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鑑賞能力;一個塑造能力。
鑑賞能力很好理解,就是眼光,就是從美學的角度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高品位的,什麼是庸俗的。這個能力的培養除了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交流,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塑造能力,實際就是手上功夫。這些功夫包括:空間佈局能力、區域性造型能力、材料應用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燈光配置能力,以及水電佈局的周全思考能力。這是屬於室內設計師的核心能力,也是影響其發展最重要的能力。一個優秀的室內設計師一定是這些能力的集合體。
第二、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前期與客戶溝通,一個是根據客戶要求設計之後的提案能力;
前期溝通能力,除了需要足夠的親和、耐心和表達能力,更需要有把握客戶需求、透徹理解要求並翻譯成與設計語言相關資訊的能力。換句話說,設計師要求足夠的資訊整合能力。但是這樣還不夠,因為一次兩次的溝通總是不夠充分的,即使溝通多次也可能出現變化。這個時候就很考驗設計師的耐性,積極勤與客戶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後期的提案能力,這個也會非常重要。如果設計師在客戶的要求下,把作品呈現出來了,如果客戶發現與預期有出入時。這就要求設計師有強大的專業說服能力把客戶引導到設計師概念的思路上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效率,而且還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客戶是非專業的,除了自己的品位清楚,通常情況其它與設計相關的內容是不大懂的。如果我們的說服力不夠,被非專業的客戶牽著鼻子轉,很可能會出現不必要的反覆,而且最終設計作品的水準得不到保證,往後被客戶的親戚朋友提出一些負面評論就麻煩了
第三、 資訊收集能力
任何專案設計的開始都離不開資訊的收集,包括行業趨勢的、材料的、技術要求的、行業規範、城市施工要求等等。設計師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隨時掌握,否則就有可能帶來麻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個城市的環保要求、消防要求以及物業公司對現場作業要求等等很不相同。如果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事項各個地區大同小異,或者認為這是現場施工的問題,與設計無關,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如果我們不瞭解專案當地的施工要求和材料市場,我們把設計做完了,突然發現這種材料當地很難找,或者當地沒有人會施工,那麼我們的方案是否要調整呢?如果要調整是不是又要與業主溝通呢?這中間的麻煩會很多。
第四、 團隊協作能力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室內設計專案的完成,一定是各個領域的設計師、施工人員和現場監理人員以及後期驗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是懂得設計的發揮(或者太過自我),不懂得與其他崗位人員的協作,那麼很可能給專案的推進帶來很多麻煩。這不僅讓團隊人員之間溝通不暢,工作進展緩慢,而且有可能造成團隊成員的不團結,釀造推卸責任的不良後果。
第五、 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室內設計的複雜程度雖然沒法與建築設計和工業設計相提並論,但是也是屬於“意外”頻發的設計領域——圖紙的完成常常只是設計完成的一半,還有一半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比如遇到大梁、物業公司不同意施工方案時,這就需要設計師在現場能夠及時解決。如果一個設計師不具備這種臨場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可能造成施工進度的推遲,影響專案竣工時間。
第六、 對細節的關注能力
這個能力看似驗收人員需要具備的能力,但是往往這是一種誤解。的確,驗收人員必須具備火眼金睛,但是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品質和技術的應用是否的到位。而作為對美學極致追求的設計師來說,需要具備的能力是關注施工工藝的精細化程度。設計師具備這個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一個優秀的設計最終得到完美呈現,施工工藝的細節往往是關鍵。
第七、 學習能力
在這個資訊切換那麼迅捷的社會,人們的審美和喜好也是經常變化的。如果一個設計師總是在透資過去所學知識,恐怕是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的。芒格說,一個人依靠以前所學知識,是很難保證他一輩子不會被淘汰的。所以,時刻保持學習的習慣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學什麼呢?是不是僅僅關注室內空間,與視覺工程相關的資訊和知識就夠了呢?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接觸到的客戶是各種各樣、各行各業的。如果我們能夠拓寬自身的知識結構,學習更多領域的知識,那麼我們在與客戶交談時就有更大的可能贏得客戶喜歡、作品也有更高的機率獲得客戶認可。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 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鑑賞能力;一個塑造能力。
