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努力向上的Tu

    南朝宋

    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族隱匿人口現象頻繁發生,元嘉末年,北魏在宋的江北六州燒殺屠掠,使得江北六州人口幾乎損失十分之四五。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官方紀錄,國家在編的戶口有901,769戶,5,174,074人(不包括士族隱匿的人口和奴婢人數),加上孝武帝統治後期的463-464年浙江等地因大面積旱災發生大饑荒,浙江人口死亡逃散十分之六,所以劉宋元嘉之治時代的官方戶口數字,應當超過150萬戶,900萬人,如果再加上各地士族隱匿的人口和奴婢人數,實際人口應當超過1000萬人。

    北魏

    北魏孝明帝神龜年間(518年—520年)戶口統計大約有500萬戶 ,以戶均口數6口計約有3000萬人,因北魏北邊軍鎮的府戶、農官管理下的民屯戶、國有牧場的牧戶、僧尼及寺院的附戶以及為官府供役的雜戶、伎作戶、樂戶、鹽戶、金戶等等未納入官方統計的人群,而認為北魏實際戶數達600萬戶,實際人口達3500萬人。

    宋劉裕曾計劃在422年討伐北魏,結果當年五月劉裕就病死,北伐取消 。北魏趁劉裕病死,於次年攻下宋在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宋文帝即位後,積極籌劃收復河南失地,分別於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發動了三次對北魏的主動進攻。三次戰爭中宋文帝雖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將領出徵,但都會傳詔傳授戰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標及戰場均為宋的河南失土,戰事耗費了不少兵力及物資,結果除第一次短暫收復河南失地,後又於第二年復失,後兩次北伐幾乎無功而返。宋文帝的三次北伐,雖然都遭失敗,但也使北魏兵馬死傷也過半數 ,南北兩朝都疲憊,不敢再輕易較量兵力。

    在北魏太武帝和宋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即位時,北魏主動遣使修好“求通戶市”發展兩國間的貿易關係,此次宋魏“互市”維持了數年之久。宋孝武帝在位期間爆發的宋魏第一次青州之戰,劉宋不僅擊潰了魏軍,而且順勢收復了元嘉北伐期間被北魏侵佔的濟水北岸的失土。

    從歷史戰績來看,北魏好像佔得便宜多一些,但也損失不小。但是我依舊覺得卑微實力更加強大。因為那時人口還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因素,而且南方的經濟還為趕超北方。

  • 2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兩者人口相差並不是特別懸殊,關鍵是軍力。

    南朝宋在劉義隆之後達到頂峰,大約為2100-2300萬人;而北魏直接通知地區的人口約為3100-3300萬,雖然北魏人口多於南朝宋,但還在一個數量級。

    但是,在軍力方面兩者相差就不在一個級別了。

    此消彼長

    北魏是“草根起家”,其皇族拓跋氏則是原鮮卑西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部落,後來,趁著前秦“淝水之戰”慘敗,中原各地動亂的時機,才趁勢崛起並建立了北魏(之間建立了代國)。並消滅後燕、後涼和胡夏,同意了河北,應當說北魏在不斷的強化中。

    而南朝宋,自劉裕建立以來,除了他本人和劉義隆以外,其他時間都出了偏安江南、被動挨打的地步,尤其到了中後期,蕭家勢力如日中天,南朝宋分為三派,互相傾軋。

    北魏戰鬥力暴虐南朝宋

    北魏是以騎兵起家的,其戰鬥力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所向披靡。就連同族的鮮卑慕容部都在參合坡被北魏打得摸不著北,更不用提所謂的“元嘉北伐”。

    學識淺薄,煩請指摘!

