民一事上出了大力。

    不僅如此,還有西方眾多組織也投入到了賑災的過程中。

    在多方努力下丁戊奇荒雖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終究沒有釀成民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有仇必報”的詞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