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泰國和寮國的主體民族。源於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佈於泰國、寮國、緬甸、印度、越南、中國、高棉等多個國家。
傣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繃體、那體、阿洪體等七種字型,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現今,由於現代國家概念的形成,泰國全境使用素可體(泰國文),寮國全境使用瀾滄體(寮國文),其他地區的傣族使用所在國文字,只有少數人還在使用屬於自己的文字。
傣族曆法有兩種,分別是大傣歷和小傣歷。大傣歷是傣族最早使用的歷法,是傣族先民在漢族農曆的基礎上創造的歷法,現今只有民族意識比較濃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堅持使用這種曆法,因而被稱作“大傣歷”。小傣歷實際就是緬歷,由緬甸傳入傣族地區,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這種曆法的傣族,因而被稱為“小傣歷”。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襬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且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
傣族大多日食兩餐,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抓飯吃。
傣族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把青菜曬乾,再用水煮,然後曬乾儲藏)。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飯合盛些許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特製醬、青苔松佐食。
傣族每年要集體祭祀“社曼”(“披曼”)兩次,栽秧前一次、為祈求豐收,秋收後一次、為謝恩,要殺牛或豬一頭,各家男人備貢品送到“社曼”(“披曼”)前,由“陶曼”主持祭祀,唸完祭詞後,大家共食。
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泰國和寮國的主體民族。源於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佈於泰國、寮國、緬甸、印度、越南、中國、高棉等多個國家。
傣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繃體、那體、阿洪體等七種字型,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現今,由於現代國家概念的形成,泰國全境使用素可體(泰國文),寮國全境使用瀾滄體(寮國文),其他地區的傣族使用所在國文字,只有少數人還在使用屬於自己的文字。
傣族曆法有兩種,分別是大傣歷和小傣歷。大傣歷是傣族最早使用的歷法,是傣族先民在漢族農曆的基礎上創造的歷法,現今只有民族意識比較濃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堅持使用這種曆法,因而被稱作“大傣歷”。小傣歷實際就是緬歷,由緬甸傳入傣族地區,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這種曆法的傣族,因而被稱為“小傣歷”。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一個個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嫩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涼等料子縫製。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製,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繫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襬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色彩鮮豔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且男女老幼均喜歡赤腳穿拖鞋。
傣族大多日食兩餐,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抓飯吃。
傣族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幹酸菜(把青菜曬乾,再用水煮,然後曬乾儲藏)。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飯合盛些許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特製醬、青苔松佐食。
傣族每年要集體祭祀“社曼”(“披曼”)兩次,栽秧前一次、為祈求豐收,秋收後一次、為謝恩,要殺牛或豬一頭,各家男人備貢品送到“社曼”(“披曼”)前,由“陶曼”主持祭祀,唸完祭詞後,大家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