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在詩歌發展取得輝煌成就,散文文體文風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改革的同時,唐代在其他文體的發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小說出現了新的體式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言小說發展以了成熟的階段。它的發展與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大致同步,中唐達於極盛,至晚唐而稍衰。除唐傳奇之外,此時還出現了通俗文體俗講和變文。俗講和變文,不僅擴大了文學的傳播與影響,而且在文學漸漸由雅而俗的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由發軔到高潮再到低潮的發展過程作意與虛構性情節結構、人物描寫、修辭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作者大多以記、傳名篇,以史家筆法,傳奇聞異事。 “傳奇”之名,似起於晚唐裴鉶小說集《傳奇》,宋人尹師魯也將“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的《岳陽樓記》稱為“傳奇體”。發展到後來,傳奇才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小說的體裁,如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即將唐傳奇與宋、金戲曲、院本等相併列,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更將所分六類小說的第二類亦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定名為“傳奇”,於是,傳奇作為唐人文言小說的通稱,便約定俗成地沿用下來。 唐傳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初、盛唐時代為發軔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作品數量少,藝術表現上也不夠成熟。在現存的幾篇主要作品中,王度的《古鏡記》以古鏡為線,將12個小故事連綴在一起,記此鏡伏妖等靈異事蹟。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寫梁將歐陽紇之妻被白猿掠去,紇入山歷險,殺死白猿,救回妻子,後其妻生子類猿,長大後“文學善書,知名於時”。或以為這是影射唐書法家歐陽詢的。從故事內容看,這兩篇作品還明顯殘存著搜奇志怪的傾向,但在人物刻劃和結構安排上卻已有了較大提高,描寫也更為生動。《遊仙窟》是唐人傳奇中字數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傳奇作品中藝術成就較高的一篇。作者張鷟,字文成,高宗調露初進士,卒於開元中。該文以第一人稱自述奉使河源,途中投宿神仙窟,與女主人十娘、五嫂宴飲歡樂的情事,所謂“神仙窟”不過是妓院的代稱而已。文中詩文交錯,韻散相間,於華麗的文風中雜有俚俗氣息,已經頗具後來成熟期傳奇作品的體貌了。這篇小說在作者生前即已傳入日本,後在國內失傳,直至近代學者從日本抄回,國內始有傳本。 中唐時代是傳奇發展的興盛期,從唐代宗到宣宗這100年間,名家名作蔚起,唐傳奇的大部分作品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這一現象,一方面固然是小說本身由低階向高階不斷演進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蓬勃昌盛的各體文學在表現手法上所提供的豐富借鑑,如詩歌的抒情寫意、散文的敘事狀物、辭賦的虛構鋪排等藝術技巧在傳奇作品中屢見不鮮,而詩歌向傳奇的滲入尤為明顯,使得諸多傳奇作品都具有詩意化特點。元稹、白居易、白行簡、陳鴻、李紳等人更以詩人兼傳奇家的身份,將歌行與傳奇配合起來,用不同體裁不同方式來描寫同一事件(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都有與之相配的長篇歌行),從而既提高了傳奇的地位,也擴大了傳奇的影響。而傳奇在敘事上,則與古文的興盛有一定關係。此其不少傳奇作家本身就是享有盛名的古文大家,韓愈寫過《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柳宗元寫過《河間傳》、《李赤傳》,這些在構思和技巧上已近於傳奇小說的作品均具有古文的筆法和風格。 傳奇在中唐的繁榮,還與此期特殊的社會文化風尚緊相關聯。中唐時期,通俗的審美趣味由於變文、俗講的興盛而進入士人群落,傳奇在很大程度上已為人們接受和欣賞,已經有了廣大的接受群。這一接受群,是伴隨著貞元、元和之際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趨壯大的。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詩云:“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句下自注:“樂天每與予遊,從無不書名屋壁。又嘗於新昌宅(聽)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卯未畢詞也。”元、白一大早即起來聽說“話”,以至長達兩個時辰,足見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好尚。這種好尚反映了一種新的審美要求,一種與傳統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視野,正是為了滿足這種審美要求和期待視野,以重敘事、重情節為特徵的傳奇才會在中唐時代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
