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其形,定其名。若宣爐爐體本身符合宣德爐譜上的某一種形式,就有一與之相對應的名稱。主要有鼎彝爐,乳爐,鬲爐,敦爐,床爐,缽爐,洗爐,筒爐等。若爐譜上無此式樣,就不會有與之對區的名稱。無盡稱之爐則不必考慮其為真宣爐。
第二、觀其底足之銅是否精細。精細之銅說明是經過多次反覆精練的結果。若粗劣之銅絕不是真宣爐。對於品相完整的宣爐,我們只有從其底足方能看到其銅質精細或粗劣的程度。而對顏色剝落的宣爐,我們就可以直接從爐體本身上觀察到銅質粗細精劣的程度。中國曆來鍊銅之精者,以宣德銅爐為第一。故真宣爐銅質必精細。
第三、觀其作工。宣爐之作工極規律勻整。雖今日用機器仿製,也做不出其規律勻整的式樣。
第四、叩其爐,聞其聲。普通之銅經過四煉即現珠光寶色,若經六煉,每斤只可得半斤。據記載,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干將”“莫邪”二劍所用之銅皆經六煉。而宣爐所用之銅,屬於優質風磨銅,一般大都要經過十二煉,這才會寶光外現。經十二煉,每斤只可得四兩。用這樣優質的精煉之銅鑄之爐,用手叩之,所發出金石之聲,任何它器不能比擬。
第五、觀其圖和爐形是否對應統一。據記載:各種爐形都鑄刻、雕鏤有一定的頭像和圖形。且都處於爐身的不同部位。若爐體本身高大且周圍呈大平面或大圓面,其頭像在四周的平面或圓面上。若爐低矮,且四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或圓面時,其圖形在底部。如鼎彝爐、筒爐等,其影象在四周的爐外壁畫上。而乳爐、缽爐、床爐、洗爐及敦爐等,其圖形在其外底部。另據記載,中國自唐以來,各代的銅器、陶器、鐵器、瓦器和瓷器的式樣都是根據“三代”時期和“秦漢”時期的式樣製作的。宣德爐也不例外。宣德爐的式樣若採用“三代”時期的格調,其影象圖形一律鑄雕龍。若採用“秦漢”之風采,則一律鑄鏤鳳。而四周爐外壁畫上鑄雕的龍和鳳都是正面頭像。且對應的兩面為雌性。另外對應的兩面為雄性。而在底外部鑄鏤的龍和鳳則為全身圖形,且系一雌一雄。無論是四周的正面圖像,還是反部的全身圖形,皆栩栩如生。尤其是底部的全身圖形,鑄刻雕鏤的唯妙唯肖,真可謂活龍活現,且影象和圖形皆與爐色等舊。
第六、稱其輕重,量其大小。按史書記載,宣爐的每種爐樣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有一定的口徑、腹徑、底徑,有一定的耳高、身高、足高。而且每種爐樣都有其精確的重量。宣爐其它可偽,唯有重量不可偽。重量一律按斤、兩、錢來計算,而斤、兩、錢則是以過去的十六兩秤為準。其精確度可以精確到現在的克。當然,現在鑑別時可以有少量的耗損和增添的餘地。
第七、觀其色。以顏色鑑定真假宣爐,歷來都是文物學家的觀點。然而,豈不知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有的宣爐上的顏色早已剝落。有的是人為的原因而致使真顏色剝落。在宣爐的製作過程中,除加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外,還要經過多次反覆精煉,使其分子結構極為緊密。名為銅爐,而買為銅與金、銀等的合金爐。有的因長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蝕而致使其顏色剝落。這樣的宣爐根不無顏色,然而卻是真正的宣爐。如何鑑定顏色剝落的宣爐呢?據史書記載,宣爐鑄成後,先在水銀加磨光寶粉中浸泡數十日,用水跟將銅爐薰透入骨,再經燒煉,使其顏色顯得分外美觀。根據此點,就要看爐體表面是否有水銀浸泡過的跡象,然後進行燒煉。若是真宣爐,其顏色儘可重新表現出來,目色澤桑潤,其光在內而寶色外現。若顏色不能復原,當不必視為真宣爐。
最後一點就是宣爐的款識。款識是很複雜的,但總的來講,凡大器,一般六煉之銅者,底有“宣”字。中型之器者,底有“宣德”或“宣德年制”字樣。若是精巧之器,凡十二煉之銅者,度部皆為“大明宣德年制”字樣。但凡德字,心上均無一橫。而制字皆為“掣”字。“宣”和“宣德”字樣均為隸體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樣均正楷方體字。兩者中間,前者為刻款,而後者為鑄款。真宣爐之款雖有刻鑄之不同,然皆字字完整,款地明潤,排列緊湊,決不稀拉鬆散,且款之色與爐身同色。若款色與爐色不符,非真宣爐也。