  • 3 # 心向青山

    南北相比較的話,無論經濟、人口,還是軍力,當時的北方都遠勝南方。

    1、人口

    據《通典·食貨典》記載: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戶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萬五千五百一。陳後主滅亡之時,隋家所收戶五十萬,口二百萬。後魏戶三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六十八。北齊至崇化三年,為周師所滅,有戶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後周大象戶中,有戶三百五十九萬,口九百萬九千六百四。

    “後魏”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北魏”,“後周”即“北周”。

    當時的中國可以分為三大核心區域——關中、河北、江南,這也是北魏分裂後的“後三國”。其中江南人口最少,劉宋時期約468萬人,至南陳由於版圖縮小,僅剩200餘萬人。其次是關中地區,北周時期大約900多萬人。人口最多的是北齊所在的河北地區,有2600多萬人。

    以戶而論,北魏時期有337萬戶人家,而劉宋則是90萬戶,這裡面可能有隱匿,但南方人口遠遠低於北方當是不爭的事實。

    究其原因,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依然在北方,這也是隋朝一統天下之後,許多當年南遷計程車族又遷回原籍的原因所在。

    隋末天下群雄幾乎都在北方,南方僅有一個蕭銑,並對一統天下並無太大影響,唐詩作者也大多是北人。

    2、軍力

    在農耕社會內部,人口勝則經濟勝,軍力亦然。

    按歷史學家陳寅恪的說法,北朝軍事勝於南朝,可用組織之密、騎術之精、斥候之明三語來概括。

    南北朝時代的統一,其實與三國一統是一樣的,其關鍵在於北方經濟人口的恢復,北方恢復後馬上就能體現出對南方壓倒性的優勢,這是當時的文明程度決定的,南方的發展還需要數次華夏衣冠南渡的開發。

    隋唐制度,源自北朝,掌控南北朝走向的其實一直在北不在南,北朝需要解決民族融合問題,尚未解決時則南北分,民族問題解決後則南北合。

    這是歷史大勢,並不是說南朝一直一點優勢都沒有,傑出人物(比如劉裕)的出現可以改變一時的歷史局面,但改變不了整個歷史的走向。

  • 4 # 趙陌生肖

    坦率來講,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於北魏,這一點我們從岳家軍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擺脫了北宋政權對於軍隊的層層限制,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較大的戰果。

    之所以我們會看到北宋軍隊在戰場上積貧積弱的現象,這與整個宋朝重文抑武的國家戰略分不開,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本身是透過兵變得到的政權,所以他對於限制武將專權和軍隊的控制可謂做到了極致,帶兵的人不打仗,打仗的人不帶兵,等到了戰時,臨時委派將領統帥軍隊,這就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的效率極速下降,造成了戰鬥力的折損。

    第二,對於宋朝的統治者,他根本不會允許一個武將的權利和聲望過高,只要有,他立馬會扼殺這個苗頭,還是講到岳飛,因為岳家軍的實力已經到了可以撼動宋王朝統治的地步,這隻軍隊只聽岳飛的命令,而只要岳飛有反意,他馬上能給宋王朝帶來滅頂之災,而即使岳飛精忠報國,但是誰能保證岳飛的部下不會給他個黃袍加身呢?所以岳飛的悲劇究竟是誰造成,只是他自己並不知道審時度勢。

    第三,強大的經濟實力,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好奇,經濟實力強大不應該軍事實力也非常強大嗎,就像當今的美國一樣。但其實並不然,當時的宋更像是養在羊圈裡的羊群,因為羊群足夠大,所以即使損失幾隻能保住族群的命運也是值得的,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古時候的獻祭,殺一個人而保全全村,我想大家都會同意。當時的宋就是這樣,打敗了可以賠款,打勝了也要給錢,彰顯華夏氣度,教訓落後蠻夷。給錢給錢,只要周邊國家敢於挑釁我們就給錢,這也無形中降低了對方的戰爭成本。

    總之,綜合來說,在軍事實力的表現上宋前期還是很有戰鬥力的,畢竟依靠他趙匡胤還是實現了部分的統一,但是到了中後期,隨著宋戰略決策的選擇,宋軍的綜合表現確實差強人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潔都演過什麼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