唐朝文學史話 唐傳奇與俗講變文 唐傳奇 在詩歌發展取得輝煌成就,散文文體文風進行了影響深遠的改革的同時,唐代在其他文體的發展上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小說出現了新的體式唐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言小說發展以了成熟的階段。它的發展與散文的文體文風改革大致同步,中唐達於極盛,至晚唐而稍衰。除唐傳奇之外,此時還出現了通俗文體俗講和變文。俗講和變文,不僅擴大了文學的傳播與影響,而且在文學漸漸由雅而俗的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容忽視的意義。 由發軔到高潮再到低潮的發展過程作意與虛構性情節結構、人物描寫、修辭 唐傳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說,作者大多以記、傳名篇,以史家筆法,傳奇聞異事。 “傳奇”之名,似起於晚唐裴鉶小說集《傳奇》,宋人尹師魯也將“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的《岳陽樓記》稱為“傳奇體”。發展到後來,傳奇才逐漸被認為是一種小說的體裁,如元代陶宗儀《輟耕錄》即將唐傳奇與宋、金戲曲、院本等相併列,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更將所分六類小說的第二類亦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定名為“傳奇”,於是,傳奇作為唐人文言小說的通稱,便約定俗成地沿用下來。 唐傳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初、盛唐時代為發軔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傳奇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作品數量少,藝術表現上也不夠成熟。在現存的幾篇主要作品中,王度的《古鏡記》以古鏡為線,將12個小故事連綴在一起,記此鏡伏妖等靈異事蹟。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寫梁將歐陽紇之妻被白猿掠去,紇入山歷險,殺死白猿,救回妻子,後其妻生子類猿,長大後“文學善書,知名於時”。或以為這是影射唐書法家歐陽詢的。從故事內容看,這兩篇作品還明顯殘存著搜奇志怪的傾向,但在人物刻劃和結構安排上卻已有了較大提高,描寫也更為生動。《遊仙窟》是唐人傳奇中字數最多的一篇,也是此期傳奇作品中藝術成就較高的一篇。作者張鷟,字文成,高宗調露初進士,卒於開元中。該文以第一人稱自述奉使河源,途中投宿神仙窟,與女主人十娘、五嫂宴飲歡樂的情事,所謂“神仙窟”不過是妓院的代稱而已。文中詩文交錯,韻散相間,於華麗的文風中雜有俚俗氣息,已經頗具後來成熟期傳奇作品的體貌了。這篇小說在作者生前即已傳入日本,後在國內失傳,直至近代學者從日本抄回,國內始有傳本。 中唐時代是傳奇發展的興盛期,從唐代宗到宣宗這100年間,名家名作蔚起,唐傳奇的大部分作品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這一現象,一方面固然是小說本身由低階向高階不斷演進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得益於蓬勃昌盛的各體文學在表現手法上所提供的豐富借鑑,如詩歌的抒情寫意、散文的敘事狀物、辭賦的虛構鋪排等藝術技巧在傳奇作品中屢見不鮮,而詩歌向傳奇的滲入尤為明顯,使得諸多傳奇作品都具有詩意化特點。元稹、白居易、白行簡、陳鴻、李紳等人更以詩人兼傳奇家的身份,將歌行與傳奇配合起來,用不同體裁不同方式來描寫同一事件(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陳鴻的《長恨歌傳》,都有與之相配的長篇歌行),從而既提高了傳奇的地位,也擴大了傳奇的影響。而傳奇在敘事上,則與古文的興盛有一定關係。此其不少傳奇作家本身就是享有盛名的古文大家,韓愈寫過《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柳宗元寫過《河間傳》、《李赤傳》,這些在構思和技巧上已近於傳奇小說的作品均具有古文的筆法和風格。 傳奇在中唐的繁榮,還與此期特殊的社會文化風尚緊相關聯。中唐時期,通俗的審美趣味由於變文、俗講的興盛而進入士人群落,傳奇在很大程度上已為人們接受和欣賞,已經有了廣大的接受群。這一接受群,是伴隨著貞元、元和之際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趨壯大的。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詩云:“翰墨題名盡,光陰聽話移。”句下自注:“樂天每與予遊,從無不書名屋壁。又嘗於新昌宅(聽)說《一枝花》話,自寅至卯未畢詞也。”元、白一大早即起來聽說“話”,以至長達兩個時辰,足見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好尚。這種好尚反映了一種新的審美要求,一種與傳統心理迥然不同的期待視野,正是為了滿足這種審美要求和期待視野,以重敘事、重情節為特徵的傳奇才會在中唐時代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