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鄭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禎元年,起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南京諸僚多忠賢遺黨,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師被兵,大臣大獲譴。南糧歲額八十二萬七千有奇,積逋至數百萬,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倉庫不足一月餉。三俊力祛宿弊,糾有司尤怠玩者數人,屢與兵部爭虛冒,久之,士得宿飽。
考績入都,留為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帝以陰陽愆和,命司禮中官錄囚,流徒以下皆減等。三俊以文武諸臣詿誤久系者眾,請令出外候讞。因論告訐株蔓之弊,乞敕“內外諸臣行惻隱實政。內而五城訊鞠,非重闢不必參送法司;外而撫按提追,非真犯不必盡解京師;刑曹決斷,以十日為期”。帝皆從之。
初,戶部尚書侯恂坐屯豆事下獄,帝欲重譴之。三俊屢讞上,不稱旨。讒者謂恂與三俊皆東林,曲法縱舍。工部錢局有盜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擬輕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應天府丞徐石麒適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責。帝御經筵,講官黃景昉稱三俊至清,又偕黃道周各疏救。帝不納,切責三俊欺罔。以無贓私,令出獄候訊。宣大總督盧象升復救之,大學士孔貞運等復以為言,乃許配贖。
十五年正月,召復故官。會吏部尚書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時值考選,外吏多假繕城、墾荒名,減俸行取。都御史劉宗周疏論之。諸人乃夤緣周延儒,囑兵部尚書張國維以知兵薦,帝即欲召對親擢。三俊言:“考選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專,況樞部乎?乞先考定,乃請聖裁。”帝不悅召三俊責之對不屈宗周復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後第其優劣純疵恭請欽定若但以奏對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從由是倖進者眾
三俊為人端嚴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吳昌時為屬,頗為世垢病。時文選缺郎中,儀制郎中吳昌時欲得之。首輔周延儒力薦於帝,且以囑三俊。他輔臣及言官亦多稱其賢,三俊遂請調補。帝特召問,三俊復徇眾意以對。帝頷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調選郎,前此未有也。帝惡言官不職,欲多汰之,嘗以語三俊。三俊與昌時謀出給事四人、御史六人於外。給事、御史大譁,謂昌時紊制弄權,連章力攻,並詆三俊。三懇乞休致,詔許乘傳歸。國變後,家居十餘年乃卒。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二》,有刪改)
翻譯:
鄭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禎元年,被起用為南京戶部尚書,同時掌管吏部事務。南京眾官多是魏忠賢遺黨,這年朝廷考核京官,鄭三俊把他們全部淘汰了。京城遭受兵亂,大臣受到重罰。南方糧食每年交納數額為八十二萬七千多,積欠至數百萬斤,但兵部又不停地增加士卒。鄭三俊剛到時,倉庫裡僅有不到一個月的糧餉。鄭三俊極力清除積久的弊政,糾察有關部門中尤為翫忽職守的幾個人,多次與兵部因士兵虛數冒領的事爭執,一段時間以後,士兵得以常飽。
政績考核時進人京城,留任刑部尚書,被加封為太子少保。皇帝認為陰陽失和,命令司禮中官登記囚犯,判處流放徒隸以下的都減輕刑罪等次。鄭三俊認為文武眾臣中因被別人牽連而長久被囚禁的人很多,請求命令他們出外等候審判定罪。於是論說告發株連的弊端,乞求下命令“朝廷內外眾臣施行憐憫政治。在京內五城審訊,不是死罪不必報送掌管司法刑獄的官署;在京外巡撫巡接控制捉拿,不是情真罪實的犯人不必全部解送京城:分管刑事的官員斷案,以十日為期限”。皇帝聽從了他所有的意見。
