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09817096908

    四聲中陰平陽平就是指不同的聲調,而聲調產生的前提條件就是每個聲母都分清濁,這是近現代漢語語音學至今不清楚的地方。

    概括的說,漢字音系/漢語通語音系只有四聲:平上去入,其標準音值當推卞洛所在的中原核心地區,直到北宋,那裡的語音仍與古音很接近。元以後的陰陽上去,是以帶北方口音的通語為正韻的結果,以陽平取代了入聲的發音地位。八調是方言口音,是方言地區說通語時發音不準所衍生出來的聲調,“四聲再分陰陽成為八調"只是一個理論假設,不見得成立。

    漢語通語的聲母有三個維度:聲母系列(所謂七音,以發音部位與發音方式區分)、清濁(高低音)、輕重(發音時呼吸用氣的輕重)。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每一個聲母都是清濁兩分的,近現代按照振動不振動聲帶分清濁是錯誤的,是錯誤套用了西語的子音分類。

    清濁是華夏古典音樂的專業術語:清指高一律,濁指低一律,一律可以理解為半個音高。這樣一對清濁音就是一對高低音,是三度音程的關係,也就是互相之間的音高差距為一個完整音高,如同2(ray)和3(me)之間的差距。

    聲調產生的原理是:用呼吸的輕重去調製高低音,高音對應清,低音對應濁,組合後產生四種狀態——清輕/平聲、清重/上聲、濁重/去聲、濁輕/入聲。所謂高低音,就是透過控制喉部肌肉使得聲帶以高音、低音兩種方式起振,跟唱歌是一個道理,但音高調節範圍比唱歌小得多,只需要上下一個標準音高的範圍。普通話的聲調語譜研究也證實這一點:陰平、上聲基頻較高(清)、在300hz左右,陽平、去聲較低(濁)、在240hz左右。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印歐語系是沒有聲調的概念與實踐的,他們對子音的分類是“voiceless、voiced”,也就是振動不振動聲帶,是近現代引入西語語言學的人沒有理解傳統音韻學”清濁”的內涵,錯譯之下,產生了後續一系列的混淆。換句話說,此”濁”非彼”濁”。聲調伴隨著整個音節,近現代將之歸於韻母的屬性是錯的。語言的發音原理符合自然界的樂音產生原理:聲起振、韻耦合並放大、濾波與美化。人體的發音系統與笛子相仿:呼吸如吹、聲帶如笛膜,按孔變換如換韻;呼吸與聲帶起振,整個咽腔、口腔等進行耦合放大與濾波美化。一個音節自始至終,聲、韻始終是互動作用的,聲帶的振動控制始終引領著整個音節的聲調變化,現代的人體微觀語音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回到主題,有知友列出證據,唐朝時的文獻辨音、詩詞用字,已經體現出近古乃至現代漢語”平分陰陽”的特徵。那麼照此推理,是不是更古的時候漢語應該是”四聲八調”的音系結構呢?換句話說,其餘的三聲也應該分陰陽(清濁),是不是這樣能更好的解釋方言的聲調現象?可以將方言的聲調現象盡數納入一個比較對稱的音系結構?

    不是這樣的。首先,各方言聲調的實際音值與漢語調值沒有整齊的對應規律,五花八門。其次,仔細分析各方言的聲母音素,和漢字音系/漢語通語聲母差異明顯,這直接影響到聲調。

    我們從實踐中知道,方言地區學說通語具體字詞發音的時候,是從方言現成的聲調中選擇最接近通語的聲調,完全憑聽感,這跟用近現代的儀器測量、以劃分五級的方法來定量的波形、趨勢的差異是巨大的。換句話說,現代測量的波形不見得比聽感更科學,因為這只是區域性引數、與聲調的關係還在探索研究之中,而人耳聽感是綜合了各方面的因素,是最好的“儀器”。

    方言聲調尤其南方方言聲調之所以遠多於四聲,關鍵在於發音用氣、聲母音素的巨大差異。以吳語為例,吳語塞音、塞擦音、擦音有所謂“振動聲帶的全濁聲母”,這是漢字音系裡面沒有的音素,這些“全濁聲母”的聲調值和對應的“清聲母"調值是不一樣的,這就打亂了聲調的整齊局面,多出來了很多聲調。不僅如此,以漢字音系衡量,吳語、粵語等南方音系,聲母是“五音不全”的:牙音jqxngy不全或幾乎沒有,齒音只有平舌的半齒音zcs而沒有翹舌的正齒音,與漢字對應發音時就需要“歸併”調整。而且,這些方言聲母的清濁結構也與漢字音系不同,以吳語為例,聲母不是每個音素都清濁兩分,而是塞音塞擦音兩清對一濁,所謂“清、次清、濁”,使得他們跟漢字發音的對應變得尤為複雜。

    舉具體例子。漢字音系唇音有b、p、f、m(拼音表示),四個聲母,每個聲母都分清濁,經呼吸調製後每個聲母理論上都有四聲,由於都是所謂“不振動聲帶”的聲母,四聲是整齊的。但吳語是p、ph、b、f、v、m清、m濁(音標表示),七個聲母,每個聲母經呼吸、高低音調製後也是四聲,聲調產生的機制與漢字音系是一樣的,但因為聲母有"振動聲帶、不振動聲帶兼吐氣"之別等等,造成各聲母的四聲不整齊,最後出現大量不等距“不規則”的聲調。古人所謂“楚音音切不齊”、“不是正音”,根本上是由聲母發音方式的巨大差異導致的。八調的“八”,正是所謂“清聲母”四個聲調與“濁聲母”四個聲調不重合的結果:4+4=8。其實,一個發音部位,如果有更多巨大差異的發音方式,不重合的四聲會更多,那就會有4*3=12,甚至4*4=16種的聲調。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振動不振動聲帶的聲母/子音音素的對立,以現代語音學分析,就是聲帶起振的時序差異--在音節閉合階段之前就振動聲帶的,就是所謂“振動聲帶的子音”。這種發音方式,本質上是強化聲帶振動。在漢字音系中,鼻音、邊音往往被列為上述標準衡定的“濁音”,因為鼻音和邊音都有一定程度的漏氣,需要強化聲帶振動來彌補因漏氣產生的音色損失。但是漢字音系中這些音強化聲帶振動只是為了補償漏氣,和吳語中塞音、塞擦音、擦音的音效還是有差異的,所以漢字音系中這些音最終的聲調值與其他音素整齊、無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拳主角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