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掛艾蒿”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所載的“五月五掛艾蒿”的傳說。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一位神仙來到了人間體察民情,他把自己扮成一個過路的人,來到河邊的一個小村中一對富裕的年輕夫婦家裡。神仙向那個女主人討要一點食物充飢,女主人不僅不給食物,還譏諷他,甚至放出惡狗咬他。神仙氣壞了,心想要給點顏色她瞧瞧!於是,神仙用手輕輕朝那條惡狗一點,那條剛要撲來的惡狗便被定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了。然後,神仙又指了一下左邊牆壁訓斥那個女人,那女人看見牆壁上顯出四行白字來: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過後,此村焦土。那女人嚇得吐出了舌頭,她想回身去問一問,只見屋內空空,那個人早就不見了。很快,這件事情在村裡傳開了,大家一聽這事,都埋怨那個女人,但大家都想不出辦法,全村人只好收拾好東西準備逃命。
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神仙懷裡揣著水、火和電三個神瓶,又裝扮成一個行路人來到此村,他正要把瓶子裡的神火倒出來將這個村子燒掉時,看到一個老太太揹著大孩子領著小孩子正在非常艱難地過河。她為什麼揹著大的而領著小的呢?神仙心中十分納悶,便對老太太說道,你應該揹著小孩而領著大孩才對啊。老太太沒有回答,只顧艱難地趟著水往前走,來到對岸,她才把大孩子放在地上,嘆了一口氣說到:“一人不善眾遭難,孩子離娘多悽難,天火今日燒俺莊,不能讓他遭禍殃。帶著孩子來逃命,親生兒子不當緊,巧遇大孩失爹孃,領著過河理應當。”神仙看著善良的老太太和兩個孩子,再摸摸自己懷裡的火瓶,便有些為難了:怎麼能燒她家的房子呢?神仙想來想去,躊躇再三,最後對老太太說:“帶著孩子快回莊,紅綢綁艾栓門上,艾蒿一束綢一方,你家可以免災殃。”不待老太太細想,突然颳起一陣風,把老太太和兩個孩子送回了村裡。她知道是遇見了神仙。
一回村,就去割艾蒿,找紅綢,老太太想的不僅是自己家,還把整個村莊家家戶戶的門前都用艾蒿和紅綢做了標記,連村頭那個很壞的女人家也給掛上了,不能讓他們遭受火災。午時三刻到了,老遠就能看見一團火球飛到了村子上空,向村子裡落下來,可是村子裡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艾蒿和紅綢,天火不靈了,只見那火球在村子裡轉了幾圈後又向天上飛去。村子裡的房子一幢也沒燒掉,人們都非常感激那位好心腸的老太太,那個得罪了神仙的女人也學好了,這個村從此太平了。
從那時起,民間就流傳了五月五掛艾蒿可以避邪的習俗。
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艾葉避邪的故事,其實艾葉辟邪是有它的真實起源的。 古代對艾葉辟邪的認識是經歷漫長的社會實踐而積累的,遠古時代到奴隸制社會,火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東西,據考古表明,人類約在6000年前就懂得用火,火的利用給了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例如火能用來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體,驅走猛獸,保護安全等等。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如火山爆發、雷電轟擊,煤和樹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這種過程反覆多次,使人們逐步學會了用火,同時也逐漸掌握了用冰取火、鑽木取火、用火石、火鐮取火的技術,用冰取火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的體現,在冬天裡,把結成的大冰塊磨成橢圓形的冰塊(類似凸透鏡),對著太陽進行聚光,並用艾絨作為取火物取火,所以艾在古代還有一個別名“冰臺”。西晉張華編撰的《博物志》中就有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故艾又名“冰臺”。
古代人們發現了艾絨是一種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後來還發現艾絨也可以很好的地儲存火種,因而,古代人們不僅在取火過程中應用艾絨,而且在保管火種以及在火種遷徙過程中也大量地採用了艾絨。進入到氏族社會,開始有了分工。作為保管火種這麼重要的事情就必須固定到一個認真負責的人來承擔,這個長期保管火種的人就慢慢的被人們稱之為“火神官”,有關火神官,還有這樣一個傳說,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古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儲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就能長期儲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黃帝就賜他名為“祝融”,到後來各個部落、各個村莊都有專門保管火種的專職人員,人們習慣稱其為“祝融”,實際上可以看出,祝融所司的是有利於原始初民生產活動的火。據說那時保管火種或傳遞火種用的就是艾葉,所以,保管火種的人還要經常上山採集艾葉晾曬乾製成燃火材料艾絨,用來取火或儲存延續火種,這就有了《詩經》中:“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記載。
其後,人類不斷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擊,當一種烈性傳染病發生時,往往整個村子或整個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人們無法理解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以為是妖魔鬼怪邪氣來侵。但人們發現,在每次災禍發生時也總有一些人卻能安然無恙。歷經無數次的反覆觀察,終於發現負責掌管火種的這家人,甚至在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沒事,他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現這家人土屋的牆上掛滿了艾葉,這家保管火種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節前後)、艾葉生長最茂盛時上山採摘大量艾葉,掛到自家牆壁上晾乾,以備取火及儲存火種之用。難道是這些妖魔鬼怪邪氣怕艾葉嗎?他們又經過多次反覆的實踐,終於確認了懸掛艾葉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氣侵害的,因而慢慢就有了“艾葉辟邪”的認識。