當初,戶部尚書侯恂因屯豆一事獲罪入獄,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鄭三俊多次上報審判定罪的結果,都不合皇帝的心意。進讒言的人說候恂與鄭三俊都是東林黨人,鄭三俊想要歪曲破壞法律釋放罪人。有盜賊在工部錢局的牆上挖洞,朝廷命令審察頭目的罪行,鄭三俊也擬定判處輕罪。皇帝大怒,奪了他的官職交司法官員處置。應天府丞徐石麒恰好在京城,他上疏極力相救,觸犯旨意遭到嚴厲斥責。皇帝駕臨御前講席,講官黃景防稱讚鄭三俊很清正,又偕同黃道周各自上疏相救。皇帝不採納,嚴厲斥責鄭三俊欺騙自己。因鄭三俊沒有貪汙營私,朝廷命令他出獄等候審訊。宣大總督盧象升又救他,大學士孔貞運等人又為他說話,才允許發配來贖罪。
十五年正月,朝廷下詔令恢復他原來的官職。恰逢吏部尚書李日宣獲罪,就命令鄭三俊取代他。當時正遇上考核選拔官員,地方官員多假借修城、開荒的名義,減少俸祿經保舉調任京職。都御史劉宗周上疏議論此事。眾人就攀附周延儒,周廷儒囑託兵部尚書張國維以懂得軍事推薦這些人,皇帝就想召見他們令其回答問題後親自提拔。鄭三俊說:“考核選拔官員,是部、院的事務,天子尚且不能專任,何況是樞部呢?請求先考核審定,再請聖上裁決。”皇帝不高興,召鄭三俊責問此事,鄭三俊應對不屈服。劉宗周又說:“鄭三俊想等部、院考核審定後,排列出優劣好壞,再恭請聖上決斷。如果只是憑藉當面回答聖上提出的問題就選取人,怎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呢?”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因此僥倖被選上的人很多。
鄭三俊為人端莊嚴謹、純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氣凜然。只是推薦吳昌時為下屬,頗被世人指責。當時文選缺郎中,儀制郎中吳昌時想得到此官職。首輔周延儒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吳昌時,並且把他託付給鄭三俊。其他輔政大臣以及諫官也多稱讚吳昌時的賢能,鄭三客請求調吳昌時任此官職。皇帝特意召見鄭三俊詢問,鄭三俊又依從眾人心意來回答。皇帝點頭同意,第二天便下達任命之令。從別的部調選郎,以前沒有過這種現象。皇帝討厭諫官不稱職,想多加淘汰,曾把這個想法告訴過鄭三俊。鄭三俊與吳昌時商量放出給事四人、御史六人出京外任。給事、御史群情激憤,議論紛紛。說吳昌時擾亂制度玩弄權術,接連上奏章極力攻擊吳昌時,一併詆譭鄭三俊。鄭三懇求退休,皇帝下詔允許他乘坐驛車歸家。國家發生變亂後,他在家居住十多年才去世。
原文
鄭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禎元年,起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南京諸僚多忠賢遺黨,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師被兵,大臣大獲譴。南糧歲額八十二萬七千有奇,積逋至數百萬,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倉庫不足一月餉。三俊力祛宿弊,糾有司尤怠玩者數人,屢與兵部爭虛冒,久之,士得宿飽。
考績入都,留為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帝以陰陽愆和,命司禮中官錄囚,流徒以下皆減等。三俊以文武諸臣詿誤久系者眾,請令出外候讞。因論告訐株蔓之弊,乞敕“內外諸臣行惻隱實政。內而五城訊鞠,非重闢不必參送法司;外而撫按提追,非真犯不必盡解京師;刑曹決斷,以十日為期”。帝皆從之。
初,戶部尚書侯恂坐屯豆事下獄,帝欲重譴之。三俊屢讞上,不稱旨。讒者謂恂與三俊皆東林,曲法縱舍。工部錢局有盜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擬輕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應天府丞徐石麒適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責。帝御經筵,講官黃景昉稱三俊至清,又偕黃道周各疏救。帝不納,切責三俊欺罔。以無贓私,令出獄候訊。宣大總督盧象升復救之,大學士孔貞運等復以為言,乃許配贖。
十五年正月,召復故官。會吏部尚書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時值考選,外吏多假繕城、墾荒名,減俸行取。都御史劉宗周疏論之。諸人乃夤緣周延儒,囑兵部尚書張國維以知兵薦,帝即欲召對親擢。三俊言:“考選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專,況樞部乎?乞先考定,乃請聖裁。”帝不悅召三俊責之對不屈宗周復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後第其優劣純疵恭請欽定若但以奏對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從由是倖進者眾
