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NHCC全球探險
-
2 # 小宇堂
這個要從蛇頸龍的食性說起……
蛇頸龍吃什麼?根據蛇頸龍的化石來看,蛇頸龍並沒有像鯊魚一樣的利齒,而是顆粒均勻地小顆細牙齒,研究者門推測蛇頸龍應該是以底棲的軟體動物為食。而根據三疊紀到白堊紀海洋生物的演化情況來看,蛇頸龍受害者最大的嫌疑應該是極其類似烏賊的軟體動物——“箭石”,除此之外可能還包括海底的蝦、蟹等甲殼類動物。
這個可以類比現代的鯨類,如虎鯨和抹香鯨,他們都有小而尖的牙齒,這種小牙齒很適合捕食外表有嚼勁的軟體動物,尤其像抹香鯨,就是特化到主要以深海的巨型魷魚為主要食物。
(萌萌的抹香鯨)
(抹香鯨的牙齒)
(現代的巨型魷魚)
箭石是個什麼鬼?箭石從外觀來看,跟現在的烏賊非常相似,因為化石無法儲存軟組織,所以只有其內骨骼儲存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箭石”化石。箭石化石形似子彈,一端尖銳,一端鈍,實際上由早期的類似海螺的帶外殼的頭足類軟體動物進化而來,只不過頭足類在進化中把這個笨重的骨骼逐漸放到了體內,才有了箭石這種外柔內剛的傢伙。箭石跟現在的烏賊的區別是箭石的內骨骼比較大且硬,而箭石也沒有現代烏賊的獵食用的那對特化的觸手,或者說箭石的觸手更像章魚(其他都跟烏賊很類似)。
(箭石想象圖)
(上圖,成堆的箭石內骨骼化石)
(上圖,儲存完整的箭石化石,白色的部分可能顯示了一個被石灰質滲透填充的空腔)
蛇頸龍跟它的食物箭石都在白堊紀末期走到了它們世界的盡頭目前學界對白堊紀末期的滅絕事件較為流行的看法是小行星撞擊造成全球環境鉅變導致(雖然這個推測也有懷疑者)。但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滅絕,我們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信既然陸地上的恐龍都因為該事件滅絕了,那麼海洋中的情況應該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很可能環境的改變導致了海洋食物鏈的崩潰,而處於食物鏈頂端的蛇頸龍應該隨著食物的短缺而逐漸滅絕。
(完整的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不是卵生的研究者們在化石中發現成年蛇頸龍體內還保留有未出生的幼年蛇頸龍,這說明蛇頸龍是卵胎生的(不能叫胎生,類似某些品種的鯊魚)。這個情況可能暗示了雌性蛇頸龍在不穩定環境下更大的生存風險,因為體內懷有幼體可能會消耗更大的能量,而結果就像研究者們看到的那樣,小蛇頸龍還未降生便隨母親葬身海底變成化石。
懷有小蛇頸龍的成年蛇頸龍化石(箭頭指示的圓形區域)
蛇頸龍不很智力很高的物種恐龍普遍都有個問題,就是身體大腦袋小,蛇頸龍尤其如此,一個烏龜的身體,一個蛇頭,所以才有了蛇頸龍的名字。但小頭暗示了較低的智力。雖然我們前面用鯨類做對比,但蛇頸龍面臨同樣的海洋環境狀況完全不能跟鯨類相比。所以推測,蛇頸龍不大有所謂社會群體行為來保護幼體,而小蛇頸龍一出生可能就需要自生自滅了(想想海龜)。胎生只是提高了幼體在捕食者面前的存活率,但無法抵禦環境劇烈變化帶來的各種適應問題。例如如今剛孵出的海龜就會受到人類夜間的燈光引誘而朝遠離海岸的方向爬去(而幾十年前海龜靠月光來找到海洋的方向都還是靈驗了幾千萬年的“真理”),如果所有的海灘都被人類佔領了,估計海龜也就該滅絕了——這是活生生的可以類比蛇頸龍在面對環境突變時的例子。所以智力對生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綜上,所有這些因素(當然還可能有其他很多因素)造成了蛇頸龍在白堊紀末的滅絕,當時的滅絕可能不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這個時間跨度可能要擴充套件到數萬年乃至數十萬年間,所以人類在現代造成的物種滅絕實際上可能已經超過那個時候的滅絕速度。
-
3 # 吳德芳5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陸地上的鞏龍滅絕。這只不過推測。根本沒有真憑實具來說明問題。史書上說以前天上有九個太陽。天氣炎熱人類無法生存。後來神用箭射下八個。只剩下我們現在的這個太陽。這都是沒有根據的。
世界上的生物都是氣候變化而變化!不適應就滅絕,
相關內容
- 據說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滅絕,如再有相同災難,以現代人類的科技能阻止嗎?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是不是改變了地球的執行軌跡使地球生物的進化速度加快了?
- 如果6500萬年前地球沒有遭到小行星的撞擊,恐龍還會滅絕嗎?
- 如果沒有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會出現嗎?
- 如果現在像6500萬年前一樣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那麼人類可以在這種情況下生存嗎?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時,我們哺乳類的祖先什麼樣,他是怎麼進化來的?
-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小行星只是巧合嗎?有沒有可能是一場有預謀的撞擊?
- 恐龍滅絕原因真是小行星撞擊導致的嗎?科學界普遍承認嗎?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樣沒人質疑?
- 65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經歷了哪些災難?
根據NHCC在全球的探索發現,恐龍的滅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是在一個很短的時間消亡的。
首先,6500萬年前有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只是不少科學家猜測墨西哥灣是小行星撞擊出來的。其次,恐龍是冷血動物發展的巔峰,其種類之多、體型之大都在6500萬年前達到了極致。
從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6500萬年前,地球的溫度要比現在熱很多,平均溫度在40度以上,這就為冷血動物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冷血動物喜歡溼熱的環境,現存的鱷魚、烏龜、蛇基本上都集中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那個時候的溫度,使冷血動物野蠻生長,一些超大的恐龍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
而從6500萬年前開始,地球的氣候開始變冷,即使有小行星撞擊,也是氣候轉冷的一個外因。氣候越來越冷,使很多大型恐龍無法適應,於是體型小的就慢慢進化出羽毛,逐漸變成了鳥類!體型大的就慢慢滅絕。再加上頻繁的地質運動,很多適合恐龍生存的環境也不復存在,冷血動物稱霸的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總之,氣候變化才是恐龍滅絕的根本原因!由此可以知道,氣候變化對物種的進化和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什麼樣的氣候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植物和動物,同樣植物和動物也會根據氣候的變化進行自我調整。調整好了的就可以繼續生存,無法調整的就會逐漸滅絕!地球就是這樣在冷暖的變化之中,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