五月五掛艾蒿”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所載的“五月五掛艾蒿”的傳說。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一位神仙來到了人間體察民情,他把自己扮成一個過路的人,來到河邊的一個小村中一對富裕的年輕夫婦家裡。神仙向那個女主人討要一點食物充飢,女主人不僅不給食物,還譏諷他,甚至放出惡狗咬他。神仙氣壞了,心想要給點顏色她瞧瞧!於是,神仙用手輕輕朝那條惡狗一點,那條剛要撲來的惡狗便被定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了。然後,神仙又指了一下左邊牆壁訓斥那個女人,那女人看見牆壁上顯出四行白字來: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過後,此村焦土。那女人嚇得吐出了舌頭,她想回身去問一問,只見屋內空空,那個人早就不見了。很快,這件事情在村裡傳開了,大家一聽這事,都埋怨那個女人,但大家都想不出辦法,全村人只好收拾好東西準備逃命。
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神仙懷裡揣著水、火和電三個神瓶,又裝扮成一個行路人來到此村,他正要把瓶子裡的神火倒出來將這個村子燒掉時,看到一個老太太揹著大孩子領著小孩子正在非常艱難地過河。她為什麼揹著大的而領著小的呢?神仙心中十分納悶,便對老太太說道,你應該揹著小孩而領著大孩才對啊。老太太沒有回答,只顧艱難地趟著水往前走,來到對岸,她才把大孩子放在地上,嘆了一口氣說到:“一人不善眾遭難,孩子離娘多悽難,天火今日燒俺莊,不能讓他遭禍殃。帶著孩子來逃命,親生兒子不當緊,巧遇大孩失爹孃,領著過河理應當。”神仙看著善良的老太太和兩個孩子,再摸摸自己懷裡的火瓶,便有些為難了:怎麼能燒她家的房子呢?神仙想來想去,躊躇再三,最後對老太太說:“帶著孩子快回莊,紅綢綁艾栓門上,艾蒿一束綢一方,你家可以免災殃。”不待老太太細想,突然颳起一陣風,把老太太和兩個孩子送回了村裡。她知道是遇見了神仙。
一回村,就去割艾蒿,找紅綢,老太太想的不僅是自己家,還把整個村莊家家戶戶的門前都用艾蒿和紅綢做了標記,連村頭那個很壞的女人家也給掛上了,不能讓他們遭受火災。午時三刻到了,老遠就能看見一團火球飛到了村子上空,向村子裡落下來,可是村子裡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艾蒿和紅綢,天火不靈了,只見那火球在村子裡轉了幾圈後又向天上飛去。村子裡的房子一幢也沒燒掉,人們都非常感激那位好心腸的老太太,那個得罪了神仙的女人也學好了,這個村從此太平了。
從那時起,民間就流傳了五月五掛艾蒿可以避邪的習俗。
艾葉辟邪是有它的真實起源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說艾葉避邪的故事,其實艾葉辟邪是有它的真實起源的。 古代對艾葉辟邪的認識是經歷漫長的社會實踐而積累的,遠古時代到奴隸制社會,火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東西,據考古表明,人類約在6000年前就懂得用火,火的利用給了人類的生活帶來很大的變化,例如火能用來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體,驅走猛獸,保護安全等等。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如火山爆發、雷電轟擊,煤和樹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這種過程反覆多次,使人們逐步學會了用火,同時也逐漸掌握了用冰取火、鑽木取火、用火石、火鐮取火的技術,用冰取火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的體現,在冬天裡,把結成的大冰塊磨成橢圓形的冰塊(類似凸透鏡),對著太陽進行聚光,並用艾絨作為取火物取火,所以艾在古代還有一個別名“冰臺”。西晉張華編撰的《博物志》中就有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故艾又名“冰臺”。
古代人們發現了艾絨是一種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後來還發現艾絨也可以很好的地儲存火種,因而,古代人們不僅在取火過程中應用艾絨,而且在保管火種以及在火種遷徙過程中也大量地採用了艾絨。進入到氏族社會,開始有了分工。作為保管火種這麼重要的事情就必須固定到一個認真負責的人來承擔,這個長期保管火種的人就慢慢的被人們稱之為“火神官”,有關火神官,還有這樣一個傳說,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古人發明鑽木取火,還不大會儲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裡,就能長期儲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黃帝就賜他名為“祝融”,到後來各個部落、各個村莊都有專門保管火種的專職人員,人們習慣稱其為“祝融”,實際上可以看出,祝融所司的是有利於原始初民生產活動的火。據說那時保管火種或傳遞火種用的就是艾葉,所以,保管火種的人還要經常上山採集艾葉晾曬乾製成燃火材料艾絨,用來取火或儲存延續火種,這就有了《詩經》中:“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記載。
其後,人類不斷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擊,當一種烈性傳染病發生時,往往整個村子或整個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人們無法理解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以為是妖魔鬼怪邪氣來侵。但人們發現,在每次災禍發生時也總有一些人卻能安然無恙。歷經無數次的反覆觀察,終於發現負責掌管火種的這家人,甚至在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沒事,他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現這家人土屋的牆上掛滿了艾葉,這家保管火種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節前後)、艾葉生長最茂盛時上山採摘大量艾葉,掛到自家牆壁上晾乾,以備取火及儲存火種之用。難道是這些妖魔鬼怪邪氣怕艾葉嗎?他們又經過多次反覆的實踐,終於確認了懸掛艾葉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氣侵害的,因而慢慢就有了“艾葉辟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