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31173721557

    孔孟都認為君與臣的關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君臣各有職責。孔子所謂“君君、臣臣”(《顏淵》)又說:“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八佾》)臣對君忠是以君對臣以禮為前提的。君以禮待臣,換來臣對君以忠。君與臣的關係不是專權與屈從的關係。所謂“為君難,為臣不易”。(《子路》)就是說,為君與為臣都是不容易的,都要各自盡到自己的責任。所以子路問如何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勿欺也,而犯之。”(《憲問》)臣對君應當忠誠,然而可以犯顏亟諫。 孟子更進一步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孟子極端反對臣對君的無原則地同流合汙,或阿諛奉承。他說:“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告子下》)孟子認為,臣下幫助君主做壞事是一種罪惡。他甚至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萬章下》)孟子關於君臣關係的認識,是和他的“民貴君輕”思想相聯絡的。孟子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來理正君臣的關係。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孟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代興的時代,人民的社會地位空前提高了,同時,在“處士橫議”的時代,士階層的地位也空前提高了,因而在君臣關係問題上,孟子的思想比孔子大大前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雲本是公孫瓚麾下一員猛將,為何要投奔實力最弱的劉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