鑑賞能力很好理解,就是眼光,就是從美學的角度判斷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高品位的,什麼是庸俗的。這個能力的培養除了拓寬自己的視野,增加交流,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塑造能力,實際就是手上功夫。這些功夫包括:空間佈局能力、區域性造型能力、材料應用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燈光配置能力,以及水電佈局的周全思考能力。這是屬於室內設計師的核心能力,也是影響其發展最重要的能力。一個優秀的室內設計師一定是這些能力的集合體。
第二、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前期與客戶溝通,一個是根據客戶要求設計之後的提案能力;
前期溝通能力,除了需要足夠的親和、耐心和表達能力,更需要有把握客戶需求、透徹理解要求並翻譯成與設計語言相關資訊的能力。換句話說,設計師要求足夠的資訊整合能力。但是這樣還不夠,因為一次兩次的溝通總是不夠充分的,即使溝通多次也可能出現變化。這個時候就很考驗設計師的耐性,積極勤與客戶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後期的提案能力,這個也會非常重要。如果設計師在客戶的要求下,把作品呈現出來了,如果客戶發現與預期有出入時。這就要求設計師有強大的專業說服能力把客戶引導到設計師概念的思路上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效率,而且還能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因為客戶是非專業的,除了自己的品位清楚,通常情況其它與設計相關的內容是不大懂的。如果我們的說服力不夠,被非專業的客戶牽著鼻子轉,很可能會出現不必要的反覆,而且最終設計作品的水準得不到保證,往後被客戶的親戚朋友提出一些負面評論就麻煩了
第三、 資訊收集能力
任何專案設計的開始都離不開資訊的收集,包括行業趨勢的、材料的、技術要求的、行業規範、城市施工要求等等。設計師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隨時掌握,否則就有可能帶來麻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個城市的環保要求、消防要求以及物業公司對現場作業要求等等很不相同。如果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事項各個地區大同小異,或者認為這是現場施工的問題,與設計無關,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如果我們不瞭解專案當地的施工要求和材料市場,我們把設計做完了,突然發現這種材料當地很難找,或者當地沒有人會施工,那麼我們的方案是否要調整呢?如果要調整是不是又要與業主溝通呢?這中間的麻煩會很多。
第四、 團隊協作能力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室內設計專案的完成,一定是各個領域的設計師、施工人員和現場監理人員以及後期驗收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一個設計師只是懂得設計的發揮(或者太過自我),不懂得與其他崗位人員的協作,那麼很可能給專案的推進帶來很多麻煩。這不僅讓團隊人員之間溝通不暢,工作進展緩慢,而且有可能造成團隊成員的不團結,釀造推卸責任的不良後果。
第五、 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
室內設計的複雜程度雖然沒法與建築設計和工業設計相提並論,但是也是屬於“意外”頻發的設計領域——圖紙的完成常常只是設計完成的一半,還有一半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比如遇到大梁、物業公司不同意施工方案時,這就需要設計師在現場能夠及時解決。如果一個設計師不具備這種臨場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可能造成施工進度的推遲,影響專案竣工時間。
第六、 對細節的關注能力
這個能力看似驗收人員需要具備的能力,但是往往這是一種誤解。的確,驗收人員必須具備火眼金睛,但是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品質和技術的應用是否的到位。而作為對美學極致追求的設計師來說,需要具備的能力是關注施工工藝的精細化程度。設計師具備這個能力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一個優秀的設計最終得到完美呈現,施工工藝的細節往往是關鍵。
第七、 學習能力
在這個資訊切換那麼迅捷的社會,人們的審美和喜好也是經常變化的。如果一個設計師總是在透資過去所學知識,恐怕是很難滿足市場的需求的。芒格說,一個人依靠以前所學知識,是很難保證他一輩子不會被淘汰的。所以,時刻保持學習的習慣和動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學什麼呢?是不是僅僅關注室內空間,與視覺工程相關的資訊和知識就夠了呢?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接觸到的客戶是各種各樣、各行各業的。如果我們能夠拓寬自身的知識結構,學習更多領域的知識,那麼我們在與客戶交談時就有更大的可能贏得客戶喜歡、作品也有更高的機率獲得客戶認可。
以上是個人的觀點,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