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定郡小書生
-
2 # 山堅海闊
什麼是禮崩樂壞?孔子針對此提出的克己復禮又是什麼?弄清楚這些才有依據說禮崩樂壞對後世的影響。
我個人認為禮崩樂壞是周禮下的一些制度不在遵守了。那麼是哪些制度呢?這方面的記載我瞭解的不是很多,只能透過孔子以及論語中的記載推測。孔子經常與弟子演禮,曾經督促孔鯉學禮,那麼這個禮就用該是禮儀。從人性上說,多數人對這個很討厭。這才有了老子說的“上禮為之則攘臂而扔之”。因此孔子要復禮的絕不是井田制和分封制,這兩點並沒有破壞,所以我認為禮崩的內容只是禮儀。比如說見天子的頓首之禮,要三拜九叩,很是麻煩。
樂壞,怎麼壞的?“八佾之舞舞與廳,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季氏搞慶祝用了天子才可用的規模。如何不可忍呢?齊魯會盟,舞者不合禮儀,孔子要殺人,最後加罰,砍舞者手腳。
上面說的是否完全正確我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基本對的。那麼結論就好下了。禮崩樂壞就是一種對平等的追求。
-
3 # 歷史的一縷陽光
西周滅亡後,禮崩而樂壞。這是後世對當時社會的一個基本的看法。我們往往在看到“禮崩樂壞”這個詞,就會認為當時的社會是混亂的,人民是無禮而野蠻的,世道是亂且沒有禮法約束的。其實,這樣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因為禮崩樂壞不是反映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現象,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從社會風氣的角度去認識它。
禮,何謂“禮”?
禮是周公之禮。周公制禮建樂:規定了從周王、各級諸侯到卿、大夫等級別,比如王有九卿、婚喪嫁娶等等各種禮儀、禮節。
這個“禮”,一定有其自身原有的地域性,即周原有的傳統。當週成國家統治者後,這個禮變成了天下的禮法。這是真正的天下禮法嗎?顯然不是,這是周由行政手段推行下去的“天下禮法”。這個“禮”是統治者統治思想的一個象徵。
為何會“禮崩”?
周強盛能夠透過自身的行政命令來對各國“周禮”遵從的干涉。當週勢衰弱,其控制力下降,原有各國地區的“禮法”在其當地政治勢力的簇擁下開始活躍。他們必然會基於各自的階級需要,從政治上提出學術理論來替本階級的政治主張論證。“周”弱而“地方”強,這必定會造成當地學說(即禮法)對周禮的衝擊。
於是,各地的政治思想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激烈的思想論戰。此時,對於正統的“周”和認為周是正統的“人”而言,一切已
經不是他們想要的原來的“禮”了,即“周禮”。所以才會出現“禮崩樂壞”這樣對當時社會的評價。這個評價是“周”的評價,並不能代表當時的社會就是無禮可循,亂而倒退著。
所以,禮崩樂壞的本質是不同地域勢力由於本身利益、地域文化、歷史傳統、宗法制約、經濟條件等不同因素,在對“周禮”問題上表現出其趣各異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傾向,而絕不是社會宗法行為的一種倒退。我們不應該認為“禮崩樂壞”是人類文明倒退的一種現象。
禮崩樂壞的出現即是百家爭鳴的開始。
-
4 # 東方國學
在當代漢語詞典裡,對禮崩樂壞的解釋是:指封建禮教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這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解釋。但是,近年來學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並沒有封建制度,所以封建禮教也就無從談起了。
那麼,禮崩樂壞中的禮和樂指的是什麼呢?
禮,指“周禮”,即五經裡面的《禮》;樂,指廟堂之樂。禮和樂實際上都是指西周的一種社會秩序,及其內在的社會倫理道德。
西周末期是“禮崩樂壞”發生的第一個導火線時期,此時的禮樂只是受到了區域性的破壞,而到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的程度便開始逐漸加深,特別是在戰國後期,整個禮樂制度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
至於禮崩樂壞的影響。個人認為應該主要從積極方面看:
不破不立。
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有兩個最關鍵的時期。其中之一就是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正因為西周的秩序土崩瓦解,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動盪,原來的社會結構造成徹底的破壞,所以才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於儒家,正是因為孔子在極其困難時期的艱苦探索,才形成了一系列深邃的理論,在後期幾千年裡越發繁榮。而其他諸如墨、道、法、兵等等也是在此時發展起來,並在中華文明的成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覆列表
禮、樂是中國古代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禮崩樂壞代表著以前束縛諸侯的規則、制度失去了約束力,人心不古,諸侯國之間開始胡征伐,代表最高權威的周天子跌下了神壇。
“禮崩樂壞”的影響禮崩樂壞”使得當時的意識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的社會價值體系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各諸侯國忙於生存和爭夯霸權,他們己不再重視“禮樂”的建設。這也使得禮樂有了新的發展,禮樂有當時的上層逐漸走向底層社會,尤其是在樂的方面,表現更為明顯。
禮樂屬於整個上層建築的標誌,“禮崩樂壞”後,使禮樂失去了其統治的地位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功能,加深了大統統治的瓦解。其中樂的崩壞,使得樂從禮中剝離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音樂體,新的音樂機構和音樂教育也相繼出現。此時的樂不僅有雅樂,還有來自民間的俗樂,形成了雅俗共存的局面。
“禮崩樂壞”給樂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發展空間,許多的樂中開始增添了審美色彩,也使其具有了娛樂的功能,且專業性更強,分工也更細,對後來音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禮崩樂壞”不僅是周王統治衰敗甚至滅亡的體現,更是周朝統治的倫理規範、道德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崩潰。周王朝統治的衰敗導致了“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又反過來加速了周王朝的哀敗和滅亡。
但“禮崩樂壞”卻給樂的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使樂迎來了發展的春天。