第一、觀其形,定其名。若宣爐爐體本身符合宣德爐譜上的某一種形式,就有一與之相對應的名稱。主要有鼎彝爐,乳爐,鬲爐,敦爐,床爐,缽爐,洗爐,筒爐等。若爐譜上無此式樣,就不會有與之對區的名稱。無盡稱之爐則不必考慮其為真宣爐。
第二、觀其底足之銅是否精細。精細之銅說明是經過多次反覆精練的結果。若粗劣之銅絕不是真宣爐。對於品相完整的宣爐,我們只有從其底足方能看到其銅質精細或粗劣的程度。而對顏色剝落的宣爐,我們就可以直接從爐體本身上觀察到銅質粗細精劣的程度。中國曆來鍊銅之精者,以宣德銅爐為第一。故真宣爐銅質必精細。
第三、觀其作工。宣爐之作工極規律勻整。雖今日用機器仿製,也做不出其規律勻整的式樣。
第四、叩其爐,聞其聲。普通之銅經過四煉即現珠光寶色,若經六煉,每斤只可得半斤。據記載,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干將”“莫邪”二劍所用之銅皆經六煉。而宣爐所用之銅,屬於優質風磨銅,一般大都要經過十二煉,這才會寶光外現。經十二煉,每斤只可得四兩。用這樣優質的精煉之銅鑄之爐,用手叩之,所發出金石之聲,任何它器不能比擬。
第五、觀其圖和爐形是否對應統一。據記載:各種爐形都鑄刻、雕鏤有一定的頭像和圖形。且都處於爐身的不同部位。若爐體本身高大且周圍呈大平面或大圓面,其頭像在四周的平面或圓面上。若爐低矮,且四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或圓面時,其圖形在底部。如鼎彝爐、筒爐等,其影象在四周的爐外壁畫上。而乳爐、缽爐、床爐、洗爐及敦爐等,其圖形在其外底部。另據記載,中國自唐以來,各代的銅器、陶器、鐵器、瓦器和瓷器的式樣都是根據“三代”時期和“秦漢”時期的式樣製作的。宣德爐也不例外。宣德爐的式樣若採用“三代”時期的格調,其影象圖形一律鑄雕龍。若採用“秦漢”之風采,則一律鑄鏤鳳。而四周爐外壁畫上鑄雕的龍和鳳都是正面頭像。且對應的兩面為雌性。另外對應的兩面為雄性。而在底外部鑄鏤的龍和鳳則為全身圖形,且系一雌一雄。無論是四周的正面圖像,還是反部的全身圖形,皆栩栩如生。尤其是底部的全身圖形,鑄刻雕鏤的唯妙唯肖,真可謂活龍活現,且影象和圖形皆與爐色等舊。
第六、稱其輕重,量其大小。按史書記載,宣爐的每種爐樣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有一定的口徑、腹徑、底徑,有一定的耳高、身高、足高。而且每種爐樣都有其精確的重量。宣爐其它可偽,唯有重量不可偽。重量一律按斤、兩、錢來計算,而斤、兩、錢則是以過去的十六兩秤為準。其精確度可以精確到現在的克。當然,現在鑑別時可以有少量的耗損和增添的餘地。
第七、觀其色。以顏色鑑定真假宣爐,歷來都是文物學家的觀點。然而,豈不知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有的宣爐上的顏色早已剝落。有的是人為的原因而致使真顏色剝落。在宣爐的製作過程中,除加金銀等多種貴重金屬外,還要經過多次反覆精煉,使其分子結構極為緊密。名為銅爐,而買為銅與金、銀等的合金爐。有的因長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蝕而致使其顏色剝落。這樣的宣爐根不無顏色,然而卻是真正的宣爐。如何鑑定顏色剝落的宣爐呢?據史書記載,宣爐鑄成後,先在水銀加磨光寶粉中浸泡數十日,用水跟將銅爐薰透入骨,再經燒煉,使其顏色顯得分外美觀。根據此點,就要看爐體表面是否有水銀浸泡過的跡象,然後進行燒煉。若是真宣爐,其顏色儘可重新表現出來,目色澤桑潤,其光在內而寶色外現。若顏色不能復原,當不必視為真宣爐。
最後一點就是宣爐的款識。款識是很複雜的,但總的來講,凡大器,一般六煉之銅者,底有“宣”字。中型之器者,底有“宣德”或“宣德年制”字樣。若是精巧之器,凡十二煉之銅者,度部皆為“大明宣德年制”字樣。但凡德字,心上均無一橫。而制字皆為“掣”字。“宣”和“宣德”字樣均為隸體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樣均正楷方體字。兩者中間,前者為刻款,而後者為鑄款。真宣爐之款雖有刻鑄之不同,然皆字字完整,款地明潤,排列緊湊,決不稀拉鬆散,且款之色與爐身同色。若款色與爐色不符,非真宣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