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手拍記錄
-
2 # 小義老師扯歷史
光緒皇帝是個悲劇人物,晚清朝廷經歷多次對外戰爭失敗和十幾年太平天國,朝廷威信掃地,高度中央集權的大清王朝風光不再,封疆大吏中漢人越來越多,地方官權力越來越大逐漸進化到類似諸侯軍閥。
光緒帝維新有兩個硬傷,一個是制度不合時宜,短時間內大量釋出新政新令,讓人目不暇接,且與舊制差別很大,根本不考慮過渡期和社會承受度。二是團隊不靠譜,光緒從未想搞掉慈禧,光緒已經親政,雖然慈禧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但是日常政務慈禧基本不再幹預。維新派過激政策和過激行為引起朝野官員普遍擔憂,向慈禧打小報告,維新派擔心對自己不利,在外謊稱慈禧要廢掉光緒,私自組織力量計劃圍剿慈禧,私自聯絡袁世凱,完全把光緒矇在鼓裡,最終致使慈禧被迫軟禁光緒重掌政權。
從此慈禧內心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很有耐心的給光緒下慢性毒,最終致使光緒長期慢性中毒而死。
從光緒自身來看,成長過程中沒有父母,跟著高高在上的姨媽一起長大,喊姨媽親爸爸,身邊圍著一群太監宮女,性格固執而偏激,縱有江山圖強之志,怎奈自己能力有限性格缺陷,成為類似崇禎一樣的帝王結局。
-
3 # 喜怒無償
光緒皇帝實力太差,當皇帝無皇權。手裡無可調配的軍隊。雖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這些人左右行走變法。依然逃不掉失敗的厄運。歸根結底是力量弱小鬥不過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而大清朝的滅亡是註定的,外部列強們虎視眈眈,一塊肥肉如何下口,內部清政府腐敗落後,已淪為我為魚肉,人為刀俎之勢。光緒想改變,想軟禁慈禧。想依靠幾個文人變法成功,把所有的寶都壓在袁世凱身上。顯然是錯誤的。只能輪為犧牲品。暴斃而亡。被慈禧剷除。再換一個聽話的小孩繼續當垂簾聽政的老佛爺。
光緒皇帝18歲親政後,也想有一番作為。不想再被控制。這是肯定的。尤其是他親政後經歷了甲午戰爭的失利,中日不平等馬關條約的簽訂。考慮到自己的未來內心能沒有想法。直到德華人進入膠州灣要求割地賠款。康有為再次上書時,光緒感覺在不動一動就更完蛋了。就採納了康有為的意見變法維新。想一想也對,與其這樣受慈禧太后的鉗制不能為帝,不如把慈禧搬倒,好好品嚐一下當皇帝的滋味。
可惜呀,光緒賭錯了人。袁世凱。這個投機主義者,光緒帝真的相信了他。最後的結局也很可悲。光緒被出賣,自己也被徹底囚禁。直至死亡。
慈禧作為清朝末期最大福利發放人,光緒還是幼稚了。歷史上兵變都要有自己的衛隊,有武裝心腹大臣。很顯然,袁世凱不是,他只是個做買賣的。誰對他有利益他和誰走得近。光緒帝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清朝。清朝走向滅亡不是他能拯救的,也許只有咸豐皇帝不選慈禧為妃,歷史的程序或者改變。這也是無稽之談。歷史不會倒退,清朝也必定滅亡。社會選擇的結果。說小了清朝末期腐朽落後難以為繼。說大點民心相背新朝呼之欲出。
至於丁戊奇荒是1877年至1878年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特大旱災饑荒。也就是光緒元年到光緒四年之間的特大旱災饑荒。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所以叫丁戊奇荒。這場旱災持續時間長,地域廣。餓殍千里,孤魂遍地。景象十分慘烈。
回覆列表
客觀的來說,光緒帝的維新就是個半吊子工程,所用之人難堪大任,缺乏政治智慧。比如康有為,這個人私心太重,手段偏激。而譚嗣同空有一番報復和血性,太過理想主義。
翻開當時的很多史料,慈禧並不反對維新,而且多有關照,這從當時的眾多朝廷大員紛紛給維新辦報捐款就能看出來,比如李鴻章和左宗棠等。這些都和慈溪的支援是離不開的。但是,慈禧和這些保守派,也是有權力的界限的,就是自身權力不容染指。可是維新派這些人,當然也包括光緒帝,都把搞掉慈禧和一干老臣當做維新頭等大事,這是何等的政治弱智。遙想當年秦孝公和商鞅變法,雖涉及貴族利益,但是對甘龍、杜摯等貴族裡舉足輕重的保守派也是一再忍讓,已換取貴族高層取對變法的支援。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天皇也是給九大元老非常豐厚的經濟利益才換取這些人對明治維新的支援。
可見光緒等人的百日維新嚴重的缺乏這種“高層穩定,才是變法前提”的政治智慧,綱領雖好,卻難以結合當時政治現狀,也就給百日維新失敗埋下了失敗的隱患。慈溪和一干老臣雖是腐朽,但是卻代表著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兒子反老子”確實讓當時的社會難以接受。從袁世凱的搖擺不定到最後向榮錄通風報信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光緒帝的百日維新也就難以成功了。令人作嘔的是,康有為確打著“保皇”的旗號,周遊列國,招搖過市,聚斂錢財,好好的消費著“光緒帝”,不知道當時已被幽禁的光緒帝作何感想!
至於丁戊奇荒,是中國華北地區發生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間的一場罕見的特大旱災饑荒。1877年為丁丑年,1878年為戊寅年,因此史稱“丁戊奇荒”。
這個時期正是小冰河時期,氣候的變化,讓清朝本來就落後的農業生產更難以為繼。加上連年的戰亂,清政府的治理能力的嚴重滑坡,政府無力組織民眾抵禦大面積的災荒,導致了餓死的人達到了千萬級。但是清朝政府和當時的有識之士也不是一無是處。當時是清政府嚴令各地方督撫加大賑災力度,防止“死人”和“流民”,同時由於南方經濟尚好,各方名士也也是積極加入了賑災的行列,還有一點就是當時的西方教會也小範圍參與了賑災,在山東做的還是不錯,但在河南卻受到了饑民的反對。
可以說,丁戊奇荒是清末的自然、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複雜的因素匯在一起導致了中華民族的大災難。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深深的銘記這段歷史,珍惜當下的生活,懷惴一顆感恩的心,努力的為美好生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