三俊為人端嚴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吳昌時為屬,頗為世垢病。時文選缺郎中,儀制郎中吳昌時欲得之。首輔周延儒力薦於帝,且以囑三俊。他輔臣及言官亦多稱其賢,三俊遂請調補。帝特召問,三俊復徇眾意以對。帝頷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調選郎,前此未有也。帝惡言官不職,欲多汰之,嘗以語三俊。三俊與昌時謀出給事四人、御史六人於外。給事、御史大譁,謂昌時紊制弄權,連章力攻,並詆三俊。三懇乞休致,詔許乘傳歸。國變後,家居十餘年乃卒。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二》,有刪改)
翻譯:
鄭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禎元年,被起用為南京戶部尚書,同時掌管吏部事務。南京眾官多是魏忠賢遺黨,這年朝廷考核京官,鄭三俊把他們全部淘汰了。京城遭受兵亂,大臣受到重罰。南方糧食每年交納數額為八十二萬七千多,積欠至數百萬斤,但兵部又不停地增加士卒。鄭三俊剛到時,倉庫裡僅有不到一個月的糧餉。鄭三俊極力清除積久的弊政,糾察有關部門中尤為翫忽職守的幾個人,多次與兵部因士兵虛數冒領的事爭執,一段時間以後,士兵得以常飽。
政績考核時進人京城,留任刑部尚書,被加封為太子少保。皇帝認為陰陽失和,命令司禮中官登記囚犯,判處流放徒隸以下的都減輕刑罪等次。鄭三俊認為文武眾臣中因被別人牽連而長久被囚禁的人很多,請求命令他們出外等候審判定罪。於是論說告發株連的弊端,乞求下命令“朝廷內外眾臣施行憐憫政治。在京內五城審訊,不是死罪不必報送掌管司法刑獄的官署;在京外巡撫巡接控制捉拿,不是情真罪實的犯人不必全部解送京城:分管刑事的官員斷案,以十日為期限”。皇帝聽從了他所有的意見。
當初,戶部尚書侯恂因屯豆一事獲罪入獄,皇帝想重重治他的罪。鄭三俊多次上報審判定罪的結果,都不合皇帝的心意。進讒言的人說候恂與鄭三俊都是東林黨人,鄭三俊想要歪曲破壞法律釋放罪人。有盜賊在工部錢局的牆上挖洞,朝廷命令審察頭目的罪行,鄭三俊也擬定判處輕罪。皇帝大怒,奪了他的官職交司法官員處置。應天府丞徐石麒恰好在京城,他上疏極力相救,觸犯旨意遭到嚴厲斥責。皇帝駕臨御前講席,講官黃景防稱讚鄭三俊很清正,又偕同黃道周各自上疏相救。皇帝不採納,嚴厲斥責鄭三俊欺騙自己。因鄭三俊沒有貪汙營私,朝廷命令他出獄等候審訊。宣大總督盧象升又救他,大學士孔貞運等人又為他說話,才允許發配來贖罪。
十五年正月,朝廷下詔令恢復他原來的官職。恰逢吏部尚書李日宣獲罪,就命令鄭三俊取代他。當時正遇上考核選拔官員,地方官員多假借修城、開荒的名義,減少俸祿經保舉調任京職。都御史劉宗周上疏議論此事。眾人就攀附周延儒,周廷儒囑託兵部尚書張國維以懂得軍事推薦這些人,皇帝就想召見他們令其回答問題後親自提拔。鄭三俊說:“考核選拔官員,是部、院的事務,天子尚且不能專任,何況是樞部呢?請求先考核審定,再請聖上裁決。”皇帝不高興,召鄭三俊責問此事,鄭三俊應對不屈服。劉宗周又說:“鄭三俊想等部、院考核審定後,排列出優劣好壞,再恭請聖上決斷。如果只是憑藉當面回答聖上提出的問題就選取人,怎能得到真正的人才呢?”皇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因此僥倖被選上的人很多。
鄭三俊為人端莊嚴謹、純正清明,在朝廷上正氣凜然。只是推薦吳昌時為下屬,頗被世人指責。當時文選缺郎中,儀制郎中吳昌時想得到此官職。首輔周延儒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吳昌時,並且把他託付給鄭三俊。其他輔政大臣以及諫官也多稱讚吳昌時的賢能,鄭三客請求調吳昌時任此官職。皇帝特意召見鄭三俊詢問,鄭三俊又依從眾人心意來回答。皇帝點頭同意,第二天便下達任命之令。從別的部調選郎,以前沒有過這種現象。皇帝討厭諫官不稱職,想多加淘汰,曾把這個想法告訴過鄭三俊。鄭三俊與吳昌時商量放出給事四人、御史六人出京外任。給事、御史群情激憤,議論紛紛。說吳昌時擾亂制度玩弄權術,接連上奏章極力攻擊吳昌時,一併詆譭鄭三俊。鄭三懇求退休,皇帝下詔允許他乘坐驛車歸家。國家發生變亂後,他在家居住十多年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