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簡單說

    馬周,字賓王,生於公元601年,清河茌平人,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馬周在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家裡很窮,但是十分喜歡讀書,特別精通詩經,左傳,但因為比較窮,平時也比較隨意,所以其他人不怎麼看得起他。

    唐武德年間,馬周擔任博州助教,每天都喝酒,不怎麼安安心心教書。當時的刺史多次斥責馬周,馬週一氣之下就離職了,然後一直在曹州,汴州之間流落,再後來就跑到了長安城,住在了中郎將常何的家中。

    唐太宗瞭解常何這個人,以常何的才能肯定想不出這麼多好建議的,就問常何:這個應該不是你寫的吧,是誰幫你的的呀?常何說:我確實寫不出這些意見,是我的門客馬周幫我寫的,他每次跟我聊天,都是跟我說忠孝的事情。

    唐太宗對馬周很感興趣,就當天召見了馬周,馬周還在路上的時候,唐太宗四次派人去催馬周。馬周來了之後,唐太宗與馬周做了一次深談,唐太宗聊得很開心,就讓馬周在門下省任職。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馬周擔任監察御史。常何也因為推薦馬周,唐太宗賞了他三百匹帛。馬周的很多建議唐太宗都採納了,不久之後擔任侍御史。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擔任給事中。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擔任中書舍人。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馬周升任中書令。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馬周代理吏部尚書。馬周常年得病,唐太宗專門為馬周修建了宅院讓他修養,還請了著名的醫生為他看病,唐太宗還親自為馬周調藥,而李治也常常來看望馬周。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馬周病逝,享年四十八歲,追贈幽州都督,李治繼位後,追贈尚書右僕射。唐太宗這個之所以那麼看重馬周,主要是因為馬周這個人隨機應變能力強,很多事情都能講得十分的透徹,一針見血。

  • 2 # 文史磚家

    唐朝名相馬周自幼便成為孤兒,雖然家境貧寒,但好學不倦,尤其精通《詩經》、《左傳》。馬周雖然書讀得好,但因為放浪形骸、不拘小節備遭時人的鄙棄,儼然是個人見人厭的“浪子”。唐高祖年間,馬周曾做過博州助教,因為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不把講授當回事,由此遭到刺史達奚恕的屢次斥責。馬周因為感到受辱,便憤然離職,在曹、汴之間遊蕩。

    馬周在遊蕩期間以蹭吃蹭喝為生,由是招致更多人的白眼,浚儀縣令崔賢首對他的侮辱尤其嚴重,最終逼使馬周憤然西進,到京師長安尋找謀生的機會。恰好此時中郎將常何在招收人才,馬周毛遂自薦,最終順利地在常府做了一個幫閒的門客。常何本是玄武門的守將,因為幫助李世民殺兄殺弟、奪取儲位,由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命令在朝官員每人寫一篇議論時政得失的文章,常何自然也在其中。不過,常何是個舞槍弄棒、胸無點墨的粗人,哪裡會做得什麼文章?所以在接到皇帝的命令後,常何連連叫苦,馬周得知此事後,便主動提出願意效勞。

    馬周雖然境遇落魄,但平日裡關心時政,對帝國的積弊有清醒的認識,並且早有一套成熟的解決方案。所以在主動攬下任務後,馬周便迅速完成一篇時務策,羅列二十個要點,每一條都極富建設性。這篇文章被呈上去後,皇帝連連讚歎,認為滿朝文武獻上的時務策,再沒有哪一篇的水平能夠超越它。

    然而,唐太宗深知常何只是一介武夫,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如此透徹的文章,便向他詢問實情。常何倒也很誠實,便將前因後果全部告訴皇帝。太宗沒想到常何的府中竟深藏著如此蓋世奇才,便即刻命人將馬周召來面聖,等到和他一番面談後,對其才能讚不絕口,當即便令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馬周在門下省值班沒多久,便在貞觀六年(632年)被拔擢為監察御史。此後十餘年間,馬周因諫言有功,屢獲升遷,最終在貞觀十八年(644年)出任宰相(中書令),權勢、地位達人臣之極。當年人見人厭的浪蕩子,因為一篇時務策,僅用了十幾年時間的便爬上相位,人生經歷可謂極度傳奇。

    當時,直言敢諫的朝臣很多,但最受皇帝器重者,當屬魏徵和馬周兩人。不過,魏徵以犯顏強諫知名,所建議的內容雖然對國家有利,但由於方式過於直白,甚至有些強硬,常常惹得皇帝憤恨不平。馬周則以委婉勸諫知名,不管建言的內容有多尖銳,他都能以一種柔和的方式提出,在給足皇帝“面子”的同時,還能把事情順利地辦成,手段比魏徵明顯高明很多。

    馬周為官期間曾提出很多建言,大致包括八大要點,即:向太上皇盡孝、廢除由諸王和功臣擔任世襲刺史制度、重視宗廟祭祀、嚴明賞罰、倡導勤儉節約、與民生息、約束皇子與藩王、選拔合格的州縣長官,每一條都切中要害,極具建設性。

    對於馬周的建議,唐太宗每每都是“照單全收”,並即刻施行。太宗對馬周是如此的信任,以至於不止一次地跟侍臣們講道:“朕一日都離不開馬周,一會兒看不到便要思念他。”正因如此,唐太宗與馬周之間的情誼,堪稱君臣和諧相處的典範(“周有機辨,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太宗嘗曰:‘我於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見《舊唐書·卷七十四》)

    馬周晚年身患消渴病(糖尿病),唐太宗聞訊後非常憂心,不僅下詔尋求優勝之地為他修建住宅,還不斷地派內侍、御醫去探望他。馬周彌留之際,太宗還親自為他調藥,並命皇太子親臨問病,對他的恩寵遠勝他人。但經管如此,馬周還是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薨逝,終年才48歲。馬周死後,太宗哀慟不已,不僅親自為他舉哀,還追贈他為幽州都督,准許其陪葬昭陵。

    同為名垂青史的諫臣,魏徵臨終前,將所有的奏稿結整合冊,準備傳於後世,以彰顯自己的功績。然而馬周在臨終前,卻親手焚燬所有的奏稿,並感慨地說道:“管仲、晏嬰揭露君主的過錯,為求死後名聲,我不做這種事。”馬周處處替皇帝著想,也難怪他生前聖恩眷顧,死後備極榮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傣族美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